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所謂微課,主要是指以視音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的教學活動。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指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并制作若干個微課件,引導學生結合微課件展開學習的教學模式。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微課的設計和運用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潮流,我們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微課件,使之更好地推動初中生物課堂的教學發展。
【關鍵詞】微課 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94-01
微課最大的特點就是短小精悍,一個微課件的時間一般為6~10分鐘。而且微課件中的教學內容比較突出,主題鮮明,更加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初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充分的利用微課,將會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微課,讓學生進行高效的預習
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好讓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側重地進行知識的高效構建。傳統的預習,學生只是瀏覽一遍教材,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大致判斷出課文中主要講述了什么知識點,而學習能力欠缺的學生,看完教材就等于沒有看一樣,甚至都會忘記自己看過教材,預習的效率非常低下。微課件背景下,我們教師可以設計并制作引導學生進行高效預習的微課件,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有所側重地進行知識的構建。
例如《生物生存的環境》,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能舉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環境,并嘗試對生物生存的環境進行歸類。課前,我們教師可以設計若干個引導學生預習新課的微課,如引導學生理解基本知識點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呈現鯽魚生活的圖片,并提問學生,假如鯽魚住進沙漠,可以嗎?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他們都知道魚離不開水,鯽魚在沙漠中是無法生存下去的,進而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環境的概念,并引導學生嘗試把生物的生存環境進行歸類。如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檢驗和鞏固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出示一些簡單的練習題目,讓學生檢驗一下自己的預習情況,讓學生從中發現問題,總結問題,并嘗試著去解決問題。
二、巧用微課,讓生物知識變得直觀形象
初中生物學科的知識體系非常龐大,它雖然具有一個大的知識框架,但是知識點卻比較零散,再加上生物知識的抽象性,致使大部分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因此,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可以巧用微課件,讓生物知識變得更加直觀形象,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加輕松高效。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這節課旨在引導學生闡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旨在引導學生舉例說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存上的應用。教學時,我們教師可以運用微課件來呈現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讓學生通過課件清晰地觀察光合作用的條件和產物。
三、巧用微課,讓學生層次性地構建知識
學生之間是有個體差異的,即使學生們是坐在同一間教室里,由同一個教師授課,但是他們構建到的知識體系卻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教師可以運用微課件來針對性地對不同個體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們層次性的構建知識體系。
例如《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課堂教學之前,我們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并制作三個層次的微課件。其一是針對學困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比較側重于引導學生進行基礎知識的構建,如教師可以在課件中呈現池塘中的水草、魚、蝦,讓學生在仔細觀察池塘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初步認識生態系統的組成,構建生態系統的知識概念。其二是針對中等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觀察池塘生態系統的過程中,思考:綠色植物在生態系統中起什么作用,池塘中的動物與植物之間有什么關系,池塘生態系統中的動植物遺體和排泄物都到哪里去了等等,讓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均得到實質性提升。其三,是針對優秀生的微課件,在該微課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調查,在實際調查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感受生態系統內各成分之間和各生態系統之間密切相聯的關系。課堂上,教師根據課堂教學進度,根據學生的反饋,適時地進行播放和運用,并有意識地將簡單課件中的問題留給學困生,將具有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秀生,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和發展。
總而言之,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科學、合理地運用微課件,使之更好地幫助學生預習新課、構建新知。我們教師還要通過微課件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微課件的引領下,感受到生物知識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錢丹香.初中生物學經典實驗的探索與實踐[J].江蘇教育研究.2016(Z5)
[2]王桂榮.優化初中生物學教學打造高效課堂[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