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生活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任何知識的產生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同樣知識也為生活服務。數學課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是講授數學知識的首要途徑。通過開展數學教學,能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新課改推動下,小學數學重視生活情景的導入,有助于提升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本文圍繞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方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生活情境 小學數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43-02
引言
小學數學與實際應用關系十分密切,例如在計數、買東西、認鐘表等很多方面都要用到基礎數學知識。因此,學好小學數學能為孩子們提供解決問題的不同辦法。生活情景是對現實生活的再現,它有助于提升學習興趣,分解公式概念的枯燥乏味,有利于學生獲得數學基本技巧。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重視生活情景的應用,抓住孩子的興趣點,高效提升教學總體質量。
1.數學課堂上應用生活情景的積極作用
第一,把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應用到小學數學課堂上,能夠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1]。對四則運算、圖形面積、分數等抽象概念,如果單純通過理論灌輸或習題演練無法使學生加深印象,也不利于數學思維的形成。如果能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例子,比如買菜、分蘋果等就能使理解由淺而深,逐步深入,借助形象化方式打開學生數學思考之門。
第二,生活情境的介入可以使小學生加深對數學課程本身的認識,能夠透徹地理解數學和生活間的緊密聯系,進而提升學習數學的自覺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借助生活情境的實例,能夠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所學數學知識,探索解決日常問題的方案。例如靈活使用數學知識開展計算、數據方面的處理,可以推算出社會、自然現象。比如學習了加減法,會識別鐘表后,就能很快地計算出下午兩點十分與下午七點半相差多少時間。
第三,生活情境的使用能夠鍛煉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過去的數學教育完全以教師為主,多數時候學生只能被動接受。伴隨新課改的深入,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已成大勢所趨,而要想使學生更充分地在課堂上展示自己,就需要引入生活情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樹立主動參與意識,訓練動手實踐能力[2]。
不過,數學源于生活并不意味著教師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生活情境。在每一個年齡階段,教師都應當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創設符合階段特征的情景。此外,對學生興趣愛好的把握也是影響應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2.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方式
2.1情境來自生活,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
新課改突出強調理論和實踐的聯系,現有研究表明,若教學內容和學生現實生活關系緊密,那么學生參與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牢固。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多關注生活情景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提升認識水平[3]。
2.2情景升華生活,提升數學能力
數學講求邏輯和條理性,本質而言,它是對生活的升華,因而對剛接觸的小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教師在創設情景時,應首先立足于現有知識體系,然后適當創設高于生活的情景,通過教師的耐心引導,深入挖掘每位學生的潛能,全面提升數學能力。
比如針對計算165+99=?的講解,考慮到數字本身較大,學生嚴格對位相加較為困難,可以轉換為165+100-1。不過,很多學生開始并不能掌握這種方法。教師在講授中,可引入“付整找零”這一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化難為易。
2.3情景與生活交融,增強數學應用能力
數學來自生活,最終還要回歸實際,解決現實問題,從這個角度講,數學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學科。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的應用方法,更能體會其獨特魅力。
比如學習平均數,教師可設計一個情景:游泳池淺水區平均水深為1.2m,小王身高為1.4m,若他不慎踩滑,跌落池中,會發生危險嗎?學生針對此就會展開激烈辯論,這對理解平均數的概念,啟發學生思考,增強數學應用能力意義重大。
3.結束語
數學知識就像散落在生活中的珍珠,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并善于運用,逐步使他們領悟數學的真諦。要用生活情景點綴小學數學課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對解決生活問題有很大的幫助,并在課堂上對數學在實際情景中應用的例子展開討論和總結,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數學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數學課堂才會豐富多彩,充滿生活氣息。
參考文獻:
[1]石曉萌.淺析生活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7(83):99.
[2]班樹峰.問題情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與分析[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8):43.
[3]文林.生活探究,親手嘗試 ——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49):7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49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