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資源不斷涌進東部地區,相較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聚集程度較高,在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更具優勢。于經濟聚集作用而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主要制約因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對經濟資源空間聚集效應影響巨大,且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伴隨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越來越大,這對增強區域間的聯結性、通達性影響較大。為此,結合多年工作經驗,筆者現針對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進行分析與闡述,以期為交通經濟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交通基礎設施;經濟集聚;影響
0 引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愈加完善,投資力度也隨之增大,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進一步推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連接了東中西部地區。上世紀90年代起,作為國家及各地政府優先發展的戰略項目,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在每個五年規劃中均占據著重要地位。以公路工程建設為研究對象,據交通部公布的信息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公路通車總里程逾477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穩居世界第一。交通運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在各地區經濟建設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都發揮著特殊的作用。但在其促進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分布極度不平衡的現象,相比其他地區,中東部地區等級公路密度明顯偏高。為更好地研究交通基礎設施在促進經濟集聚過程中所扮演何種角色,了解在區域經濟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具備怎樣的影響作用,又是通過何種途徑影響,筆者特作出了以下分析,以期更好地發揮交通基礎設施的作用,更好地推進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1 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聚集的影響分析
1.1 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聚集的空間溢出效應分析
交通基礎設施通過對運輸成本的影響,在各個地理單元之間促使經濟資源流動,從而滿足各個地理區域、空間發展過程中不同經濟要素的流動與集聚,為此,在經濟集聚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在充分發揮經濟集聚空間溢出效應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空間溢出效應可認為是一個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從而影響其他區域經濟集聚水平。
伴隨我國國民經濟的迅速增長,區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針對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空間溢出效應,大多數學者、專家認為,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產生了空間溢出效應為正相關。針對我國運輸基礎設施的分配效應,Nannan Yu等(2016)研究表明,分配效應存在于我國道路基礎設施內,在分析高速公路網絡在空間經濟集聚演化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改善高速公路網,能夠有效提升經濟活動地區集中度。
1.2 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門限效應分析
在經濟發展中,門限效應也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所產生的重要影響之一。該效應認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并非一勞永逸,是分階段、分區域的,在建設早期,因多種因素制約,如空間網絡性、通達性等,當交通基礎設施水平達到一定極限時,也就是某一門限值,將會改變經濟集聚的影響方向及程度,因此,通過分析整個影響過程,其影響趨勢以非線性呈現。
針對其非線性特征,最早由空間經濟學進行了論述,認為在影響經濟集聚方面,運輸成本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當具有足夠高的運輸成本時,企業與市場之間的距離會縮短,會按照就近原則,在與市場相近的位置選址,這種情況下,企業在兩地間的分布較為平均,這也是實現均衡、穩定的唯一途徑。第二階段:當運輸成本減少,且低于某臨界值時,企業會在某個地區集中分布,進而產生一種新型均衡狀態。第三階段:當運輸成本進一步減少,且低于另一個臨界值時,此時會呈現出一種不穩定均衡狀態。宋英杰等(2013)研究表明,于經濟集聚而言,交通基礎設施門限效應顯著,兩者間呈現“倒U型”發展走向。
2 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影響的策略研究
2.1 完善交通運輸網絡體系
交通運輸體系直接決定經濟資源的區域流動性,經濟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在市場經濟發展中極為關鍵,交通運輸行業是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柱,其利用對運輸成本的影響,來實現空間單位中經濟要素的合理配置及分布,以此達到資源配置優化的目標。現實生活中,完善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實現交通基礎設施互通有無,是實現商品要素自由流通的基礎條件,為此,在地理空間中應充分利用交通基礎設施的供給作用,實現跨區域經濟資源的有序流動,調控各地區經濟資源分布,進一步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只有在保證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在我國各個省份之間實現經濟資源的流動,才能進一步降低流動門檻,克服地域限制弊端,提升交通運輸的連通性,保證經濟資源向更大收益區域流動,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實現資源分布均衡。
2.2 提升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供給
通過長期研究表明,“市場規模效應”于地區經濟集聚而言,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且影響巨大。與此同時,對該地區以外的區域而言,本地交通基礎設施具有負向溢出效應。為此,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否完善,對經濟資源流向其他地區極為有利,并能夠產生經濟資源集聚的作用。于我國發展現狀而言,區域發展差距主要體現在兩點,即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內陸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城鎮與農村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基于此,在進一步構建交通網絡體系的同時,還需利用頂層設計及政策傾斜,向欠發達地區給予政策扶持及財政支持,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降低民營資本市場準入門檻,向欠發達地區積極引入大量社會資本,有計劃、全面性地推進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對此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在強化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供給能力的前提下,還應有機結合城鎮化建設,通過中心城區經濟發展好的地區幫扶周邊欠發展的農村地區,實現經濟輻射,以城帶鄉。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要重視“一帶一路”建設,著力消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瓶頸,提高交通運輸能力。在提升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的同時,還要給予人才、資金等傾斜,幫助經濟資源快速流向欠發達地區,帶動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減小區域發展差距。 2.3 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結構
于經濟資源聚集力度及方向而言,交通基礎設施類型不同,也會存在一定差異性。結合交通基礎設施的集聚效應、溢出效應,能夠對經濟要素空間分布情況進行適當調整,但其前提是必須做好各類交通運輸類型的合理配置,從而更好地提升各地區經濟集聚效果。
在欠發達交通基礎設施供給過程中,要根據本地區發展情況,合理選擇交通運輸類型,要求優先選擇對地區經濟集聚具有正向效應的交通設施,如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等。針對那些集聚影響不大的交通基礎設施,應盡可能降低建設規模,從而提升該區域經濟集聚效應。
此外,在合理配置各類交通基礎設施供給的同時,還應重視功能性,按照公路等級劃分,高等級公路的功能主要是實現經濟要素遠距離、跨區域的轉移,主要分布于各省交通主干道。低等級公路主要在偏遠農村修建,其功能為實現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運輸,只有合理配置交通基礎設施,才能實現整體發展策略。
2.4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區域協同供給
于經濟集聚來講,交通基礎設施具有溢出效應,當產生溢出效應時,不會單單對一個省份的經濟發展造成影響,將會涉及多個省份,為此,在交通基礎設施供給政策制定之初,需全面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如涉及范圍、影響力度等,力求建立一個跨區域的交通基礎設施協同供給機制。從宏觀層面來講,必須完善法律法規,頒布系統性的文件,為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區域協同供給提供法律、政策支撐。同時,要將其發展情況作為考核地方官員政績的一項指標,從而提升對區域協同供給發展的重視程度,實現區域間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微觀層面來講,地方要積極搭設合作平臺,為建設跨區域交通基礎設施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完善信息發布機制,構建發展平臺,積極引進現代化信息網絡技術,促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40年,我國經濟資源向東部沿海地區不斷涌入,相比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經濟集聚程度明顯偏高。為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平衡,推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關鍵。交通基礎設施是經濟集聚的關鍵要素,對經濟集聚具有溢出效應與門限效應,只有在完善交通運輸網絡體系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提升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供給水平,才能優化交通基礎設施結構,加強交通基礎設施的區域協同供給,促進交通建設行業發展,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減小區域發展差距。
參考文獻:
[1]宗剛,張雪薇,張江朋.空間視角下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影響分析[J]. 經濟問題探索,2018,(08).
[2]袁新敏.綜合交通樞紐促進城市現代服務業空間集聚的對策研究——以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為例[J]. 華東經濟管理,2012,(08).
[3]劉越,閔路路.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集聚的溢出效應研究——基于空間經濟學視角[J].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3).
[4]胡煜,李紅昌.交通樞紐對城市集聚經濟的影響研究——基于中國地級市數據的實證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7,(02).
[5]王曉東,鄧丹萱,趙忠秀.交通基礎設施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省際面板數據與Feder模型的實證檢驗[J]. 管理世界,2014,(04).
[6]梁超.基礎設施規模、市場潛力和經濟集聚——基于新經濟地理學的視角[J]. 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04).
[7]杜彥良,孫寶臣,吳智深,錢永久,高陽.關于建立健全交通基礎設施長壽命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思考[J].中國工程科學,2017,(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74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