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金融生態評價及優化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文章基于湖北省金融生態相對脆弱和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現狀,借鑒學者研究成果并加以改進,從經濟基礎、金融發展、對外開發、政府服務、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等六維度構建以小微企業為中心的金融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對湖北省及代表性地市州進行實證評價和差異對比,最后從經濟均衡發展、金融供給側改革、消除金融排斥、轉換政府職能、加快征信體系建設等層面提出優化小微企業金融生態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小微企業;區域金融生態;因子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F2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08-0065-03
一、區域金融生態體系的內涵及構成
(一)概念界定
國外有關金融生態研究源于1960年Shaw & Mckinnon的金融發展理論,該理論強調金融在經濟中的核心作用,認為金融發展應遵循自身內在規律,政府不應過度干預;隨后的金融結構理論認為一切金融發展最終表現為金融結構的變化,該理論促成了金融生態系統觀的形成,也為金融生態理論提供了研究范式。國內金融生態概念最早由原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04年提出,其內涵為金融組織內部及與其生存環境之間在長期分工合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結構特征、執行一定功能的動態平衡過程(徐諾金,2005)。
(二)區域金融生態體系的構成要素
1.金融生態主體。金融生態主體是金融生態體系中最能動的要素,主要由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消費者和金融市場監管調控者組成,包括非銀行金融機構、金融監管部門、企業、個人、政府及金融中介機構等。
2.金融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生態主體賴以生存發展的內外部環境的總和,其構成要素主要包括經濟基礎、金融發展水平、金融部門獨立性、地方政府服務、法制環境、誠信文化、社會中介服務、企業誠信及社會保障程度等九大類(李揚等,2007)。其中,經濟基礎、地方金融發展、政府行為、社會保障等是物質硬環境,信用法制環境是非物質軟環境。前者主要決定金融生態主體發展空間、規模結構以及可持續性,后者主要影響區域金融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有序性、合理性、安全性。
3.兩者關系。金融生態環境要素會直接影響到金融生態主體的行為特征: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可以改進現存制度結構中的缺陷,對金融主體產生有效的激勵約束作用,抑制和降低機會主義行為,進而有效規避金融風險、降低金融運行成本、提高運行效率、促進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金融生態主體在上述要素共同作用的影響下,不斷與外界進行相互交換,推動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
二、湖北省小微企業金融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國際上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生態及競爭力比較有影響力的指標體系有兩個,一是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構建的國家或地區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二是李揚課題組的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借鑒上述研究成果,考慮到目前絕大多數金融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的局限性,基于地處中部欠發達地區的湖北省的經濟金融基礎,本課題構建出小微企業融資視角的金融生態評價指標體系:維度層(一級指標)設置區域經濟基礎、對外開放程度、區域金融發展、地方政府服務、法制環境和信用環境等六大模塊,根據各模塊具體目標(二級指標)進一步篩選三級指標,除遵循科學性、代表性、全面性、可得性及可量化原則外,還必須體現各金融生態要素與小微企業融資的關系。如經濟結構中的小微企業對經濟貢獻度,金融發展中考慮金融資源對小微企業的配置比例(對小微企業貸款比例及增長率、中小創新三板公司規模),法制環境中的小微企業逃廢金融債務率、信用環境中的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等,最終形成6個一級指標、18個二級指標、37個三級指標的小微企業金融生態評價指標體系。詳見下頁表1。
三、湖北全省及代表性地市州小微企業金融生態的綜合評價及對比
(一)樣本地市州的選擇和研究時間跨度的確定
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根據歷年來湖北省各地市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除對湖北省小微企業整體金融生態進行評價外,另隨機選擇武漢、恩施、黃石、天門、宜昌、襄陽、仙桃等七個市州進行對比分析。選擇2012—2016年五年時間跨度,以五年均值作為湖北省及代表性城市的金融生態評價指標數值進行排序。數據主要來源于湖北省及各地市州統計年鑒、金融運行報告、統計局、人民銀行分行(中心支行)、財政局、銀監(分)局、證監局等政府門戶網站,部分數據通過社會調查獲取。采用EXCEL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匯總處理,采用SPSS 18.0進行指標體系的信度效度檢驗及主成分分析。
(二)小微企業金融生態的綜合評價過程
1.信度效度檢驗及主成分分析。為檢驗上述37個三級指標作為評價小微企業金融生態六個維度的代表性,本文對三級指標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為避免指標間的多重共線性,也為了減少三級指標個數便于數據處理,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少量綜合指標來表征原始指標的信息。以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85%作為提取主成分的標準,以Cronbach’s α系數表示信度大小,以KMO和方差累積貢獻率兩個指標作為效度測評指標。具體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六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6以上,說明三級指標間的內在一致性較強,可以作為小微企業金融生態評價六個維度的代表性指標;絕大多數KMO指標在0.7以上,說明各指標之間的共線性和重合性較強,適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處理。各維度提取主成分1—2個、方差累積貢獻率多在90%以上,說明提取的主成分較好地表征了原指標體系的信息,具有較強的解釋能力。
2.評價結果及暴露的問題。借助SPSS 18.0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出湖北全省及七個地區小微企業金融生態評價指標得分并進行十進制轉換,具體評價結果如下頁表3所示。 表3數據表明,武漢市各維度評價排名均位列第一,綜合得分在8分以上,屬于成熟型金融生態;宜昌、黃石、襄陽各維度排名交錯位于2至4位,綜合得分在6至7分之間,居于第二梯隊,屬于發展型金融生態;天門、仙桃和恩施各維度排名交錯位于5至7位,綜合得分在5至6分之間,居于第三梯度,屬于成長型金融生態,與武漢市尚有較大差距。湖北省總體得分為5.933,屬于成長型金融生態。
結合二三級指標得分深入分析,除武漢市各項指標遙遙領先外,湖北省及樣本地區小微企業金融生態還存在如下問題:大部分地區經濟基礎薄弱,人均GDP及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比重普遍偏低;對外開放程度較低,進出口及外商直接投資規模較小;金融發展相對滯后,金融資源匱乏和浪費并存,半數以上地市州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4%,遠低于8.4%的全國平均水平。武漢市商業銀行存貸比例高于90%,但有三個樣本地市州低于60%,最低的不到30% ,造成金融資源的閑置浪費;地方政府財力和服務職能尚待加強。全省及半數樣本地市州的財政自給率不到50%,最低的只有22%,大部分財政支出依靠轉移支付,造成較大的財政信用風險,同時行政事業費占GDP比重普遍偏高,說明政府財政資源緊張與公共服務運行效率較低并存;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狹窄,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比重偏低,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增長乏力;資本市場發育滯后,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上市公司規模較小;法制和信用環境亟待改善,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大都在2.5%以上,高于全國銀行業總體不良貸款率近1個百分點。
四、研究結論及建議
?。ㄒ唬┭芯拷Y論
第一,湖北省小微企業金融生態總體尚不夠成熟和完善,存在較大的改善和優化空間;第二,湖北省小微企業金融生態在經濟基礎、金融發展、政府服務等各維度均存在巨大的地區差異,武漢市遙遙領先,與第三梯隊差距明顯,不利于小微企業金融生態的全省范圍內整體持續優化。
?。ǘ﹥灮笔⌒∥⑵髽I金融生態的對策建議
1.促進省域經濟平穩均衡發展。由于湖北省經濟總量有限及武漢對周邊資源的虹吸效應,導致省內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制約了金融業的均衡發展和金融生態的完善。今后應以“武漢1+8城市圈”、湖北省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引擎,依托區位和科教優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對外開放,吸引外資流入;加強地方政府間的區域協調和資源整合,充分發揮武漢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以武漢為龍頭加快技術創新、帶動全省經濟發展方式轉換,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從農業大省逐步向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大省轉型,促進省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為金融業發展和金融生態完善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2.秉持普惠金融理念,加快金融供給側改革,改進小微企業融資市場環境。一是完善銀行信貸市場。通過金融稅收等政策制定,引導東部地區、外資及民營銀行到地市州設立分支機構,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更多的信貸資源。針對部分地市存貸比過低及小微貸比例較低并存的現狀,應秉持普惠金融理念,破除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排斥,切實提高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比例,提高金融資源利用度,形成小微貸增長的長效機制;二是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以武漢新三板交易市場為基礎,引導更多的高科技、節能環保類小微企業在科創板掛牌上市,擺脫對銀行間接融資的過度依賴;三是合理引導和嚴格監管并舉,發揮互聯網金融在緩解小微企業貸款中的積極作用;四是創新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質量。在保障金融安全前提下適度發展小額信貸公司、貸款擔保公司、典當行等適合小微企業融資的市場主體;改進和優化小微企業信用等級評定標準,擴大小微企業的融資自主權、降低融資債券發行門檻、擴大融資產品發行規模。
3.轉換政府職能,健全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法制環境。一是加快經濟金融發展,提高地方財政實力和財政資金自給率,提高政府公共服務運行效率,實現有限財政資金的最佳配置;二是轉變政府職能,尊重市場規律,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保持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的獨立性,增強政府的執政能力和公共服務職能;三是加快制定和完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法規規章,完善區域金融市場監管制度,提高經濟運行和發展質量,營造良好的區域金融生態政策法制環境。
4.建立健全小微企業征信體系,完善金融生態信用環境。調研數據表明,信用缺失是小微企業融資困難的關鍵制約因素,樣本地區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普遍高于大中企業不良貸款率,這也是導致商業銀行對小微企業金融排斥和惜貸的主要原因。為此,一是加強小微企業自身公司治理、會計核算和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企業內部金融生態;二是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機構、商業銀行、擔保公司等主體間協調,加快小微企業貸款擔保機制建設,分散商業銀行小微貸款的風險,提升其對小微企業貸款的積極性;三是加快地方小微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并與人民銀行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對接,逐步擴容形成全覆蓋的小微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研究制定統一規范的小微企業信用評級標準,對信用記錄良好的企業實行貸款利率優惠,對違約企業加大懲戒力度,通過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逐步優化小微企業金融生態信用環境。Z
【主要參考文獻】
李文新,郭露.區域金融生態環境對小企業融資影響的實證研究[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2014,(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024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