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乳企“大考”近半停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海燕 賀文
去年11月,被視為史上最嚴厲的中國乳業整頓行動開始,中國的乳企正在集體面臨著一場“生死大考”。
去年11月,被視為史上最嚴厲的中國乳業整頓行動開始。根據國家部署,工信部、發改委、質檢總局三部委牽頭進行乳品行業項目(企業)審查清理及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工作。此次整頓分兩輪進行:一是乳品行業項目(企業)審查清理,企業要符合行業準入條件;二是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核,包括企業要具備對蛋白質、食品添加劑、三聚氰胺、重金屬等項目的檢測能力,同時還要求企業改進生產設備、配備污水處理相關設施等。從今年4月1日起,所有乳制品生產企業須持重新審核過的新生產許可證,才能獲準生產。
近期,全國乳制品企業及各省工信廳、發改委與質檢總局都在為這一項新標準的執行而奔波忙碌。這張被譽為“乳企準生證”的通知將國內乳企推向了生與死的臨界點。據悉,伊利、蒙牛、飛鶴、完達山、君樂寶、明一、雅士利等多家國內知名乳品企業已順利成為首批通過生產許可證審核的企業。而業界權威專家預計,通知中規定的“大限”過后,最少將有20%的乳品企業由于不符合行業準入條件和難以承受過高的檢測設備投資而被大浪淘沙一般驅逐出乳品市場。
如此“大考”之后,中國乳企面臨的將是一片坦途嗎?
大企業的忙碌
面對這場集體的“生死劫”,大連市奶業協會秘書長金豐久表示,“如果單從生產能力一項來看,目前大連的所有乳企都不夠標準?!彼榻B,此前發改委要求企業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200噸以上,目前大連即使最大的企業日銷量也只能達到100噸左右,所有企業加在一起只能湊足一個企業的標準。
“即使拿到‘準生證’的企業,后續還要面臨成本的壓力?!痹颇侠ッ饕患颐駹I奶企黃姓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今后生產的每批奶粉都要進行檢測,每噸奶粉僅此項成本就要增加五六百元。如果企業在此時同時要面臨增加生產成本和上檢測儀器的雙重考驗,那么資金壓力可想而知?!?
記者還了解到,國內中小型乳企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是用于購買原奶用的流動資金。對于一個規模在1000萬元的企業來說,至少要有400萬元左右的資金是流動資金。如果多買100萬元的設備就意味著用于購買原奶的資金減少到300萬元,企業的生產規模就會縮減到以前的八成,本身并不豐厚的利潤再加上產能的被迫壓縮,這部分企業的盈利空間將越來越小。
小企業的無奈
與一些乳企緊鑼密鼓忙碌著為迎接乳制品生產許可證重新審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中西部的微型乳品企業幾乎沒有了改善的積極性。他們甚至開始遣散員工,出售設備,為下一步轉行準備。一位準備放棄“大考”的寧夏乳企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己之所以選擇退出市場,就是因為可以預見今后乳品市場的檢測將越來越嚴格,消費者要求越來越高,伴隨而來的是成本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少。
云南省奶業協會秘書長黃艾祥也在采訪中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云南省大多數乳企還處于上報和審核環節,在質監局的第一次檢測中順利通過的企業并不多,僅有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的企業還是希望能通過整改后達標,如果就此被驅除出市場,這部分乳企將面臨諸多的尷尬。
云南中小乳企的尷尬其實折射了國內所有中小型乳企目前的艱難處境。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甘肅、寧夏、四川等中小乳企聚集的省份,不少乳企負責人覺得生存希望渺茫,在今年年初就都紛紛開始為自己謀求新的路子。有的企業甚至早在去年公布重新審核生產許可證時,就決定要把自己的奶粉廠關掉。
事實上,在新規所帶來的倒閉潮中,絕大多數中小乳企都是因為無奈而選擇退出,并非自愿。他們清楚自己在這次“大考”中毫無優勢可言,通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僅“資金”一項就極有可能讓其死掉。后續檢驗檢測所需的資金更是讓這些中小乳企望而生畏。如果硬撐著將檢驗檢測設備弄齊全的話,他們以后面臨的將是更艱難的未來。兩難之下,選擇退出成為了必然。
企業倒閉奶農面臨倒奶?
對于此次“大限”將可能帶來的遺留問題,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這次被整頓出局的中小企業中保守估計最少有5%與奶農有直接關系,這些企業中能夠被大企業覆蓋到的,他們所收購的奶源就需要大企業去協調,甚至政府允許降低標準收奶。而剩余的覆蓋不了的,只能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讓大企業去收購奶農奶源。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奶農的原奶會不會有質量安全問題?如果企業因此而拒收,奶農又將面臨著滯銷甚至倒奶的尷尬。對于上述種種問題,政府都應該拿出應對之策。”
此外,不少乳業專家也表示,還有一個情況也不能忽略,在大企業覆蓋不了的四川、陜西、甘肅等地,奶企主要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奶牛養殖業也以傳統的散戶養殖模式居多。這些區域不乏一些品質較好、當地市場認可度較高、服務于中低收入階層的區域性乳品企業。這些乳企的產品品質本身沒有問題,購買他們的產品已經成為當地居民的消費習慣,這些企業一旦被淘汰,當地居民的消費需求如何得到保障?
對于中國乳業來說,陣痛是明顯的,但痛過之后就能徹底解決問題嗎?“實則不盡然?!彼瘟翆τ浾弑硎?,問題的根源是我們的產業鏈接機制不夠合理,標準設立不夠健全,法律法規也不夠嚴格。國內的乳制品問題還是應該從全產業鏈入手,從制度和體制本身來找原因。政府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標準設立好,把安全監管做好,其他的問題應該交給市場去解決。事實上,國內的乳制品安全問題并不是因為國內乳企的規模小而直接造成的,行業門檻低、企業質量良莠不齊只是造成國內乳品安全的必要條件之一。
而“大考”之后,一個可以預見的未來就是,中小型乳企將越來越多地被裹挾著退出市場,而大型乳企將在這次洗牌中占據越來越多的優質資源與市場,行業寡頭壟斷的格局將加倍凸顯。在洗牌之前,中國乳制品生產企業已有1800家左右,其中,前5名企業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0%至70%,行業集中度本來已經非常高,未來幾家或一家獨大的狀況或許已經不遠。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不僅會加速乳制品行業的重新洗牌,也將導致乳制品價格普遍上漲。(編輯/王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379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