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建設對師生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形式下,校本課程逐漸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它以學校為基礎,充分利用本社區或者學校的教學資源,來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對于高中化學課程來說,開發校本課程對其有著明顯的教學優勢。那么,本文就對校本課程建設下高中化學學科師生教學方式轉變的影響進行了簡單的研究。
【關鍵詞】校本課程 教學方式 影響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39-01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基地,由學校教師根據國家的教育目的,在充分分析本校內外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者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確定和組織實施的課程。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不僅可以充分利用本社區或者學校的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學校師生的個性發展需要,還可以明確凸顯學校的辦學宗旨和特色,促進本校教師專業素養和發展水平的提升。所以說,校本課程建設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具有實踐價值。
一、高中化學校本課程建設的意義
(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與傳統課程資源以書本為主的特點相比較,校本課程資源主要以豐富多彩的實踐為主,由此可見,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可以有效開闊學生的眼界,進而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因為,校本課程是在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或者學校的教學資源而開發建設的,它既滿足國家課程對學校教育的統一要求,也能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另外,建設校本課程,也可以改變目前化學教學中不注重化學實驗的情況,使化學教學中最重要的實驗教學得到重視和發展,進而通過學生親身進行化學實驗來開動學生的腦筋,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二)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
目前,高中階段學習的化學課程是國家統一安排的課程,所用的教材也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因而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但是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中,其認知方式以及性格發展是存在差異的,因此,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開發與建設的校本課程,就可以彌補國家統一課程中的不足,最大限度的滿足學生的個性成長需要,開發學生思維、挖掘學生潛能。
二、校本課程建設下師生教學方式的轉變
在新課程改革的倡導下,新的教學觀念應該是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而新課程改革所確立的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又要求教師不僅僅做課程實施的執行者,更應該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那么,教師就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課程開發與建設能力,充分實現和完善校本課程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也就是說,教師要想具有強烈的課程開發與建設意識,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一)轉變教學觀念,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教學觀念的指導下,教師往往居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滔滔不絕地進行基礎知識的講解,而學生則完全處于被動聽講的地位,不利于化學教學質量的提升。隨著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更多的是在新的教學觀念指導下實現課程資源的個性化,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個性需要的前提下,具備開放性以及多樣性,比如:進行講座討論、調查實踐、模擬游戲等等,并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指導學生進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以及實踐能力,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凸顯學校的辦學特色。
(二)開展校本課程活動,優化師生教學關系
以往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講授,一個被動接受的關系,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引下,高中化學教師也要積極地投入到校本課程開發和建設中,為學生營造和諧、平等的環境,并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不斷優化教學效果,改善師生關系,建立起亦師亦友的新型關系,這樣更有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比如在進行“金屬鋁”有關性質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結合以往的經驗,思考一下將鋁投放到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中,會有什么樣的化學現象?學生根據鐵、鋅和酸反應的化學經驗,很容易推導出鋁和酸的反應,對于鋁與堿的反應,學生有的認為可以,有的認為不可以。教師此時帶來學生進行實驗,讓學生感受鋁的神奇,既能和酸反應,又能和堿反應,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鋁的特殊性質,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化學教師也要加大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為學生的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改善師生教學關系,建立互動、探討、交流和合作的新型教學模式,這樣既可以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也能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發展,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盧小茹:淺談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化學校本課程開發[J],學周刊,2012(1)82
[2]尤永磊,倪建祥:淺議高中化學校本課程的開發[J],化學教與學,2017(2)25-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5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