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巧借課外資源盤活語文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語文教師若將課外的資源引入課堂,讓學生跳出課堂之外,超越教材本身去搜集、閱讀和利用課外資料學習,能拓寬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盤活語文課堂;語文教師若合理巧妙的運用課外資源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推進課堂進程、達成教學目標、深入解讀理解文本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巧借;資源;盤活;課堂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除了讓學生掌握課本內的知識外,還要注意遷移、拓展。從課內到課外的遷移拓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知識,也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古人云:“教人而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痹诮虒W的過程中,適當穿插課外的資源,學生對課堂內容就會產生興趣,便不覺其苦,而樂學不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學習不竭的動力。課外知識既能吸引學生,更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多方面的愛好,有利于盤活語文課堂。
  一、巧借音樂作品盤活語文課堂
  法國文豪雨果指出,開啟人類智慧寶庫的鑰匙有三把:一是數學,二是語言,三是音符。數學使人學會思維,語言使人獲得知識,音符則使人富于幻想。音樂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和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這與語文教學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語文教學中,把音樂與語文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大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記憶,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使語文課更具魅力。時下的學生,學習生活更加多元化,興趣更加廣泛,早已經脫離了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學習狀態。而音樂幾乎是所有學生都喜歡的,學生們對音樂的喜愛甚至已經超過了對語文知識的渴求。將音樂與語文結合,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對新的教學方法的探索,對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都是有益的。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相機導入或輕快、或喜慶、或抒情、或悲傷的音樂,就會使課堂氛圍得到渲染,學生也能很快地進入文本情緒中。
  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第七冊《月光曲》一文時,首先,以貝多芬的《月光曲》為背景音樂,通過教師有感情地誦讀,將學生帶入貝多芬創作時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當時正是由于情、景的交融,觸發了音樂家的創作激情。學生初步感受《月光曲》的意境之后,引導他們簡要概括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過程。然后,在深沉而又舒緩的《月光曲》聲中,讓學生朗讀中了解文中描繪的《月光曲》的情景,體會樂曲的美妙旋律和音樂給兄妹倆帶來的幸福和快樂,并初步感受聯想的表達效果。再次,讓學生們圍繞《月光曲》得名的原因展開討論,從而感悟人們賦予《月光曲》這一“傳說”的內涵,感受音樂家用高超的技藝、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想象進行創作,為熱愛音樂的人帶來幸福和快樂,進一步揭示課文主題。本節課巧妙的借用音樂引入了課題,激發的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活躍的課堂氛圍。
  二、巧借影視作品盤活語文課堂
  傳統的語文教學大多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它存在諸多弊端,如學生被動學習、師生缺乏交流、片面強調知識灌輸、忽視情感態度培養等。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已經有了諸多的變化,若把影視資源引入語文課堂,是對傳統語文教學的突破,也給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影視作品本是大眾最喜愛的娛樂形式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資源,它給師生帶來的審美體驗是多方面的,電影、電視、手機等現代媒體彌補了語言教學的缺陷,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若在語文教學中穿插影視作品,是一種極其有效的教學手段。優秀的影視作品是最能體現“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語文學科的教學把影視作品為媒介,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歷史的無限精彩,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加深對文學作品的認識,為盤活語文課堂教學的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舞臺。
  在教學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第九冊《“諾曼底”號遇險記》一文時,組織學生觀看《“泰坦尼克”號》當大船撞上冰山船體快要沉沒的片段:男主人公杰克在海面上找到一塊僅供一人逃生的木板,把女友露絲扶了上去,自己則浸泡在冰冷的海水里,平靜的等待著死神的召喚。杰克為至死不渝的愛情,甘愿犧牲自己也要讓女友好好活著;船長命令他的船員把救生艇讓給老人、孩子和婦女,而自己和家屬、船員必須和大船共存亡,船長是因人性的善良,在危難面前鎮定自若的安排救生艇讓老人、孩子和婦女們逃亡;以及小提琴手面對死亡以寧靜的心態拿起琴炫,從容地奏著那最能讓他預備見主面之心的歌《與主親近》……這就是泰坦尼克號的故事。在生死存亡關頭,人性中的善良與丑惡、高貴與卑劣彰顯無遺。有生活的希望,亦有生命的無奈。災難面前,杰克與露絲感人至深的凄美愛情、蕩氣回腸的“生死戀”可歌可泣;英國男人臨危不懼、淡定從容的紳士風范可敬可佩;少部分人所表現出的人性的弱點和丑陋的行為可憎可恨。
  通過這段影視作品,教師導入新課:“泰坦尼克”號的沉沒是世界航海史上的最大悲劇,類似“泰坦尼克”這樣的海難還有很多,為此人們進行了很多藝術創作。從而產生了許多凄美動人、慷慨悲壯的故事。今天我們來欣賞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寫的《“諾曼底”號遇難記》,今天讀讀這個驚心動魄、感人至深的故事,就會讓我們回到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那是一個大霧彌漫的夜晚,當照常行駛的“諾曼底”號被全速前進的“瑪麗”號剖開了一個大窟窿后,人們面臨災難時種種表現。這樣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綜合形象,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興致盎然地吸收與課文相關的語文知識,改變“一潭死水”的語文課狀況。影視作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認知特點,它以其包含的各種各樣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產生動靜結合的畫面和智能性啟發誘導的功能,使枯燥的語言文字材料變得直觀化、具體化,富有感染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注意力、情感、興趣等心理因素保持良好狀態,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文字時,借助觀看的的影視片段,有身臨其境之感。優秀的影視作品可以令學生如歷其事、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情感得到升華,心靈得到震撼,學習的興趣被激發,教學的目的就得以實現。
  三、巧借鄉土文化盤活語文課堂
  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第八冊《絲綢之路》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到:絲綢之路是一條友誼之路,是一條經濟之路,更是一條文化之路。漢唐時期,絲綢之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和地區均盛行佛教。如果說絲綢之路是漢唐盛世經濟文明的象征,那么佛教就是漢唐盛世精神文明的代表。自漢武帝劉徹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啟絲綢之路大幕之后,繼東漢明帝遣使入西域求法,在洛陽建白馬寺,佛教由此在中原大地上落地生根。由此,絲綢之路又被稱作“佛教之路”。此時,教師可以穿插本縣的鄉土文化,讓學生看身邊事、說身邊人、賞身邊景,引起學生的興趣。如向學生介紹我縣——甘肅省高臺縣,隸屬于甘肅省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境內地勢南北高、中間低,形如馬鞍,整體處于古絲綢之路和新歐亞大陸橋的咽喉要道和西進新疆、北入蒙古的戰略要沖,是中國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自古被稱為“河西鎖鑰、五郡咽喉”。
  參考文獻
  [1]  《小學教學設計》2008(16)《巧借資源 盤活課堂》作者:陳朝陽
  [2]  《青年教師》2012(9):36-37《巧借拓展遷移盤活歷史課堂》作者:黃元羅
  [3]  《新課程導學》,2014(31):91-91《巧借拓展,讓語文課堂生機無限》作者:武衛華
  [4]  《啟迪與智慧:教育》2015《巧借課外材料,構建活力語文課堂》作者:黃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45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