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能為廣大社區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教育內容、更加良好的教育環境,這對拓展學校教育寬度、挖掘社區教育深度、提升社區教育的效能、實現教育的大繁榮、大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以揚州開放大學為例,通過分析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現狀與不足,提出學校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 鍵 詞] 學校教育;社區教育;融合發展;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4-0084-02
一、揚州開放大學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揚州開放大學積極探索社區教育新模式,始終把社區教育作為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學習型城區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做了大量扎實的工作和積極的探索。以建設“群眾滿意的高品質開放大學”為辦學目標,以“服務終身教育、彰顯開放特色”為辦學理念,讓教育融入社會,讓教育服務大眾,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著力打造揚州地區遠程教育的龍頭、社區教育的中心、繼續教育的平臺、終身教育的基地。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學校的各項事業取得了高質量的發展,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城市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積極探索社區教育資源開發基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多渠道的學習場所,為開發社區教育課程、方便社區居民學習、互動交流搭建平臺;開設社區教育公益課程及個性化課程,提升社區居民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積極拓展和整合學校和社區內各方資源,注重社會教育資源的統籌與協調,建立各種專業特色班和個性化培訓班,讓社區無數的中年人、老年人都紛紛參與學習中來,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時代;建立省級社區教育“名師工作室”,組建和培養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居民提供優化優質的教育服務。
二、揚州開放大學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不足
(一)融合方式、融合內容及融合深度還需進一步豐富和擴展
主要表現在學校教育和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組織管理體系和教育運行構架還不夠完善。盡管將學習型社會建設和終身教育這兩項工作有機整合,但在實施組織管理過程中,學校與社區的管理職能定位、教學工作站與社區學校的關系尚需進一步明確。在教育網絡架構中,社區居民點的數量、覆蓋面、服務人群的量和面都尚顯不足,還不能滿足區域內居民對社區教育多層面、多元化、立體式的需求。
(二)社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制約著其整體融合發展水平的提升
社區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現在政府部門重視程度的不平衡、經費投入水平的不平衡、教育內容結構的不平衡、市民參與狀況的不平衡等。不充分主要表現在教育機構間的融合度不夠、教育資源的整合度不強、市民終身學習的保障度不高、市民對學習成果的感知度不足等。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因素已成為制約揚州開放大學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整體水平提升的短板。
(三)融合發展的教育服務與硬件建設還有待逐步加強
目前,社區居民更加關注學習內容的多元性與學習結果的品質性,揚州開放大學要主動適應變化、尋求轉型發展,根據居民的學習特點提供均衡且優質的教育需求。揚州開放大學及各社區的辦學場地有限,遠遠不能滿足課程開設的需要,而且教學環境、設施設備情況尚需標準化、均衡化發展建設。
三、揚州開放大學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發揮引領和統籌作用,開放共享各方社區教育資源
揚州開放大學要充分利用現有硬件設施及師資和課程資源,積極參與社區教育活動并發揮引領作用,要不斷推進學校優質資源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現有教育資源以及軟硬件設施的充分共享,多渠道為市民創建學習場所和活動空間,堅持“加強合作,共建共享”的宗旨,將揚州開放大學及所在轄區內的物質、人才、信息等資源有機結合,形成資源共享、相互聯動、協作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揚州開放大學要充分發揮好引領和統籌作用,合理配置社區的資源與教學功能,推動各個社區的信息共享和服務聯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區各類資源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實現資源效益最優和最大化;要研究制定公共設施的共享機制,提高公共設施開放程度和利用水平;要動員行業企業、社會培訓機構參與社區教育并提供教育場所,為社區居民學習提供便利;要探索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共享模式并逐步擴大社區居民的學習資源[1]。
(二)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創新社區教育形式
揚州開放大學與社區融合發展要求二者聯合起來,不斷豐富社區教育的內容,不斷創新社區教育的形式。豐富社區教育內容是指揚州開放大學及社區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廣泛開展思想道德、社會文化生活、職業技能、民主法治、文明禮儀、生態文明、科普知識、健康生活等各類教育和培訓活動,大力弘揚孝敬文化、誠信文化、勤儉養德等社會美德的宣傳教育及社會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面向社區工作人員及志愿者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服務居民的本領[2]。創新社區教育形式是指揚州開放大學及社區要創新教育載體及學習形式,以此推動社區教育資源和載體的建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社區教育活動,創新開展團隊學習、體驗學習、遠程學習等模式。堅持重心向基層下移,建立多層次、開放性、立體化的城鄉一體學習與服務體系,不斷推進“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 (三)推進社區教育信息化,提高服務重點人群的能力
揚州開放大學要牽頭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網絡平臺,逐步完善縣(區)、街道(鄉鎮)、村(社區)三級網絡學習平臺,推動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享和共用,建設覆蓋全區、適合各類人群在線學習的開放性社區教育學習平臺。要推進社區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把互聯網與社區教育有效結合,積極建設和整合各種數字化多媒體等電子學習資源,建立QQ學習群、微信公眾號等掌上學習平臺,開發APP等智能化、個性化、社交化的學習資源。引導所在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社會教育培訓機構等向社區居民開放專業化、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并提供教育服務咨詢和指導。要大力推動揚州開放大學及所在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各種學習平臺和學習資源的互聯互通,并建立起與社區居民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共享機制,能及時為社區居民提供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學習支持及教育服務。開放大學要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將老年人的個性化教育服務作為社區教育的一項重點工作,不斷推進社區老年教育機構的規范化建設,并改善學習環境,加強老年人課程學習資源建設,提供契合老年人特點的個性化教育服務。開放大學要配合社區積極開展青少年課外教育,積極推動社區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為社區青少年提供各種社區教育服務,為他們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區教育環境。開放大學要配合社區廣泛開展各類專業性、技能性的教育培訓,如面向學生家長開展教育理念和方法等方面的指導,面向失業者和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服務[3]。揚州開放大學和社區機構要積極向周邊社區居民開放和共享各類教育資源,重點面向農村地區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就業技能培訓、農村貧困勞動者脫貧培訓、在崗農民工轉崗培訓和創業培訓等。要重視開展留守婦女、農村留守兒童、低技能者、殘疾人和老年人的培訓服務[4]。
(四)培養和組建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優化的教育服務
社區居民更加關注學習內容的多元性與學習結果的品質性,揚州開放大學要主動適應變化、尋求轉型發展,根據學習者的學習特點,培養和組建專業化的教師隊伍,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優化的教育服務,這也是社會發展對社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從教育主體看,教師既是學校教育的教學主體,也是社區教育的教學主體。但是,社區教育的教學主體不僅僅局限于學校教師,可以是其他有一技之長的人或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揚州開放大學應充分整合學校硬件資源,在開放學校特色教育資源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學校的教師資源,整合社區居民資源,多方聯動招募專、兼職教師和志愿者組建起專業化的教師隊伍,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對各社區中心的專、兼職教師和志愿者實施專題培訓,提升其業務水平。此外,揚州開放大學還可以通過舉辦市級“社區課程教學說課比賽”、區級“社區課程教學實錄視頻課評比”等業務技能競賽,以評促建,不斷提高教師的教育服務水平,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優化的教育培訓及教育服務。
揚州開放大學依托自身辦學優勢,有效地將社區教育融為一體,積極開拓發展思路、創新發展策略,在開放大學轉型的新形勢下,必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J].中國農村教育,2016(9).
[2]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34).
[3]何寶章,葉有龍.尚學龍泉結碩果,社區教育譜新篇:成都市龍泉驛區“尚學龍泉”社區家庭教育活動紀實[J].中國校外教育,2017(18).
[4]何國偉.共享發展理念下農村社區教育的意義及實踐指向[J].中國成人教育,2017(5).
編輯 王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