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模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趙康民
[摘要]我國高等教育正在經歷著向大眾化發展的艱難轉折,與此同時,由于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出現了辦學資源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專業結構落后等方面的矛盾,研究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發展和構建已經勢在必行。
[關鍵詞]高等教育 質量保障 發展趨勢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軌,我國高等教育的運行環境與運行機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政府包辦一切的管理模式逐步被打破,高校開始面向社會與市場,自主辦學,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和辦學主體,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正在經歷著向大眾化的艱難轉折。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出現了辦學資源短缺、師資力量不足、專業結構落后等方面的矛盾,而質量是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是高等教育能否大眾化的關鍵所在。因此,對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發展和構建研究已經勢在必行。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體系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由于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工作起步不久,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而且由于長期以來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高等教育管理組織在評估方式上極為重視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評估,政府在高教評估方面占有絕對的權威性。這種帶有明顯中央集權制特點的模式隨著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斷深化和發展已經越來越顯示出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沒有明確的認識。在我國特別是建國幾十年來,高等教育價值取向始終是社會價值占主導地位,個人價值與學術價值幾乎無立身之地。這種教育價值取向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思維方法在我國教育事業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在建國之初,做出這種教育價值的選擇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它忽略了教育的自身傾向,忽視了教育的特殊性,忽視了教育的個人價值,因此把它作為一個教育價值取向的完整內容和思想方法的基本模式是不合適的,缺乏科學性的。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主體單一。從我國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保障的現狀看,雖然除政府外,高校、市場和社會的力量已逐步參與到質量保障中來,但中央政府始終把握著質量保障的絕對影響力,其他保障主體能發揮的保障力不大,也缺少足夠的積極性。在高等教育評估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和學校的作用不明,功能不清,缺乏制度保障,不能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法規建設落后。在目前高等教育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國實行的依然是1990年10月國家教委頒布的《普通高等教育評估暫行規定》,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評估與保障不能規范化發展,不能很好的與國際高等教育接軌,落后于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阻滯了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的步伐。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理論研究滯后。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理論研究滯后,表現在三個方面:認識上以偏概全,如把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等同于精英質量保障體系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思想和制度上因循守舊,如根深蒂固的應試人才培養模式;操作上停留在經驗層面等等。
忽視了質量文化建設。從我國開展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活動十多年的歷史來看,很多質量評價活動的失敗都與質量文化的建設有關。很多相關人員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有抱怨與指責,社會各界、政府和高校之間相互不信任,專家判斷方法和客觀評價方法有矛盾,這些都與質量文化建設不足有關。另外,高校規模迅速擴張,造成教育資源短缺;高校師資素質不高,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及就業壓力也是主要因素。加之專業建設、學科專業結構、課程設置存在不少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不及時解決,必然會制約高校擴招成果的最大化,制約教育效益的提高。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發展趨勢
近2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因此,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價值體系也要隨之轉移,以適應發展的需要。我國精英教育質量體系在以下三個方面值得充分肯定:一是形成了學問至上、學術自由、大師中心的學術價值取向;二是按知識結構體系設置了門類齊全的專業和學科;三是建立了百里挑一、寧缺毋濫的人才選拔機制,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培養了大批精英人才。但在大眾化背景下,這一體系的缺陷同樣明顯,即它只能為國家培養少數精英,更多的也許是社會發展所急需的人才將被高等教育拒之門外。因此,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實現以下根本性轉變:
培養標準從一元到多元。由大學僅崇尚學術、學者、學科,只培養科學家式的精英人才轉變為除了精英人才之外,還培養各類專門技術人才和普通建設者。
培養模式從封閉到開放。從埋頭辦學到主動適應社會發展辦學,從專業和學科完全按知識結構體系設置到結合各類人才培養需要設置。
選拔標準從僵化到靈活。除了精英型的統一錄取標準,還有大眾型的特色錄取標準。這種轉變不僅是大眾化本身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是對我國社會發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這一深刻社會變革的必然反映。在計劃經濟時代,高等教育以學術、學者、學科為中心,高校是人才培育的唯一主體,大學的質量就是社會的質量。而在市場經濟時代,大學除了傳授高深學問,培養科學家型的社會精英以外,還承擔著傳授一般學問培養各類專門技術人才和普通建設者的重任,用人市場也成為人才培育的主體之一,所以大學的培養標準必須滿足社會發展的不同側面、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質量要求。
構建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發展模式的設想
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對象是高等教育質量。在大眾化教育階段,不同的高等教育形式和層次,有不同的質量內涵和標準,需要有多樣性的質量觀做指導,去建構多種形式的質量保障體系,以使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各就各位,各得其所,在滿足不同層面的社會需求方面辦出特色。教育質量是教育事業的生命線,在數量規模迅速擴大之后,如何提高教育質量,調整學科結構,提高辦學效益就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高等教育質量形成于高校內部,但卻離不開外部的支持、監控和指導。因此,探討高等教育保證體制的構建,須從內部保證、外部監督兩個角度進行審視。
高等教育內部:學校的自主保證。計劃經濟下質量高低并不重要,高等學校既沒有招生的壓力,更沒有就業的壓力。這種情況既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也是精英教育時代的特征。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時代后,情況完全發生了變化,除少數重點高等學校外,絕大部分高等學校面臨招生與就業的雙重壓力,辦學質量的高低決定著大部分高等學校的生存與發展。質量成為所有高等學校的生命線,這就要求高等學校能主動地、積極地強化質量的自律意識,并建立起制度化的質量保證運行機制。這種保障機制包括兩個部分――教育資源輸入保障和教學過程保障。在教育資源輸入保障中,應該強化質量意識,建立科學規范的管理制度,增加教學投入,保障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保障應由教學質量管理系統、教學質量信息系統組成。其運行系統如下:
教學質量管理系統。由兩條管理線組成,一條線為:主管教學工作的校領導-教務處-院(系)-教研室-教師;另一條線為:主管學生工作的校領導-學工部(處)-院(系)-學生班-學生。兩條線有平行、有交叉、有分工、有協作,共同對教與學進行指揮、執行、檢查、評估等職能。
教學質量信息系統。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饋。一是自上而下的教學檢查、匯報制度,二是在學生中設信息員,反饋教師教學活動情況,三是評教評學活動、師生座談會等。校內教學活動信息以教務處為中樞建立,由領導、教師、學生、督導員、信息員組成的信息網絡。校外信息以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為中樞,通過用人單位、校友和董事會單位以及人才市場的要求信息,建立社會方面對學校畢業生質量的反饋信息網絡。
高等教育外部:調控督導機制。督導機制應由政府和社會參與。在教育質量保證方面,政府將由過去“行政管理”方式轉變為“政府調控”的方式發揮作用,由過去的“統包統攬”轉變為“多邊共治”;由中介機構組織實施外部評估,由過去的管制轉變為現在的服務,政府要為高等院校提供支持和服務。在社會監督方面,要建立中介性的評估組織,它的特點在于:一是相對獨立性,它既不代表學校,也不代表政府,有權在有關法律指導確定評估標準、評估方式以及發表評估結果,其質量保證活動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和干預,因此有可能比較客觀、公正;二是權威性,它集中了一批高素質的教育評估專家,掌握了比較多的教育評估信息,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同時,也要發揮大眾媒介在質量保證中的作用。
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保證高等教育質量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消費者的需要,還必須有政府和社會對高等學校教育質量的外部監督系統,要內外并舉,以內為主,以外促內,建立以學校為基礎、以社會為重點、以政府為主導的高等學校的教育質量保證體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233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