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會計技能培養立體化教學路徑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隨著經濟模式的不斷創新與變革,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會計人員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就目前來看,高職院校培養的會計技能人才難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在教育白皮書(IEP2)發布了《成為勝任的會計師》,為高職會計技能人才的培養做出了指導,提供了會計技能教育教學的改革思路。文章從高職會計技能培養教育教學存在的問題著手,對高職會計技能培養的路徑提出促進建議。
【關鍵詞】 高職教育;會計技能;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F23;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19)06-0127-03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商業模式的多樣化,進而催生的經營模式的變革性的發展,社會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以往高職會計技能培養側重于理論教學,而這種方式下培養出來的會計人才很難適應社會的需要。高職會計技能教育培養的不是研究會計的人才,而應該是可以做到與企業無縫對接的應用型人才。借鑒《成為勝任的會計師》,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通過課程體系的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以動手能力為導向,提高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對接,從而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一、高職會計技能培養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下,一些高職院校針對自身實際,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在工作中付諸實踐。如濱州職業學院的“項目導向、任務引領”的教學模式,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的“一條主線、三大模塊、五個結合”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職業化實踐教學體系,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的“代理記賬公司”項目訓練體系,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的“跨專業綜合實踐平臺”等。當然各高校基于其特定的經濟發展環境、市場發育情況,有其特色。即便如此,高職會計技能培養在人才培養方面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ㄒ唬┓謱臃诸惾狈?
在傳統的高職會計技能培養中,忽視了人才培養的層次性以及高職院校生源的差異性。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知識結構參差不齊,生源渠道不一。主要生源有:普通高中、職業高中、中職、技校。不同的生源,前期知識結構不一,但高職院校在制定培養目標時并沒有結合生源的問題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這無疑是不科學的。其次,沒有考慮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使那些有能力進行深造的學生錯失了深造的機會。沒有按照學生前期的知識結構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分層分類教學。
?。ǘ┡囵B目標過于專業化
現階段,高職院校對人才的培養方案建立在職業崗位的基礎上,強調專業技術的應用,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卻缺乏,而社會用人單位的職業勝任能力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未來社會用人單位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將會越來越高。如何培養應用性強,又能適應社會的綜合素質的學生,這無疑是高職會計技能培養要關注和重視的課題。
?。ㄈ┱n程設計不合理
在經濟高速發展和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各種財務軟件、信息系統層出不窮,ERP、會計報賬系統、會計云,大數據時代已經覆蓋全球,而高職院校在課程的設計上,沒有考慮這些時代性的產物。主要表現在,對專業課程的教學仍舊停留在手工操作的層面,沒有考慮工業4.0時代的先進的需求性。其次,教材的新穎性缺乏,甚至是陳舊不堪,沒有跟上企業會計準則的變化以及相關財務會計稅務知識的變化。第三,課堂教學依舊是以教師為主的“教”,以學生為主的“做”比較少。
(四)“雙師型”教師隊伍缺乏
高職會計技能培養教育教學要求教師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水平,將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方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培養動手能力強、技能水平高的學生。然而在現實的會計技能教學過程中,高職會計技能培養教育教學教師90%以上是從學校到學校,教師隊伍本身缺乏對實踐操作的認識,在現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無法結合會計技能業務實際對學生進行培養。各省組織的高等院校調查報告中,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比例在80%以上,然而,此處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認定是以取得“雙證”為標準,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取依舊是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對實務特別是實際技能操作上的業務幾乎是盲區。
二、高職會計技能培養現狀分析
高職會計專業近幾年發展迅速,截止到2018年底,占普通高校總數的50%以上。隨著公司治理結構的不斷發展,各種經濟模式的快速出現,經濟業務日趨復雜,財務會計與國際日漸接軌,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綜合我國高職會計技能培養現狀,對照《國務院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以及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在教育白皮書(IEP2)發布的《成為勝任的會計師》,我國的高職會計技能培養與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之間是存在差距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I理論課程實用性缺乏,實踐課程設置難以與職業知識融合
高職院校會計技能理論課程過于專業,理論性強,實踐課程過于單一,脫離實際操作嚴重,在評價考核過程中沒有引用職業能力進行界定。學生對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崗位的設置認識不足,對經濟業務的認識處于懵懂狀態,對經濟業務流程的認識處于模糊狀態,對原始單據的認識沒有能力進行分辨。缺乏對崗位的感性認識和業務流程的分析解讀能力。在最后一個學年雖然有安排學生進行企業會計綜合實訓,但是并沒有對會計崗位進行細分,而是一個人從出納崗位、成本會計崗位、銷售會計崗位、材料會計崗位、項目與固定資產會計、會計主管全盤體驗下來,學生對崗位的區別細分認識沒有體現。專業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融合不夠,這與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的要求相差甚遠。 ?。ǘW生頂崗實習形式化和綜合能力不強與職業技能相差甚遠
高職會計技能培養在頂崗實習階段是要求學生走進企業,進行會計職業崗位體驗,積累會計技能從業經驗。但是現實情況是,很多企業不愿意接受頂崗實習的學生,一方面財務部門是企業的核心部門,財務數據均涉及到企業的商業秘密,企業不愿意冒這個風險;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企業不愿意將培訓成本花在一個還沒畢業的學生身上,除非,頂崗實習單位有意向將來留用該學生,而該學生也有意向將來愿意留在企業。否則,頂崗實習期間,學生所學知識有限,涉及的業務僅是片面的,頂崗實習流于形式。由于高職會計技能培養課程的專業性過于單一,學生在知識的綜合運用方面缺乏,特別是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方面表現薄弱,碰到具體經濟業務甚至束手無策,無從下手。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要求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專業理論與執業經驗獲取的知識融合轉化成方法進行應用,需要通過專業理論知識框架的構建和企業財務會計崗位頂崗實踐才能獲取,通過不斷的學習、思考與經驗總結獲得??墒乾F實的高職會計技能培養與職業技能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ㄈ└呗殨嫾寄芘囵B對會計職業價值觀的滲透不夠
高職院校在會計技能培養教學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素養,由此導致學生對職業道德與職業素養的認識不足,信念缺乏。在課程設置以及會計技能培養教學過程中,專注于以教材為依托的理論知識的教學,脫離實際進行授課,沒有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理論知識的教學中,也沒有將職業素養教育融入到會計技能培養教學中,從而導致學生對會計職業價值認識不足。筆者在從教的高職院校進行調查,會計專業的學生計劃畢業后從事會計工作僅占將近一半,還有一半表明畢業后不會從事會計工作。這與高職院校的會計職業價值觀的教育的缺乏有很大的關系。
三、推進高職會計技能培養教學改革的路徑
?。ㄒ唬├碚撆c實踐、教學與考證相結合
根據“學做互動,課證對接,技能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專業理論課程與實踐實訓課程,將理論結合實踐,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的培養,開設的課程與企業實際財務會計工作崗位標準能力要求相結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將財務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學計劃進程與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時間進行對接;通過專業理論課程的單項實訓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知能力,通過企業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判斷能力等綜合技能;在注重學生會計職業技能培養的同時,將思想道德教育、創業創新素質教育、職業素養養成教育融入整個教學體系,以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工學結合為模式,從課程體系的設置、教學內容與方法上進行創新變革。
(二)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相結合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課程體系的設計方向。建設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根據教學軟件與硬件資源的情況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區域經濟、文化、歷史、社會、發展等方面的通識教育,融入經典文學賞析的能力培養,形成特色通識教育體系;開發第二課堂課程,針對專業發展方向與專業特點,設計專題案例,開展專題講座,拓寬學生知識面,進行分小組討論與案例分析,啟發學生思維,提高學生在大數據中收集整理數據的能力和分析判斷問題能力。根據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能力、會計人才發展方向、人才培養目標以及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與素養進行課程體系的設計,從而構建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相結合的職業能力課程體系。
?。ㄈ嫿寄芸己藰藴识嘣目己嗽u價手段
高職院校會計技能教育教學,以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創新能力與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為核心。鑒于會計技能考核主要是評價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運用與遷移能力,在分層分類教學改革中應針對不同的培養目標與不同的課程設計不同的考核方式。從學生角度出發,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和不同培養目標的學生進行細分,對專業基礎類課程和通識類課程考核標準應該統一;對專業核心課程根據學生選擇的方向、學生的類型建立不同的考核標準;對素質拓展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引進校外企業財務部門資深會計兼職教師,征求意見,參與教學,建立切實可行的考評方案。同時考評形式以多元化的方式進行,在過程考評方面,主要從學生的課堂發言、課堂討論、作業以及課外知識的拓展等方面進行考評;在結果導向方面,建立統一的考評機制,可以從期末試卷、小論文、案例分析等方面著手進行。
另一方面,隨著會計軟件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合成,由于會計職業能力考核評價點多面廣,得分點判定工作千頭萬緒,對于可利用軟件進行仿真實訓信息化處理業務應充分利用教考自主考核平臺進行自動化考評。在高職院校會計技能教育教學過程中,一方面利用財務軟件、ERP軟件等信息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手工賬的處理也很重要,能夠提高學生對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的感性認識,同時提升對賬務的分析與判斷能力。
(四)加強“雙師”型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
按照現代高職教育理論的要求,高職會計專業教師除了具備會計專業理論知識之外,還應具備企業財務會計的實踐知識,也就是需要“雙師型”會計教師隊伍。而高職院校在實際的招聘過程中,過于強調應聘人員畢業院校的“名?!毙?,他們大多來自于“985”或者“211”,而且是研究生畢業,他們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是很豐富的,而實務,則成為了他們的弱項。因此在進行基于會計人員職業能力框架,推進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要加強“雙師”型教師人才隊伍的建設。
一是可以利用暑期,在企業頂崗實習。要真正地融入到企業內部,了解企業每個財務崗位的工作內容、業務流程、實際操作以及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同時學習企業財務制度,比較不同企業間的財務制度的區別,并且能夠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分析判斷。
二是帶著項目進企業。目前,愿意接受頂崗實習教師的企業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財務數據的保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頂崗實習時間不長,企業不愿意花費這個培訓成本。鑒于此,教師在進企業實習之前,帶著項目進企業,或者帶著為企業解決某些方面問題的方案進企業,這樣對企業來說有收獲,對教師來說也有收獲,可以獲得“雙贏”的局面。
三是對新進研究生或者博士生,他們是從學校到學校,對企業的實際業務認識不足,鑒于此,對新進教師的培養,可以將教師脫崗派往校企合作單位進行掛職鍛煉,以一年為一周期,讓教師深入企業會計工作崗位,全面了解企業的運作方式、會計的核算方式和財務的管理方式,積累經驗,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是主張創業式的實訓基地的建設。高職院校在學生創業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扶持,但是在教師創業方面卻沒有涉及。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過程中,應該主張教師帶領學生組成團隊進行創業。一方面在教師創業過程中可以增長實踐經驗,并且可以根據相關的政策法規進行知識的實時更新,并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另一方面,可以提供給學生穩定的頂崗實習平臺,有利于學校學生實訓基地的建設。第三方面,一旦創業成功,資源會一直留在學校,留給以后的學生和教師使用,以建設學校品牌特色,提高品牌效應,起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高職會計技能培養必須跟上現代企業的發展和需求,高職會計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的實踐技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貼近社會需求,為社會培養不僅應用性強,而且綜合能力出色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和作用,才能促進高職院校的科學合理可持續發展。J
【主要參考文獻】
[1] 張首楠.社會需求視角下的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研究[J].財會通訊,2012 ,(01):44-46.
[2] 宋磊,吳景陽.高職會計專業特色與品牌建設研究綜論[J].職業教育研究,2014,(5):130-134.
[3] 何昊.基于美國教改經驗的中國會計教育革新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3,(01):119-120.
[4] 黃誠.高職會計專業職業能力培養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3.
[5] 王紅.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現代營銷,2018,(07):174.
[6] 方東明.高職院校會計特色專業建設初探[J].商業會計,2014,(05):125-1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02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