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江蘇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以江蘇省相關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評價對象,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法),對聯盟企業2009-2017年的技術創新投入產出績效進行了評價,并與聯盟外同行業相關企業的績效進行了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聯盟內企業從2012年以后整體效率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且高于聯盟外企業,而聯盟外企業的整體效率在相對均衡的區間內有所波動。聯盟內企業的純技術效率也比聯盟外企業表現更出色,且聯盟內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遠高于聯盟外企業。但聯盟內企業的規模效率和財務效率卻相對較低。說明聯盟的成立有助于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但聯盟內企業在內部管理效率上有待加強。
  關鍵詞: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江蘇省技術創新戰略聯盟;DEA;績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9)04-0111-06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Data based on 2009-2017
  Xiong Li1, Li Xiaoming2, Dai Wei1
 ?。?.School of Business,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0069;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12)
  Abstract: Taking the strategic allianc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as the evaluation object,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method,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nput-output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the alliance from 2009 to 2017, and compares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in the alliance with those in other industries outside the alli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within the alliance has increased steadily since 2012, an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alliance, whil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alliance fluctuates in a relatively balanced range.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n the alliance is also better than that of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alliance, and the number of patent applications of enterprises in the allianc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enterprises outside the alliance. However, the scale efficiency and financial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n the alliance are relatively low. It show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alliance is helpful to promote innovation ability. However,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in the alliance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in Jiangsu Province; DE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自2008年科技部等國家六部委聯合推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來,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全國范圍內陸續成立了大批國家級和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產業領域涉及幾乎所有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聯盟的成立對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專利申請量持續增加。在數量增加的同時,如何對聯盟進行有效的管理使其穩定地發揮作用就顯得極其重要。而有效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績效評估。2012年6月,科技部印發《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評估工作方案》,要求對已經正式投入運行的聯盟進行評估,考核創新績效。關于聯盟績效評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也逐漸展開。江蘇省從2009年開始成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截止2018年底,已有一百多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涉及的產業以新興產業為主,如在新能源產業中,有風電、光伏、智能電網等關聯產業聯盟,在新材料產業中,有碳纖維、硅材料、納米材料、精密合金、光纖、石墨烯等產業聯盟,還有人工智能、物聯網、軟件產業、生物醫藥、環保等新興產業聯盟,同時,各種產業聯盟遍地開花,涉及的行業類型越來越多,傳統制造業、農業的相關細分行業也陸續成立了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經過幾年的發展,大多數聯盟取得較好成效,為產業技術創新做出了重要貢獻,建立聯盟運行績效評價機制勢在必行。2016年江蘇省科技廳發布了《“一深化四提升”專項推進行動方案》,進一步加強對聯盟的支持力度,指出在省產業前瞻關鍵技術重點研發計劃中要更好地發揮聯盟的組織作用,探索建立聯盟運行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因此,進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具有重要意義。   從目前創新聯盟績效評價研究的現狀來看,以省域為對象的研究較少,主要是以產業為研究對象,已有研究主要是對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如宋東林(2012)從成果水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產業競爭力、集成效應、協作水平等六個方面構建聯盟運行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1]孫晨(2014)從技術水平、聯盟管理、競爭力等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以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聯盟績效評價。[2]駱遠婷(2015)從聯盟內部組成單位和聯盟整體兩個維度,以聯盟運行績效為目的構建了多層的評價指標體系。[3]赫蕾等(2016)從創新、發展、收益和協調能力四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對聯盟績效進行評價。[4]另外,張學文(2015-2018)等對聯盟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5-8]基于上述研究基礎,本文選擇數據包絡分析法,以江蘇省域為對象,對產業創新戰略聯盟運行績效進行評價。
  二、江蘇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模型構建
 ?。ㄒ唬祿j分析方法及評估模型構建
  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以相對效率評價為基礎的一種系統分析和評價方法。是有關于同類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s)的多輸入多輸出型的相對有效性評價方法。因此也是對單位或部門間多投入多產出的相對有效性進行衡量的一種非參數方法。[9]運用DEA方法進行技術創先效率評價的主要步驟如下。
  1.確定評價目的。本文將DEA方法用于技術創新效率的評價,目的是比較不同企業之間的技術投入產出效率。
  2.選擇決策單元。決策單元(DMU)可以看作是“通過一系列決策,投入一定數量的生產要素, 并產出一定數量的產品”的系統,DEA評價中的決策單元必須是同類型的單位,也就是具有同樣的目標、同樣的外部環境和同樣的輸入輸出變量。
  3.確定投入產出指標。根據評價的目的確定投入產出指標。對于某個決策單元(DMU),設x為投入變量,y為產出變量,xij為第j 年的第i 種投入量,xij≥0;yij為第j 年的第r 種產出量,yij≥0;WX為投入量的權重系數,WY為產出量的權重系數。
  4.構建效率評價模型。對應于權重系數WX和WY,每一個決策單元第j 年都有對應的效率指數為hj。通過不斷改變權重,總是可以找到適當的系數u和v,使得hj≤1,j=1,…,n。據此原理,就可以構造相對效率評價模型如下:
  當hj=1時,則該決策單元是相對最有效的。
 ?。ǘ┙K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企業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本質是由產、學、研各方組成的一個創新系統,系統輸入是各種資源投入,系統輸出是各種技術創新產出,而系統功能就是通過知識轉移和協同創新將輸入資源轉化為創新產出。因此聯盟的績效評價就是對協同創新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評價。評價的關鍵在于如何選取投入產出指標。
  該系統的投入要素主要是技術研發人才和資金,產出主要體現為技術、產品和財務效益。因此本文選取研發人員比例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作為投入變量。選取專利申請數量、新產品收入比重以及凈資產收益率作為創新產出變量。
  三、江蘇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及分析
 ?。ㄒ唬颖具x擇及數據說明
  根據上述DEA模型和投入產出評價指標,本文選取江蘇省船舶配套、動力電池、光伏、集成電路、新型平板顯示、智能電網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內11家上市企業2009-2017年的相關指標數據為樣本數據,同時,還選擇聯盟外相同產業的11家上市企業的相關數據為對比樣本數據。用E1,E2,E3…,E22分別代表這22家企業,其中,E1,E2…,E11為聯盟內樣本公司,E12,E13…,E22為聯盟外對比公司。由于上市企業的上市市場的不同,研發人員數量、公司員工數、研發經費投入、新產品銷售收入、營業收入和凈資產收益率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以及中小企業股票交易系統,專利數據來源于國家專利局網站專利查詢系統。
 ?。ǘ┙K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結果
  首先用SPSS軟件進行了均值分析。從投入指標的均值來看,聯盟內企業技術人員比例23.69%,明顯高出聯盟外企業的18.29%,說明加入聯盟的企業是相對更加注重技術創新和技術投入的企業;聯盟內企業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均值3.78%,與聯盟外企業的3.85%差別不太大,而且這個比例均值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同時也說明企業越來越重視創新投入。從產出指標的均值來看,聯盟內企業年平均申請專利338.58項,也是明顯高于聯盟外企業的平均118.83項,說明聯盟內企業更加注重技術研發和轉化,也說明創新能力更強;但從財務績效來看,聯盟內企業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7.24%卻明顯低于聯盟外企業的10.54%,說明聯盟內企業加大技術投入導致當前年度成本費用較高而影響了財務效率,也說明創新投入的產出有一定的滯后性。
  然后按照DEA評價模型,將數據代入模型,并利用MaxDEA軟件進行計算,效率計算結果見表2和表3所示。依據效率指標的經濟含義,綜合效率是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總效率,取決于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它們的關系是: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純技術效率反映的是決策單元在最優規模時的生產效率,規模效率反映實際規模與最優規模的差距,是受規模因素影響的效率。
  根據上述評價結果,首先從綜合效率來看,綜合效率為1時,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也一定為1,也就是說綜合效率為1的說明企業技術創新過程各方面都處于最優狀態,資源配置效率達到相對最高。聯盟內企業總共有44個決策單元綜合效率指數為1,其中,2009年5家,2010年4家,2011年3家,2012年3家,2013年5家,2014-2017年各6家;而聯盟外企業共有35個決策單元效率指數為1,其中,2009年4家,2010年4家,2011年3家,2012-2014年各4家,2015年6家,2016年2家,2017年4家。指數低于0.5的低效率決策單元中,聯盟內企業和聯盟外企業均有36個,說明在省級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以后聯盟內企業整體效率在上升而且較高。   其次,從純技術效率來看,由于在數值上綜合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若是綜合效率值等于1的決策單元,純技術效率值及規模效率值必定也等于1。這樣的決策單元聯盟內企業有44個,聯盟外企業有35個,加上綜合效率值不等于1但純技術效率值等于1的單元,聯盟內企業一共有58個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值等于1,而聯盟外企業一共有51個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值等于1。純技術效率值等于1意味著企業在創新活動中對投入資源的利用效率達到最佳,投入產出比達到最佳。若小于1也意味著在資源利用上還存在浪費現象,沒有充分挖掘資源利用潛力。尤其是小于0.5的情況,說明資源利用存在較大的浪費,在聯盟內外企業分別有20個和18個決策單元的純技術效率值小于0.5。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結果可知,聯盟內企業整體上來看,在創新投入資源利用效率上要強于聯盟外企業,但也存在部分企業創新資源利用效率很低的情況。
  從規模效率來看,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綜合效率和規模效率值均為1的決策單元,聯盟內企業一共有44個,聯盟外企業有35個。說明這些企業達到了最優效率。而純技術效率為1但規模效率小于1的聯盟內企業有14個決策單元,聯盟外企業有16個,說明這些情況下由于規模效率低下而導致了綜合效率的降低。根據規模報酬趨勢分析的結果,在聯盟內企業的99個決策單元中,規模報酬遞增的有39個,占比39.4%,不變的有44個,遞減的有16個;在聯盟外企業的決策單元中,規模報酬遞增的有49個,占比49.5%,不變的有35個,遞減的有15個,規模效率遞增意味著隨著企業規模的增大,企業經營的效率更高,可以看出聯盟外企業的規模效率較好,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聯盟外企業主要是滬深股市的企業且上市年限較長,而聯盟內企業有部分是中小企業且上市時間不長,處于快速發展期,隨著規模的擴張,內部管理效率卻未得到同步的提升。
  最后,進行聯盟創建前后的效率對比,江蘇省各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主要成立于2012和2013年,從圖可以看出,2011年以前聯盟內企業的綜合效率均值波動較大,2012年以后波動幅度較小且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2016到2017的上升幅度較大,由于技術創新活動的效果有一定的滯后性,近年效率上升幅度較大也較好地說明了加入聯盟后能促進技術創新的效果已經從綜合效率均值的變化趨勢和幅度上體現出來了。而聯盟內企業整體水平波動較大且綜合效率均值從時間上來看并沒有體現出上升的趨勢。比較而言進一步說明了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對企業技術創新效率有較明顯的提升作用。
  四、結論
  (一)研究結論
  1.江蘇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企業研發投入較高。從研發投入強度指標即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來看,均值達到了3.78%,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且不同聯盟內的企業差別不是太大,說明江蘇省級技術創新聯盟內企業普遍比較注重技術創新和技術研發投入。
  2.聯盟內企業投入產出效率高于聯盟外企業,但仍然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首先,根據聯盟內11家和聯盟外11家企業的指標均值比較來看,產出方面,聯盟內企業在專利申請數量高于聯盟外企業,但在財務效率方面低于聯盟外企業。投入方面,聯盟內企業的技術員工比例明顯高于聯盟外企業,而經費投入比例上相差不大。整體來看,聯盟內企業的情況較好,比較注重技術投入和技術轉化。其次,根據DEA數據分析結果來看,2012年以后聯盟內企業的綜合效率穩定地高于聯盟外企業,而且整體呈上升趨勢。再次,從純技術效率這個最能體現投入產出效率的指標來看,聯盟內企業整體情況較好,但從決策單元總數為99個來看,44個效率最優的單元數量還不到一半,說明還有較大一部分的企業在投入產出效率方面還沒有達到最優,資源利用效率還有待提高。
  3.聯盟內企業內部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從規模效率指標值來看,聯盟內企業的規模效率較低。規模遞增的企業只有39.4%,低于聯盟外的49.5%,說明聯盟內有一些企業還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的短板,在規模增加的同時產出沒有同步增加,應改善企業內部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
  4.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成立能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提升。從聯盟內外企業的綜合效率指標均值的趨勢來看,2012年之前年聯盟內企業的效率低于聯盟外企業,但2012年之后聯盟內企業的效率穩步提升,且高于聯盟外企業,體現出了技術創新的產出較投入來說有一定的滯后性,同時也說明聯盟的成立對企業技術效率的提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二)對策建議
  1.完善聯盟運行機制,盡快開展創新投入產出績效評價工作。在運行機制方面,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政策,以指導聯盟建立合作動力機制、知識轉移和協同創新機制、利益分配和風險分擔機制等,促進聯盟提升技術創新作用的更好發揮。同時,有些聯盟已成立較長時間,實施效果怎樣,有沒有提升績效,急需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機制,盡快開展績效評價工作。
  2.構建科學合理的技術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績效評價方法應采用不同的指標體系。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中的績效評價指標的選取上應遵循目標導向和重要性的原則,目標導向原則是指在選取指標時要與聯盟的目標相統一,如聯盟的創建主要是為了提升產業技術創新,那么在投入和產出指標的選取上就應以技術投入和產出類的指標為主,而以財務效益類指標為輔。重要性原則是指評價時各方面的因素太多而應選取其中最能突出技術創新效果的指標,比如專利的申請,技術標準的建立等指標。另外指標的選取也應注重可操作性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
  3.改善聯盟內企業的經營管理效率。根據樣本評價結果,聯盟內企業的規模效率較低。也就是說企業規模的擴大導致內部系統運行效率降低,系統運行的有效性出現下降,主要原因在于企業經營管理上的缺陷,因此,為了提升規模效率,聯盟內企業急需改善內部經營管理。
  4.建立以提升績效為導向的聯盟內部激勵機制以及政府配套激勵政策。激勵機制的構建應以聯盟的績效提升為主要導向,能夠促進聯盟成員之間的資源整合以提升整體效率。聯盟激勵機制主要包括信息溝通和知識共享、綜合協調管理和風險防范等方面的機制。同時,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稅收、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鼓勵聯盟開展創新活動。   參考文獻:
  [1] 宋東林,孫繼躍.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與經濟,2012(1).
  [2] 孫 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績效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4.
  [3] 駱遠婷,李延罡.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當代經濟,2015(19).
  [4] 赫 蕾,劉敏榕.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情報探索,2016(11).
  [5] 張學文,趙惠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兩素產業的實證測量[J].科技管理研究,2014(5).
  [6] 王早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影響因素研究[J].商,2015(46).
  [7] 張曉梅,張佳馨.玉米深加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績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黑龍江省調研數據[J].科技管理研究,2018(18).
  [8] 黃存權.安徽省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8(23).
  [9] 段永瑞.數據包絡分析理論和應用[M].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2006.
  [10] 王炳富,劉 芳.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網絡能力與治理績效案例研究[J].社科縱橫,2018(12).
  [11] 李冠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測度與評價[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8(14).
  [12] 譚建偉,耿文俊,邱冬冬.西部地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績效評價——基于Choquet模糊積分的實證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2).
  [13] 譚建偉,劉自玲,孫金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以主體效用為視角[J].財會月刊,2017(24).
  [14] 邵 偉.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運行績效評價研究[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7.
  [15] 賈相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7.
  [16] 楊亞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體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業大學,2016.
  [17] 戴 彬,舒 暢.基于政府角度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績效評價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4(18).
  [責任編輯:譚志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8289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