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實踐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溫州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實踐具有政府重視、形式多樣、面向全體、政府購買等特點,但也還存在服務沒有普及,各縣市區差距顯著,覆蓋面較窄,缺乏理論指導等問題。
關鍵詞:城市社區;心理服務;實踐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1.044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 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從國家層面關注到了民眾心理健康。在我國基層社會層面,社區被視為構成社會的細胞。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是其工作人員與所聘請的專業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方法來維護和保養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的一種服務類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即是現階段我國基層社區領域較為熱門的一種多邊公共平臺實踐。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現階段,城市社區應在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下,履行在社會轉型時期所承接的社會職能,滿足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我國第一個免費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站于2004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設立,2006年全國第一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四級模式首創于浙江省杭州市,近些年來全國各地陸續有社區建立或籌建心理健康服務站。尤其在近兩三年,溫州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在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其具體特征主要表現為。
1 政府重視,宣傳到位
溫州市政府全力支持社區構建心理健康教育職能中心,完善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體制,一種三位一體的社區心理健康教育運行機制得以在各大社區推廣——政府指導、社會參與、社區聯動。到2018年9月,已建立縣級社會心理指導中心10個,覆蓋率83.3%,建立鄉鎮(街道)心理服務站184個,覆蓋率99.46%,建立村(居)心理輔導(咨詢)室2645個,覆蓋率47.5%,甌海區建立心理服務宣傳教育機制。全區已建或在建各類社會心理服務工作陣地共計121個,制定全年宣傳計劃,創新宣傳載體,推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進社區、進家庭活動,2018年開展各類大大小小心理服務活動700余場,累計服務轄區群眾6000多人次。此外,溫州市社區心理援助志愿者協會還通過熱線、網絡、公眾號等建立提供公益服務的心理援助平臺。其自2016年12月成立以來積極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有關的公益活動。
2 面向全體,關注重點
溫州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主體涵蓋了社區中每個居民,關注每個年齡段群體的需要與發展;其次關注重點人群。甌海區目前在區、鎮街、村(社區)三級以各成員單位、學校、醫院等全面推進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中心(站、室)規范化建設,為扎實開展社會心理服務、疏導、干預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區級成立了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心福工坊),中心設立行政辦公區和腦電反饋室、吶喊順心站、5D咨詢室、心理沙盤催眠咨詢室等14個功能室,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心理測評、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在鎮街設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站,在村級設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室,各級社會心理服務工作中心(站、室)探索建立部門協同、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服務管理、心理服務信息互通等工作機制。逐步完善社會心理疏導干預工作流程,利用現有基層綜治中心和全科網絡平臺,定期開展重點群體的心理健康篩查工作。對發現存在心理異常人員,及時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委托專門力量開展心理疏導干預工作,切實預防極端案事件發生。各社區成立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室,在各成員單位結合自身工作特點,設立相應的心理咨詢室,如禁毒談心室、心理矯正室、青年之家,未成年人工作室等。
3 形式多樣,注重實效
溫州城市社區工作人員基于本地社區居民的心理現狀,因人而異地實施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主要措施如下:
在社區成立心理咨詢中心,從社會招聘有心理學教學和實踐背景的持證專業心理咨詢師進駐社區心理咨詢中心,社區工作人員會同心理咨詢師對部分社區居民開展個性化、針對性的單獨咨詢,對于社區居民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供團體心理咨詢服務,而對部分處于康復恢復期的心理病人進行跟蹤回訪。
在社區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社區工作人員通過社區宣傳欄、紙質傳單等媒介或方式向社區居民宣傳推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從附近大專院校及心理咨詢機構邀請一些心理學專家或咨詢師赴社區開設講座講壇,傳播更專業更前沿的心理學知識,提升社區居民關注自身和周邊鄰居心理健康的意識和自覺性。
在社區開設心理問題培訓班。例如,溫州市新橋街道金蟾社區近年來注重開展社區學生家長心理健康問題,構建了金蟾社區家長學校,通過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動,引導家長心理健康成長,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并努力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和親子教育應對能力。
充分利用大數據,探索“互聯網+心理”服務模式。借助互聯網工具更好地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將西方心理學與中醫等傳統文化融合,成為心理健康服務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借助杭州壹點靈心理專業服務公司,為群眾提供“一站式”心理測評、咨詢、心理疏導等服務。到2019年1月,溫州地區已有甌海、龍灣、瑞安、平陽、蒼南、泰順六個縣市區與杭州壹點靈心理專業服務公司合作,借助全國專家資源通過“心福熱線”為居民牢筑“心防”打開“心結”。例如,甌海區婁橋街道服務中心的服務大廳最右側就有一個名叫“舒心港”的辦事窗口,市民來這里可以免費辦理有關“心情”的事務。
4 政府購買,公益服務
國內學者孔令友和董青基于社區居民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消費需求,將社區服務具體運作方式分為三種—— 無償型服務、微利型服務和經營型服務。
溫州城市社區心理服務主要采用無償型服務方式,由政府購買,公益服務,讓居民無償得到所需的心理服務。甌海區積極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研發社會心理服務項目,探索建立“X+”公益創投機制,創新推出“婚姻家庭危機干預”、“陽光青少年”等心理服務公益項目。
甌海區婦聯“暖心工坊”公益服務項目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個例子。該項目于2014年規劃引進并用心打造,采用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方式,由專業的心理與社區服務團隊按照區婦聯總體規劃部署向全區行政機關干部及婦女兒童提供專業的心理輔導與心理援助。2014年以來,區婦聯以“暖心工坊”項目為抓手,積極介入紀委、組織部干部身心健康服務、信訪服務、司法維權服務和其他助推全區中心工作的服務,如拆遷工作中針對拆遷戶的心理服務等,均取得良好成效,2018年被評為溫州市“最美女性公益服務項目”。再如,甌海區2018年成立的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心福工坊)也是免費向全區居民開放,無償為居民進行心理健康服務;2019年春節期間,新年初始,溫州市鹿城區桂柑社區和春秋社區兩大社區特地邀溫州某心理健康專職教師為兩個轄區的青少年學生開展“學會合理歸因助力學子成長”專題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等。
溫州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遠遠沒有普及,各縣市區差距顯著,覆蓋面較窄還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還沒能開展社區民眾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檔案;服務投入不夠,績效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等。政府應當反思“重物質輕精神”對社會發展造成的影響,正確認識在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中的職能和作用,加大對社區心理健康和服務的投建力度。在開展社區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活動中,通過政府牽線搭橋,各相關職能部門達成共識,將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真正納入社區日常工作,制定并推行高質量的社區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計劃,在組織領導、人員編制、資金投入等各方面加大投入,落實將社區居民的心理健康的績效作為社區工作評價的重要指標。另外還要加強社區政府各相關部門,如民政局、婦聯、公安局等的分工協作,建立部門協調工作制度,結合社區實際,統籌規劃,采取措施,抓好落實。
參考文獻
[1]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楊鳳池.張曼華社區心理衛生工作者指導手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
[3]劉家明,謝俊,張雅婷.多邊公共平臺的社會網絡結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4).
[4]李笑.社區建設與管理實務[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5]謝俊.城市社區治理理念的實現機制探索——基于武漢市“幸福社區”建設的視角[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4,(4).
[6]孔令友,董青.淺論社區服務發展的基本模式[J].南京社會科學,1999,(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95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