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品:貼近天價藝術品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韋 才
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國投資者來說,都存有這樣一個觀念
――投資藝術品就要投資真跡。但隨著國內藝術家的復制品在藝術品市場,
特別是拍賣市場上的良好表現,這一觀念正在逐漸改變。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一件編號為88號的拍品――繪有“鬼谷下山”場景的元代青花人物罐拍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元,創下全世界范圍內中國古代藝術品拍賣第一高價。在國內,立刻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當年一大盛事。
2006年7月12日,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推出限量仿制的24件元青花鬼谷下山罐,并將其中兩件分別捐贈給故宮博物院和佳士得拍賣公司。在京城收藏圈,掀起一股熱潮。
每個古玩收藏者都希望收藏真品,但往往難以實現。一方面,真品文物的數量有限;另一方面,古玩真品的價格并非所有人都能承受。于是,高仿品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日益繁榮而不斷出現,并漸漸成為收藏家們追捧的新寵。而且,高仿品在市場上明顯的升值空間,更是吸引著大批投資者們不斷進入。
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未都介紹說,隨著元青花掀起的熱潮,越來越多的仿制品滲透到市場之中,因其工藝并不同于明清青花器,致使這些仿品漏洞百出。但一流的高明仿制者,漸漸摸索出了元代人的路子,感受到了元代人的氣息,所以才會有這24只高仿品的出現。
為求作品達到仿制的最高水準,馬未都特意請到了景德鎮制作元青花的高手饒克勤――從事元青花的燒制、繪畫方面的研究已近30年,經驗豐富,技藝高超。接受觀復博物館的這項委托后,饒克勤經過反復的實驗,采用傳統手工藝,按照原物大小、器胎的厚薄、形體的變化、紋飾的形象和畫法、裝飾的處理以及青花瓷的釉色等方面進行復制?,F場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葉佩蘭告訴我們,這批仿制品與真品已經非常接近,燒造工藝與元代相同,即使一流專家也須認真分辨。
“高仿瓷”并非今日原創
早在明代,景德鎮便有了轟轟烈烈的“復制運動”。明代正德年間,官窯開始大量仿制先朝宣德、成化瓷器,并署先朝款,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嘉靖、隆慶、萬歷三朝。
明代中晚期,有一定實力的民窯開始加入到仿古行列。隆慶萬歷年間制瓷名家崔國懋、周丹泉、吳昊十九、吳明官、陳沖美等,都是當時擅仿永樂、宣德、成化以及定窯名瓷的高手,以至“千金爭市”。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則是中國制瓷的歷史高峰,也是仿古瓷發展的高峰。不僅仿景德鎮明朝各時期名品,而且仿宋代名窯名品。
以乾隆三年為例,僅五、六兩個月,各式仿古瓷竟多達107種。至民國年間,景德鎮出現了另一次陶瓷仿古熱潮,并延續到解放初期。而新中國的高仿瓷業,則是在近年收藏熱和拍賣市場的高溫刺激下迅速膨大的,影響日益擴大。
投資觀念悄然改變
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國投資者來說,都存有這樣一個觀念,即投資藝術品就要投資真跡。但隨著國內藝術家的復制品在藝術品市場,特別是拍賣市場上的良好表現,這一觀念正在逐漸改變。
中國在美國最為成功的商業畫家丁紹光就是成功運用網印復制技術的畫家,其主要收入不是來自他的原作,而是遍布全球的他的工筆重彩作品絲網印刷復制品的銷售。他每復制一件作品都要和畫廊經紀人簽署一份版權合同,其作品一般限量在100-1000件之間,每幅復制品一律正式編號,有畫家親筆簽名,平均售價在1000至4000美元之間。復制品一旦完成,經紀人便立即接通市場網絡,同時在上百家連鎖畫店銷售。
陳逸飛的復制品也是市場寵兒,像一幅48×72厘米的絲網版畫《威尼斯》,共復制了250件,每件都有陳逸飛簽名,市場成交價達到了5.8萬元。
在不久前結束的廣州保利2006年春季拍賣會上,薩爾瓦多?達利的《裸女》(鍍金銅塑)也以13.2萬元成交。
從海外市場看潛力
從近年來藝術品投資市場看,海外市場的走勢往往會影響內地藝術品投資品種的趨向。對于文物復制品的市場潛力,我們也不妨來看看海外市場。
其實,對于復制品的投資,在海外已非常普遍。一封復制美洲哥倫布在發現美洲后的返程路上寫給其皇室贊助者的信件,將在倫敦被出售,標價50萬英鎊。這封信的復制日期為1493年4月29日,即哥倫布返回西班牙6周后。當時,這封翻譯件被復制了約500份。
一直以來,國外職業藝術家的經濟來源并非完全依賴于原作的出售,而更多地依靠復制品的出售,像畢加索、達利等人的作品復制品都是市場的寵兒,像1950年一張畢加索的單色銅版有限版版畫只要300美元,現在已經是7000美元以上,回報價值非??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746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