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巧借本土資源助力德育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德育應該立足本土。只有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德育才能有的放矢,有型可塑。這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切實可行的切入點。對于農村中小學教育而言,本鄉鎮、本學校的德育資源就是本土德育資源。
  關鍵詞:本土資源;助力;德育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也就是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有這樣,我們培養的人才能有高度的道德素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真實本領。正如陶行知所說:“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可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而,許多的教育工作者都在不斷地探索德育的途徑和方法。筆者認為,德育不能憑空想象,而應該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本土德育資源,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德育有的放矢,有型可塑。
  一、強化校內德育資源
  校內德育資源,主要體現在環境教育、養成教育和人格影響上。
  環境教育,就是發揮校內環境的育人作用。通過建設花園式校園、書香式校園等,讓墻壁說話,雕塑說書,花朵唱歌,使學生進入校園后,隨處可見文明,隨處可見文化,隨處可見傳承。在校墻上刻畫著二十四孝圖,栩栩如生的圖畫給人帶來美感,發人深省的經典故事給人帶來思考。再比如,在樓內的走廊墻壁上,有許多名人字畫或語錄或生平事跡,讓學生隨時都能接受精神的陶冶或道德的啟示。所謂養成教育,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能養成良好的品德修養,正確的道德意識,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人格影響也體現在諸多方面,比如,每一位教師都應該敬業愛生,要廉潔自律,努力塑造良師形象,用人格的魅力去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根據平行教育的原則,如果大多數師生都能德行兼備,就會影響身邊的人,帶動身邊的人。
  二、融合校外德育資源
  校外的德育資源,主要是指學校所在地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地域資源和民族資源等。我校是一所鄉鎮九年制學校,大部分學生都是侗族,所以民族教育顯得尤其必要和重要。讓侗族學生之間相互了解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風俗習慣,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借鑒是我校一直以來堅持的做法。通過學生之間的聯誼活動,通過民俗節慶日的活動,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校地處貴州省黎平縣壩寨鄉政府所在地,屬于八舟河侗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享有“侗鄉之都,頤養圣地”的美譽,自然資源豐厚,人文歷史悠久,有許多的德育資源可以挖掘,特別是侗族地區的款文化以及其發展而來的各個村的村規民約。通過這些德育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環境、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滿腔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更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形成。
  三、實踐活動中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不能局限于口頭說教,在利用課堂教學主渠道的基礎上,更要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去感悟、去思考、去實踐。學生通過去傳統村寨的參觀游覽,會見識到侗鄉的美麗,會感受到侗族的魅力,會感受到家鄉的可愛,自然而然地會提高熱愛家鄉的積極性,進而會增強環保意識。學生通過參加“十洞十三寨”款會、侗年節、花炮節、斗牛節、薩瑪節、大歌節、摔跤節、吃新節等等,感受到侗族獨有的民族文化情韻,無論是摔跤還是歌舞,都會油然而生一種民族敬意。當學生走進鼓樓、花橋,就會對侗族美麗的民族服飾贊不絕口,就會對香飄萬里的腌魚、燒魚、牛癟、羊癟流連忘返。其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如果我們經常開展一些活動,就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受到影響,受到教育。
  每個學校都會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資源,也都有各自的德育途徑和方法。只要深入挖掘本土的德育教學資源,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德育模式,學生的道德教育一定會取得更好的成績。
  (作者單位:貴州省黎平縣壩寨鄉九年一貫制學校)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102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