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馬鈴薯最早屬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區特有作物,原產于秘魯和智利一帶,在十六世紀中期,馬鈴薯被西班牙人由南美洲帶到了歐洲,當時主要將其當做裝飾品,作為花朵共人們觀賞,在法國農學家安.奧巴曼奇的親身實踐和長期觀察過程中,其發現馬鈴薯可作為食物使用,還能應用于面包制作中。此后馬鈴薯在法國得到了大面積種植。
  關鍵詞:馬鈴薯;地膜;高產原因;栽培要點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0630057
  引言
  地膜覆蓋是采用塑料薄膜對農作物終止后對地表覆蓋的一種措施,能夠有效降低雨滴對土壤打擊、防止土壤沖刷和結皮形成,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在旱季可保墑、在雨季可提墑,保持土壤中溫度、濕度的維持穩定,為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有利于農作物根系對水分、養分的吸收,從而提高農作物產量。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應用地膜覆蓋技術能夠有效提高土壤利用效率,促進肥料、土壤中有機物的腐熟和分解,提高土地肥力[1]。同時地膜覆蓋成本低、增產幅度大、操作簡單,是提高作物產量的常用措施。
  1 馬鈴薯地膜覆蓋高產原因
  1.1  促進馬鈴薯生長發育
  溫度、濕度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必備要素,地膜覆蓋栽培能夠有效提高土壤的溫度、濕度,有助于植株的生長,有研究發現,地膜覆蓋后農作物出苗期較未覆蓋農作物提早了約8d左右,其盛花期可提早約15d,整個生育期可縮短20多天。
  1.2 土壤保溫
  在春季低溫期間應用地膜覆蓋后,白天接受陽光照射的情況下,0~10cm土層溫度可上升1~6℃,夏季高溫期間若無遮擋,地膜覆蓋土壤表層溫度可達50℃以上,但在農作物遮陰或者地膜表面有淤泥等覆蓋的情況下,土壤溫度僅僅比裸露土壤高1~5℃,若土壤比較潮濕,甚至溫度比裸露土壤還低0.5~3℃。
  1.3  土壤保濕
  地膜密閉性較強,覆蓋后能夠有效降土壤中水分的蒸發,保持土壤濕度的穩定,有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在干旱的情況下,0~25cm土壤層中含水量比裸露土壤高50%左右,地膜覆蓋后可有效保持土壤濕度,有助于土壤微生物增殖,從而促進腐殖質轉化呈無機鹽的速度,有利于農作物的吸收[2]。
  1.4  土壤保肥
  據測定,采用地膜覆蓋后,土壤中速效性鉀含量可增長約10%~20%左右,氮可增長約30%~50%左右,磷可增長約20%~30%左右,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養分的流失、揮發以及淋溶,從而提高養分的利用率。同時隨著土壤溫度的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活躍度增加,有機物分解速度加快,釋放出利于植物生長的養分,充分發揮了肥料的效力。
  1.5  疏松土壤和抑制雜草生長
  地膜覆蓋后可將縮小降低雨水對土壤的沖刷,減少機械、人、畜等對土壤的踐踏,有效保持了土壤的良好結構,據測定,地膜覆蓋后土壤比未覆蓋土壤容重比低0.3g/m3,孔隙度增長了約10.5%左右,有助于植物根系的發育以及對無機鹽類、水分等吸收,預防返堿情況發生,減輕鹽漬危害,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通常在地膜覆蓋下地表溫度高且悶熱,尤其是在夏季可達50℃以上,會在很大程度抑制雜草生長,高溫下雜草芽會被烤死,可減少人工除草工作量,不僅省事省力還能減少雜草對土壤養分的消耗。
  2 地膜覆栽培要點
  2.1 選地
  輕質壤土、沙壤土是最適合馬鈴薯生長的土壤,這2種土壤土質疏松、透氣性好,并富含豐富的養分和充足的水分,為馬鈴薯塊莖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同時馬鈴薯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對于黏重的土壤、沙性大的土壤等也能適應,通過對這些土壤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也能夠確保馬鈴薯的產量。齊齊哈爾龍江縣土壤容重比約為1.25~1.36g/cm3,根據我國土壤容重比標準:<1.00g/cm3為過松、1.00~1.24g/cm3為適宜、1.25~1.34g/cm3為偏緊、1.35~1.44g/cm3為緊實、1.45~1.55g/cm3為過緊實、>1.55g/cm3為堅實判定,江縣土壤容重比為偏緊,適宜馬鈴薯生長,馬鈴薯在疏松土壤中能夠迅速發芽、加快出苗,后期生長迅速,結薯早[3]。
  2.2 品種選擇
  優良的品種是馬鈴薯產量的有效保證,在品種選擇過程中要根據龍江縣無霜期長短,選擇生育期較長的品種為主,需要具有較長的休眠期、良好的儲藏性、豐產新以及較強的抗逆性,同時壞腐病、青枯病、晚疫病等是造成馬鈴薯質量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會給種植戶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在品種選擇過程中應當選擇脫毒處理后的薯種進行播種。
  2.3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也是是影響馬鈴薯產量的重要原因之一,蚜蟲、瓢蟲、盲蝽象、金針蟲、地老虎等是馬鈴薯的主要蟲害,發現成蟲時立即進行防治,預防蟲害面積擴大,通常采用800~1000倍液氧化樂果其濃度為40%、500倍液敵百蟲其濃度為80%以及1000倍液蚜虱一遍凈可濕性粉劑其濃度為10%等進行防治,對于地下蟲害者主要采用800倍液辛硫磷其濃度為50%進行灌根防治或者結合基肥進行防治[4]。
  2.4 整地
  馬鈴薯種植要求深耕,前茬農作物收獲后要立即對整地深翻30cm左右,通常選擇麥類作物作為茬口,能夠很好的改良土壤結構。麥類屬于早熟作物,可給馬鈴薯播種前整地預留了足夠時間,能夠選擇最適條件整地。
  2.5 覆膜
  龍江縣屬于高寒地區,通常采用壟上播種,采用厚度為0.005~0.008mm 100cm×100cm的塑料薄膜進行覆蓋,覆蓋時要確保邊展膜邊邊拉緊避免局部過松,塌在壟坡上,同時用泥土將薄膜邊掩埋,播種期間種一壟就覆膜一壟,以利保墑,去報磨邊壓緊壓實,壟頂每間隔3~5cm應用小土塊壓住,方式吹風將膜掀飛或刮破。膜覆蓋面高度不要超過2/3,預留出1/3壟基,以便雨水或灌溉水順利滲入。該播種、覆膜模式更符合高寒陰濕地區春季土壤溫度低、濕度高的情況[5]。   2.6 破膜引苗
  破膜引苗是馬鈴薯增產的一項關鍵技術,在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過程中,破膜引苗的時間、質量會對馬鈴薯的生長、產量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播種20d后,有幼苗露土時,每天上午8:00—10:00對芽拱土情況進行檢查,及時將芽上的地膜摳破防風,引苗出膜方式中午溫度過高幼苗被烤傷或烤死。馬鈴薯出苗前后破膜引苗是管理的重要階段,也是確保馬鈴薯早出苗、出全苗、促壯苗,奠定豐產基礎的關鍵時期。待幼苗長到10cm高時,將幼苗周圍的薄膜用土壓嚴,以保水壓草。期間要防止空氣沿破口進入,使膜內形成鼓包,遇風掀起。
  2.7 揭膜
  據測量,在馬鈴薯花旗揭膜有助于馬鈴薯產量的提高,對質量的形成效果較好,同時揭膜是一定要確保殘膜揭干凈,進行集中處理,防止造成土壤污染。由于覆膜后有機質分解快,農作物利用率高,容易導致土地肥力下降,同時由于覆蓋膜的管理不當容易造成早熟不增產,甚至減產的情況發生[6]。
  3 小結
  地膜覆蓋技術在我國各地農作物種植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馬鈴薯種植中應用地膜覆蓋技術能夠有效促進馬鈴薯生長發育、土壤保溫、保濕保肥還有助于疏松土壤和抑制雜草生長,為馬鈴薯生長發育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從而促進了馬鈴薯產量的提高,但在種植過程中要加強土壤、品種的選擇,做好病蟲害防治措施,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覆膜方式,同時根據馬鈴薯生長情況及時破膜引苗、揭膜以促進馬鈴薯產量的增加。
  參考文獻
  [1] 喇中孝. 青海不同生態區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J]. 南方農業, 2017, 11(27):3-4.
  [2] 黃瑤珠, 高旭華, 陳明周,等. 廣東省冬種馬鈴薯全生物降解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 現代農業科技, 2018(1):67-68.
  [3] 于文柱. 齊齊哈爾市農業生態狀況及變化趨勢分析[J]. 黑龍江環境通報, 2004, 28(4):68-70.
  [4] 朱志剛. 土豆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新技術研究[J]. 農業與技術, 2017, 37(9):139.
  [5] 王俊平. 土豆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新技術[J]. 農業與技術, 2017, 37(20):120.
  [6] 楊順安. 祿勸縣九龍鎮馬鈴薯薄膜覆蓋高產栽培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8(3):95-96.
  作者簡介:
  朱道坤(1971-)男,研究方向:農技推廣。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2776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