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校園網貸的成因、危害及應對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校園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高速發展孕育的新產物,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變革趨勢,滿足了大學生求學、創業和生活等方面的資金需求,但也給大學生造成了嚴重危害。因此,需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及時有效地規避不良校園網貸的風險。
  關鍵詞:校園網貸;風險;風險規避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82-0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及消費分期業務的快速發展,大學生分期消費的需求和規模也逐漸擴大,校園借貸慢慢成為部分大學生的重要資金來源。然而,因陷入校園貸而引發的系列安全事故、惡性事件也吸引著全社會的目光,教育部、銀監會、網信辦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部門高度重視校園網貸整治工作。不良校園網貸已成為影響學生健康成長和校園安全穩定的一顆“毒瘤”,對不良校園網貸進行風險防范和教育整治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一、校園網貸興起的主要成因
  不良校園網貸既是“互聯網+金融”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學生個體的行為,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1.畸形理念作祟。大學生自身畸形的消費理念為校園網貸的盛行“創造了條件”。第一,享樂消費理念。在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潮影響下,錯把自我享樂作為人生追求,為滿足一時享樂而借助網貸。第二,超前消費理念。部分大學生追求所謂的潮流時尚,熱衷于購買高檔化妝品、電子產品等遠超他們實際消費水平的產品。第三,攀比消費理念。虛榮心作怪,為炫耀家境而互相攀比,甚至某些家境貧寒的學生也參與其中。第四,從眾消費理念。網貸消費的宣傳說辭往往充滿鼓動和誘惑,刺激著大學生的消費欲望,使網貸消費方式在大學生校園中漸漸形成一股潮流,沖擊著學子們的學習和生活[1]。部分大學生盲目從眾而選擇網貸進行消費。
  2.網貸優勢誘導。網貸平臺能夠吸引大學生眼球,有其“獨特優勢”。第一,申請的便捷性。與銀行貸款復雜煩瑣的手續不同,校園網貸只需學生提供身份證和家庭信息便可成功借貸,申請程序簡單,審核時間簡短,隔天就可放貸,金額可大可小。第二,宣傳的鼓動性。抓住大學生消費欲望強烈而社會經驗不足、風險防控能力缺乏的特點,以“助你圓夢,傳遞校園正能量”、“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等為宣傳口號,以“低門檻、零利息、免擔?!钡葹檎T導條件,讓大學生一步步走入預設的泥潭陷阱。
  3.消費場域變化。伴隨電商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人們的消費場域由線下實體店轉向線上網購平臺。根據艾瑞咨詢最新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6.1萬億元,其中大學生網購交易規模占大多數并呈逐年增長趨勢。校園網貸與大學生日漸普及的網絡消費息息相關,網絡貸款往往與互聯網購物同時出現,在網絡電商平臺上直接購買商品后分期付款償還的形式比起以往的刷信用卡消費更加方便易行[2]。因此,網購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也成為校園網貸興起的因素之一。
  4.教育引導缺位。校園網貸的興起既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也與高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導的缺位有關。第一,高校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消費觀念的引導、理財意識的培育和風險防范能力的培養。第二,部分學生家長錯把充足的生活費用和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當作是對孩子的愛,缺乏對孩子的真正關心關愛,只是每月固定給予高額的生活費,反而養成了大學生花光用光、透支消費的不良消費觀念和消費行為。
  5.行業監管薄弱。校園網貸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產物,受到的行業監管尚且薄弱。第一,國家關于校園網貸的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完善,沒有明確有效的法規對其進行規范,一定程度上屬于法律的真空地帶。第二,對網貸行業的監管體制機制尚不健全,監管主體不明確、監管職責不清晰,網貸平臺準入機制、貸款審批程序、行業管理制度等不規范,特別是教育部、銀監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范管理工作的通知》出臺以前,對校園網貸如何規范管理缺乏認識。因此,校園網貸在缺乏行業監管和自律制度的背景下“大行其道”。
  二、校園網貸對大學生產生的現實危害
  校園借貸在高校的興起,體現了互聯網金融的強大影響力,也反映出大學生消費觀念的嬗變,但其背后也隱藏著風險,對借貸學生造成了重要危害。
  1.侵害大學生的合法權益。校園網貸亂象愈演愈烈,對大學生的合法權益造成了極大侵犯。第一,校園借貸的審核程序不嚴,申請手續簡便,一般只需提供借貸學生的身份證、學生證信息就可輕易實現借貸,這也使得學生的個人信息被網貸企業所掌握,在缺乏行業監管和道德自律的情況下,學生的個人信息極易被販賣給金融詐騙、電信詐騙團伙實施詐騙,對學生造成嚴重困擾。第二,借貸平臺具有誘惑性、欺騙性特點,大都以“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等虛假宣傳來吸引學生借貸,但實際上卻要收取高額的手續費和服務費,而一旦未能如期還款,便會利滾利,使學生承擔沉重的違約成本。第三,因陷入網貸造成還貸的不良記錄,導致個人征信危機,對學生今后的人生產生負面影響。
  2.誤導大學生的價值觀念?;ヂ摼W世界的虛擬性、信息化傳播的便捷性,以及青年學生較強的接受能力,為各種思想觀念、價值理念在高校的交融交鋒提供了土壤,夾雜著金錢至上、瘋狂浮躁、享樂主義的社會風氣也乘勢充斥校園,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則深受其害。在不良網貸平臺的蓄意鼓動下,有的學生懷著創業暴富的幻想,急于融資賺錢,通過校園網貸融資炒股;有的學生為了滿足虛榮、追求自我享受而超前消費;有的學生跟隨大流盲目消費,這都滋長了學生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不勞而獲等錯誤價值觀念。
  3.威脅大學生的生命健康。與網貸公司標榜的“助你圓夢,傳遞校園正能量”截然相反,校園網貸對學生而言是“噩夢”,一旦陷入不良校園網貸,學生的生命健康將受到直接威脅。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一名大學生因無力償還巨額債務跳樓自殺。2017年4月,廈門某高校一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園貸”在賓館自殺。借貸平臺通過虛假宣傳和誘導成功放貸后,往往會以騷擾、暴力、恐嚇、非法拘禁等手段進行逼債,給學生增添思想壓力和心理負荷,學生背負巨額債務走投無路,在不斷施壓下容易產生輕生念頭。   三、校園網貸風險的應對策略
  校園網貸的現實危害令人擔憂,從學生個體、高校、政府和社會多方面綜合施策,尋求有效的校園網貸的風險應對策略已成當務之急。
  1.深化思想認識,杜絕網貸念頭。從大學生自身出發應對校園網貸,需要其深化思想認識,杜絕網貸念頭。第一,增進對校園網貸的理性認識。校園網貸實質上是披著“零利率、無擔保、無抵押、放貸快”的外衣,以宣傳的虛假性和蠱惑性吸引大學生上鉤,而后“利滾利”,使大學生債臺高筑無力償還,最后對大學生進行騷擾、脅迫甚至綁架,對大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大學生應深入認識到校園網貸的現實危害,自覺遠離校園網貸。第二,自覺杜絕錯誤的消費理念,從源頭上斷絕網貸念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生,理應自覺杜絕享樂消費、超前消費、攀比消費和從眾消費等畸形消費心理,樹立科學合理科學的消費觀,提倡自立自強、量力而行、適度消費的生活理念和消費觀念,規劃好自己的消費需求,抑制不合理的消費欲望,從思想源頭上斷絕通過校園網貸滿足不合理消費欲望的念頭。
  2.增強問題意識,強化教育引導。面對校園網貸的挑戰和沖擊,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引導,為其營造風清氣正的學習生活環境。第一,利用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加強大學生的消費觀教育,倡導理性消費、適度消費,杜絕超前消費、透支消費等畸形消費理念和行為,切實樹立起科學理性的消費理念。第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革命優良傳統,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育學生的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理念,抵制奢侈浪費、虛榮攀比的生活方式。第三,通過開設金融學等相關課程、舉辦金融安全知識講座和報告會、舉行金融知識競賽等途徑,普及金融安全知識,掌握互聯網金融的最新動態,增進大學生對金融行業的了解,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
  3.完善制度法規,提升監管實效。校園網貸能夠在高?!耙靶U生長”,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制度法規約束。因此,國家需要進一步建章立制,加強對網貸行業的監管。第一,著眼規范網貸行業發展,加強立法,出臺有針對性、可操作的法律法規。為控制校園網貸風險,必須對網貸公司的準入進行規制,在這個問題上,法律應當要求網貸公司取得特許經營資質[3]。第二,著眼杜絕失信行為,強化誠信意識,建立健全征信制度。網貸行業亂象叢生,網貸平臺、大學生失信違約現象屢見不鮮,背后是我國征信制度欠缺完善。依托全國大數據和共享平臺,建立覆蓋旅游休閑、餐飲服務、交通運輸、生活消費等各行業的征信制度很有必要。第三,政府應明確校園網貸行業監管的責任主體,明晰對校園網貸的監管方向,經常性開展對網貸平臺的全面排查,及時約談、關停不符合資質、有欺詐誘騙行為的網貸平臺。
  4.創設環境條件,推進社會治理。校園網貸的風險防控需要全社會創設良好的環境和條件,推進社會協同治理。第一,網貸行業自身應加強行業自律,營造合法經營、誠實守信、公開透明的行業氛圍。眾多網貸平臺之間應該建立行業協會,出臺行業間的標準,進行良性競爭與合作[4]。自覺加強網貸行業從業人員的社會公德、個人品德和職業道德教育,提升其道德品質,增強其責任意識,以此推動網貸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第二,家長應主動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消費情況,及時制止子女的不合理消費行為,注重引導子女培育科學理性的消費觀,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第三,社會媒體應宣傳校園網貸的惡性本質及其嚴重危害,增進全社會對校園網貸的深刻認識,營造全社會抵制不良校園網貸的濃厚氛圍。同時,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拒絕奢靡的傳統美德,科學引導大學生的消費理念和消費行為,大力倡導適度消費、綠色消費和理性消費。
  參考文獻:
  [1]蘇嬋娟.校園網貸背景下大學生畸形消費心理剖析及教育引導[J].廣西社會科學,2017(7).
  [2]逄索,程毅.大學生網貸成因分析及其風險規避路徑——基于上海市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的實證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7(2).
  [3]梁鵬.大學生網貸風險的法律控制[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報,2016,35(5).
  [4]廖愉平,邵磊.校園網貸的風險及應對[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4(2):123-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7626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