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用心觀察,用愛踐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幼兒園自主性游戲觀察墻是對兒童游戲行為的一種呈現方式,要求教師在其觀察意識的指導下,對游戲中有意義的信息進行客觀而及時的記錄,并將內容展示在墻面上。本文通過觀察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圍繞南通開發區中興幼兒園自主性游戲觀察墻的創設與應用現狀展開,以改進其創設方式與運用策略為最終目的。
  【關鍵詞】自主性游戲 觀察墻 創設 應用
  【中圖分類號】G6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06-02
  我國幼兒園教師的工作兼有保育和教育的職責,難以隨時隨地將對兒童的觀察轉化為靜止、物質的文件。這就要求教師隨身攜帶便簽紙和筆,將所看到的場景及時記錄下來,以供后續研究。把這一個個生活、游戲片段布置在墻面上,自主性游戲觀察墻便產生了。它提高了教師的觀察效率,直觀地向家長展示了兒童在園情況。
  一、自主性游戲觀察墻的創設
  1.造型美觀,融入環境
  一些教師在創設自主性游戲觀察墻時,關注其造型的優美性、與環境的一致性。如:本校中(1)班的觀察墻以青花瓷瓶為造型。賞其意境,不僅美觀、和諧,民族文化的種子也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本校中(2)班觀察墻的創設則與其“健康快車”的主題相契合。用黑、白兩色吹塑紙構建馬路場景,請孩子與家長共同制作“馬路”上的小汽車,鼓勵家長們也參與到班級環境的創設中來。
  2.位置顯眼,大小適宜
  觀察、理解兒童是教育工作的起點。班級自主性游戲觀察墻不宜過小,應設在較為顯眼的地方,以便家長閱讀、了解兒童在園的真實情況。
  本校?。?)班將觀察墻“我們的故事”安排在班級入口處的墻面上,約占墻體面積的三分之一,教師有足夠的空間對兒童游戲行為進行詳細描述。
  3.材料簡樸,安全易得
  本校大(1)班在創設時使用了麻繩、廢舊紙箱和紙筒,這些環保而易得的材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而來的。老師將記事貼擺成心形夾在觀察墻上,溫馨而美麗,給記錄的老師帶來好心情。
  4.兒童參與,共同評價
  社會學習理論者通過對兒童和成人的大量研究,發現兒童的許多行為并未直接受到強化,而是通過觀察他人來嘗試學習或抑制相關行為,這就是間接強化。兒童評價他人和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形成良好游戲習慣、提高游戲水平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創設自主性游戲觀察墻時,可以將其分為教師評價和同伴互評兩個板塊。
  二、自主性游戲觀察墻的應用
  1.高效觀察,“看見”兒童
  教師只有用心觀察、記錄兒童的游戲行為,才能真正“看見”兒童。相較于傳統觀察記錄而言,觀察墻上所呈現的片段具有即時性、高效性的特點。一支筆、一張小紙片便能快速記錄下有意義的片段,而這一個個片段體現了教師對兒童的關注和尊重。它們將成為教師審視教育環境、教育行為和游戲材料的主要依據,從而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2.反復寫作,促進成長
  虞永平教授在《課程游戲化與教師專業能力》的講座中提出:“教師需要具備六種基本能力:觀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談話能力、課程設計能力、活動組織能力、評價能力?!痹谡n程游戲化背景下,省、市、區各項幼兒教師基本功比賽也提高了“觀察記錄與分析”所占的分值比例。筆者認為,反復寫作與總結是提高教師觀察能力的重要途徑。觀察墻的存在不僅能促進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反復寫作,還能直觀地反映出寫作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師不斷成長。
  3.同伴互評,替代強化
  案例:一個孩子在閱讀室活動后,主動在觀察墻上畫了幾雙無序擺放的鞋子。游戲評價時,她邊展示邊說:“今天看書的時候,A、B、C三個小朋友沒有把鞋子放整齊就去看書了?!?
  在這樣互相觀察與評價的過程中,孩子們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制定規則,形成了良好的游戲習慣。雖然兒童的評價尚處在學習階段,具有表面性、情緒化特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與同伴的交往,兒童的評價能力逐漸提高,變得較為獨立、客觀、多面和深入。
  4.有效溝通 ,家園共育
  朱莉·布拉德在《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中指出:“幫助家長理解適宜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實踐,以及了解兒童的學習內容,是教師的責任?!痹谇捌诘膯柧碚{查中,72.5%的家長對于公辦幼兒園不教算術、拼音的教育方式感到擔憂。有家長問道:孩子整天游戲,到底能學到什么呢?
  家長開放日的一天,筆者鼓勵他們關注班級自主性游戲觀察墻。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家長們漸漸發現:當孩子們把杯子一個搭在另一個上面時,他們在學習解決問題與數字的概念;當孩子把球互相扔來扔去時,他們在學習信任,在嘗試使用語言進行交流;當孩子在玩模仿游戲,扮演國王和兇猛的獅子的時候,他們在學習如何表達情感……觀察墻是家長與教師溝通的橋梁,有利于雙方相互了解、相互信任。
  三、創設與運用的改進策略
  1.選取典型事件,明確觀察目的
  敘事是書寫觀察記錄的基本方式。教師撰寫觀察記錄的關鍵在于是否抓住了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或事,并客觀、詳盡地描寫出來。
  案例1:戶外活動時,男孩A用顏料在涂鴉板上畫畫。他先用紅色顏料畫了三只螞蟻,又畫了藍色的天空,然后去水池洗了手。
  案例2:晨間活動時,孩子們在操場上玩各類游戲。男孩B拉起高蹺上的橡皮繩,一步一步在塑料草坪上走。一會兒停下,又繼續向前走。
  案例中,教師的描寫相對客觀,三言兩語間包含著時間、地點、人物和行為先后關系等諸多要素,但缺乏對細節的描寫,成為“流水賬”式的闡述,對值得觀察的行為視而不見。
  2.打破班級壁壘,加強經驗交流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適當的交流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還能互相取長補短。伽達默爾指出:理解的實質是視域融合。視域融合意味著解釋者與他人的視域相交融,在對話中超越自己有限的視界,使對話雙方在融合中達到更高層次的境界。然而,我園大多數教師仍認為觀察屬于個人行為,記錄解釋缺乏多元主體交流。
  有這樣一則觀察片段:區域游戲時間,女孩C在美工區畫畫。她拿出一張白紙,歪著腦袋眨眨眼睛,像在思考什么。4秒后,C拿出一只紅色水彩筆,畫出一個圓圈,就像紅紅的太陽。C拿起作品,露出了滿意的笑容。案例中所呈現的游戲片段文筆優美,兼有細節描寫。美中不足的是出現了“像是在思考什么”、“就像紅紅的太陽”、“露出滿意的笑容”等主觀臆斷,不符合客觀詳實的要求。
  而有的教師在觀察中常繪制圖片來示意,將兒童游戲時的移動路線清晰地展現出來,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3.主動交流溝通,促進家園共育
  觀察墻的創設目的之一是與家長進行更好的交流,促進家園共育。在對隨機抽取的10名家長的訪談中,我發現:20%的家長沒有發現自主性游戲觀察墻的存在,40%的家長從未閱讀其內容。教師應有效利用入園、離園、開放日時間與家長及時溝通,對兒童游戲行為提出科學指導策略。
  “梅花優于香,桃花優于色”,南通開發區中興幼兒園各班觀察墻的創設各有其特點。然而,只有用心觀察,用愛踐行,才能讓自主性游戲觀察墻成為教師、幼兒、家長間交流、反省的紐帶。此外,在本次研究中我發現:增設兒童自評互評板塊能有效發展他們的社會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前書寫技能和規則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這是我下一步要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朱莉·布拉德. 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509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