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收藏境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培基
“亂世囤金,盛世興藏”,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早已親歷了這一古訓。當然,收藏既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然而,我們的祖先卻都有收藏的愛好,下至黎民百姓,上到富貴達人,歷朝歷代的文武大臣乃至中國的歷代皇帝,不乏一個個藏寶如命的故事。國外的情況大都也如此。然而,時下有相當多數的人收藏缺乏目的,缺乏文化,缺乏境界。有的泛泛而藏,沒有明確的目標;有的見寶就買,沒有明確的主題;有的不識藏品的真面目,沒有消化藏品內涵的能力;還有的僅僅為了賺錢,今年藏明年售等等,不一而足。
隨著收藏已成為熱得發燙話題,七千萬收藏大軍都在翻江倒海,沙里淘金,收藏隊伍中出現了文人墨客、企業界人士、名人名家以及公務人員等等,這是當下凸顯的特有景觀。我以為,這種景觀并非壞事。收藏既可以成為商業行為,以物質的驅動為主;也可以成為文化現象,以精神的驅動為主。無論是追求物質的,還是追求精神的,都應當有的放矢地去做,把握好分寸,同時也要有品位,有境界。境界越高,人的品位和處事的方式乃至收藏中的行為細節就越能顯示文化的素養和知識的含量。因此,收藏熱升溫到今天,也引導收藏者逐漸提升自身的收藏境界,使收藏真正成為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曾讀到《中國書畫報》劉鍇先生的大作,他引用王國維先生的論述,對收藏的境界作了一番分析,筆者以為頗有道理。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敝袊糯膶W學者劉鍇先生認為收藏也可類似分為三種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階段的藏家屬于“初獵者”。面對光怪陸離、林林總總的收藏世界,藏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不僅眼花繚亂,而且心懷好奇。表現在收藏行為上便是獅子大張口,不管蘿卜與辣椒,“剜進筐的就是菜”,眉毛胡子一把抓。對藏品不分品相、不究年代、不論產地、不問質量,但求數量。這種收藏行為是一種率性收藏。之所以呈現出“鋪天蓋地”之勢,主要是因為:藏家初萌收藏之趣,對藏界知識知之甚少,乃是門外漢,受社會上一些“收藏理論”和相關書籍的“蠱惑”甚至誤導,認為“但有所藏,即能暴富”。于是,把收藏視為一種“淘金”行為。結果,藏得越多,負擔越重。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階段的藏家心情更為急迫,但收藏理念已逐漸趨向成熟。最初的那種“懵懂”已逐漸進化為一種“狂熱”,在確定了個人的收藏領域和主攻方向的基礎上,開始表現出對收藏的一往情深和矢志不渝。遇到心愛的藏品,欲傾盡家財,必求“為我所有”而后快。一些收藏者藏品到手后,視若珍寶,燈下觀、日里看、夢里想,把玩不已,贊嘆不已,愉悅不已;更有甚者,佐酒以賞寶,聚友認驕矜,三五同道,同觀共賞,心神俱醉,此樂何極!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種成熟的收藏。藏家已然閱盡人間春色,滄海為水,巫山為云。面對自家藏品,洞然無物,心中無欲、無念、無喜亦無憂。身居藏室,俯仰之間,愉悅自心,俱為自得。面對他人藏品,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舒云卷。更有收藏大家,人走千川,胸納四海,將收藏的理念詮釋為六個字:“看過即為擁有”。不為某種藏品失之交臂而頓足捶胸,唉聲嘆氣;亦不為購得一件藏品而手舞足蹈、志得意滿,得之泰然,失之超然。此時的收藏行為也便隨之上升為一種藝術享受――通過收藏,培養興趣、陶冶情操、收獲快樂,研究歷史、挖掘精髓、弘揚文化、傳承文明。
當然,王國維先生的高見引申到瓷器收藏時并非人人贊同,即便贊同也不是每個人所能做到的。在此,筆者和劉鍇先生一樣,只是想對熱心于收藏的朋友們聊聊收藏的感悟,從不同的視角談一些認識和膚淺的體會。至于具體到某一個人,收藏應達到什么境界,“功課”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有品位,這完全可以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是從發展的觀點看,從收藏小有成就或收藏成為專家、大家的實踐來看,一般地說,走過的路徑大都是由低到高,從“學步”到“跳躍”,從廣種薄收到明確主題,從物質到精神,從純粹的藏“物品”到做研究和學問,從個人擁有只注重把玩到面向社會展示共享,當然有的還自己開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或直接將收藏品捐獻給國家。凡此種種,都是收藏領域發生的真實現象,這些現象又與境界有關。
我對瓷器十分鐘情,在剛剛開始收藏時,不但收藏過幾十元、幾百元的瓷瓶、瓷碗,而且收藏瓷壺、瓷杯,過了不到半年,我即明確了主題,專門收藏瓷壺。2009年3月,我讀到趙月汀先生的《壺中日月》一書并參觀了他的“百壺珍藏特展”后,從他收藏的元代以前的高古壺受到啟發,我對自己的收藏再縮小到瓷壺的范圍,突出明代、清代、民國三個時期,以清代為主,兼顧部分高古壺。即以瓷壺為主題,以民窯精品、珍品、美品、完品為切入點,積少成多,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追求成名成家,不刻意花大錢買力所不能及的藏品,以學習知識和獲得快樂為主。說實話,對大多數收藏者而言,沒有必要受我的觀念影響,也無需復制馬末都開觀復博物館乃至最終將藏品獻給社會的做法。但我們可以把收藏作為提升自己欣賞、鑒賞的藝術水平,充實歷史文化知識,擴大與藏友之間的互動交流,促進個人修身養性的一個途徑,在收藏的過程中不斷尋找快樂,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充實愉悅,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編輯:沈海晨haichenwowo@163.com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6944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