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排卵性月經失調辨治體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排卵性月經不調多發生于生育年齡女性,屬中醫“月經先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等范疇。中醫學認為,排卵性月經失調多因肝、脾、腎功能失調,沖任不固,經血失于制約所致。本病辨治之法在于補腎、扶脾、疏肝、固沖以調經。調經之本,以腎為主。此外,本病辨治結合中藥周期療法獲效甚佳。
  【關鍵詞】排卵性月經不調;月經先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
  【中圖分類號】R174+.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121-02
  排卵性月經不調亦稱排卵性異常子宮出血[1]多發生于生育年齡女性,常見有黃體功能不足和子宮內膜不規則脫落。前者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明顯縮短,或有的月經周期雖然在正常范圍內,但卵泡期延長、黃體期縮短;后者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正常,但經期延長,且出血量多。本病屬中醫“月經先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等范疇。
  1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排卵性月經失調的主要病因病機是臟腑、沖任、氣血失調,胞宮藏泄失常,經血失于制約。主要涉及腎、肝、脾三臟,臨床上病機不外虛實兩端,虛者包括氣虛、陰虛,實者包括血熱、血瘀,或為虛實錯雜之復合病機。其病位在沖任、胞宮。素體虛弱,飲食勞倦,或房勞多產,傷及脾腎,脾腎氣虛,沖任不固,血失統攝;或失血傷陰,虛熱內生,沖任不固,經血失約;或素體陽盛,或感受熱邪,七情過極,化熱傷沖,迫血妄行;或氣滯血瘀,或經期產后,余血感邪,瘀阻沖任,血不歸經,而見月經提前而至或經期延長,經行量多。
  2 辨證論治
  脾氣虛型表現為經行提前,或經期延長,或經血量多,色淡紅,質清稀,伴神疲乏力,倦怠懶言,納少便溏,舌淡紅,苔薄白,脈緩弱等。治以健脾益氣,固沖調經。方用補中益氣湯等加減。藥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等。
  腎氣虛型表現為周期提前,或經行量多,色淡黯,質清稀,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等。治以補腎益氣,固沖調經。方選大補元煎、固陰煎等化裁。藥用人參、山藥、杜仲、熟地黃、當歸、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菟絲子、五味子、炙遠志等。
  陰虛型表現為經行提前,或經期延長,色鮮紅,質稠,伴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等。治宜養陰清熱,固沖調經。方選兩地湯、二至丸、等加減化裁。藥用地骨皮、生地黃、玄參、麥冬、阿膠、白芍、女貞子、旱蓮草等。
  陽盛血熱型表現為經行提前,或經血量多,色紫紅,質稠,伴身熱面赤,渴喜冷飲,心胸煩悶,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等。治宜清熱涼血,固沖調經。方用清經散、保陰煎等加減。藥用地骨皮、熟地黃、牡丹皮、青蒿、黃柏、白芍、茯苓、生地、黃芩、黃柏、山藥、續斷、甘草等。
  肝郁血熱型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或經行量多,色紫紅,質稠或有小塊,伴經前乳脹,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等。治宜清肝解郁,固沖調經。方選丹梔逍遙散等化裁。藥用柴胡、牡丹皮、梔子、白芍、白術、茯苓、炙甘草、薄荷、干地黃、炒香附等。
  血瘀型表現為經行量多,或持續時間延長,色紫黯,有血塊,伴小腹刺痛拒按,塊下痛減,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澀等。治宜活血化瘀,固沖調經。方選桃紅四物湯、失笑散等加減化裁。藥用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薄黃、五靈脂等。
  3 病案舉例
  黃某,女,34歲。未婚,無性生活史。2017年1月12日因“經期提前半年,加重1月”初來就診。14歲月經初潮,經期6-7天/周期28天,經量中等,伴經行腹痛。半年前出現月經提前10天來潮,經量略有減少,無經行腹痛,無乳房脹痛。末次月經:2017.1.11至今,量略少,色黯紅,余無特殊。前次月經:2016.12.26-12.30,量稍少,余無特殊。既往體檢B超檢查子宮及附件未見異常。要求中醫治療,故來就診。刻診:經行提前12天,月經周期第2天,量偏少,色黯紅,納眠尚可,大便時溏。舌淡邊有齒痕,苔薄膩,脈沉細略滑。西醫診斷為排卵性月經失調,中醫診斷為月經先期,脾腎氣虛證。治以健脾益腎,固沖調經。方用補中益氣湯合大補元煎加減化裁。藥用黨參15g、黃芪10g、白術10g、茯苓15g、當歸10g、白芍10g、枸杞子15g、熟地黃15g、炒續斷10g、山藥20g、砂仁6g(后下)、雞血藤15g、益母草15g、橘皮15g、香附15g、甘草10g。每日1劑。2017年1月19日二診。自述服藥5劑后經凈,現便溏減輕,余無特殊不適,舌淡暗邊齒痕,苔微膩,脈沉弱。在原方基礎上去熟地黃、雞血藤、益母草、香附加金櫻子12g、生地15g、山茱萸12g、澤瀉10g。5劑,水煎服。2017年1月25日三診。上方加鹿角霜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0g、雞血藤15g。5劑,水煎服。2017年2月10日四診。末次月經:2017.2.2-2.8,經期提前縮至6天,經量恢復如常,余無特殊。舌質淡邊齒痕,苔薄,脈細略弦。繼以健脾益腎治療。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當歸10g、白芍10g、枸杞子15g、生地黃15g、炒續斷10g、山藥20g、菟絲子15g、黃精10g、山茱萸12g、澤瀉10g、橘皮15g、香附15g、甘草10g。7劑。2017年2月20日五診。上方去生地、黃精、山茱萸、白芍加鹿角霜15g、淫羊藿15g、雞血藤15g、益母草15g。2017年3月3日患者微信回復前日月經來潮,周期經量如常,諸證得平。隨訪3月未見反復。
  4 小結
  中醫學認為,排卵性月經失調多因肝、脾、腎功能失調,沖任不固,經血失于制約所致,臨床多見于月經先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本病辨治之法在于補腎、扶脾、疏肝、固沖以調經。月經的產生和調節以腎為主導,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經本于腎”,“經水出諸腎”,故調經之本,以腎為主。此外,本病辨治結合中藥周期療法獲效甚好。經后期宜滋腎填精、益氣養血,經前期宜溫補腎陽、理氣和血,如有孕育需求則可于經間期行氣活血促進排卵,月經期則以使月經通順為宜。
  參考文獻:
  [1] 謝幸,孔北華,段濤主編.婦產科學[M].9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338-34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3973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