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當前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農村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農地流轉影響因素的復雜性。農村社會的區位(區域)差異性,使得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和流轉樣態呈現出多樣性。影響我國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的因素不僅有經濟性的,而且有社會性和政治權力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農村社會傳統規范仍然在農地流轉價格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有序進行,培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適度提高農村土地流轉價格,政府必須尊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程序、保障農民土地流轉權益。
  關鍵詞:土地流轉;流轉價格;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4-0071-04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打工潮的興起以及城鄉人口流動的加快,土地流轉漸漸在農村興盛起來。尤其是最近十余年,農村土地流轉步伐不斷加快。農地流轉對于盤活農村土地資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早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創新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方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強調“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引導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上述權益”。在農地流轉步伐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迫切需要加強對該問題的研究。尤其是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直接影響著農民的收入水平,更加需要引起重視。
  截至目前,學界已有一些研究關注了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問題。這些研究或者通過問卷調查、量化研究方式對影響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的因素進行宏觀分析,或者以某地某時的個案調查資料為基礎對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進行質性研究。
  在量化研究方面,有研究者利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2011-2012年202個村莊的數據,實證分析了農地確權對土地流轉價格的影響,研究發現:土地的產權強度影響著土地的流轉價格,與非確權村相比,確權村的流轉價格甚至高達1.4倍;在5年內不發生土地調整的村莊,農地確權對流轉價格的影響并不顯著,因此確權會通過降低土地調整的制度風險推高流轉價格[1]。另有學者通過對安徽、浙江兩省413戶農戶的問卷調查發現,戶主的文化程度、土地經營內容、流轉約定年限以及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農地流轉價格有顯著影響[2];還有研究者認為,農村土地流轉價格受市場供求變動、承包地的性質和功能、土地產權制度安排和國家宏觀農業制度與政策等因素的影響[3];又有學者以黑龍江省農村固定觀察點14個村的轉入方農戶為樣本,采用相關性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方法分別確定單因素與多因素對流轉價格的影響,并對比分析各因素對高于均價組和低于均價組中流轉價格的影響差異。該研究指出,耕地糧食產量對流轉價格產生顯著正向影響,是影響流轉價格最重要的因素[4]。再有研究者指出,戶主的耕種意愿、土地流轉面積、農地平整度、金融支持、農地地理位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水平顯著正向影響農地流轉價格,而戶主年齡、勞動力務農的機會成本和社保參加狀況顯著負向影響農地流轉價格[5][6]。
  在質化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有研究者以某村農地大規模流轉的調研經驗材料為基礎,從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地租的社會建構邏輯”這一命題。研究者認為,地租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地租的形成不僅受土地的自然條件、產權結構、供求關系等經濟因素的影響,而且深深地嵌入在各當事主體之間的“關系”中,受到階層結構、社會規范、行政組織、風險分擔等多重社會邏輯的交互作用。地租不僅是當事主體達成的經濟性合約,更是一份“社會性合約”[7]。馬元、王樹春認為,農地出租人對承租人事后機會主義行為的預期導致了農地轉租行為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親戚社會內部成員的隱性承諾,這種帶有專有性特征的隱性承諾賦予農地承租人較強的締約談判力。為了避免農業專用投資受到出租人事后機會主義行為的威脅,承租人勢必將談判地位優勢轉化為對租賃剩余收益的控制,并最終形成了低地租現狀[8]。
  已有研究對于我們深入理解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形成機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然而,有關影響農地流轉價格的社會因素仍然未能受到充分重視,尤其是學界鮮有關注區域和區位因素對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本文擬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側重從社會層面來論述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并特別著重分析區域和區位因素對農地流轉價格因素的影響。本文資料來源于筆者自2015年以來在G省Q市、J省A市、S省M縣、H省Y市和C省Z市等地農村開展的田野調查。調查的主要方法是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的對象包括農村干部、普通農民和龍頭企業管理人員等。我們采用參與式觀察法主要是調研當地土地流轉的現狀、交易方式以及部分龍頭企業經營狀況等。
  一、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
  當前,影響農村土地流轉價格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熟人社會規范
  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農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所謂熟人社會,不僅僅是指村民之間互相比較熟悉,信息流通較快,大家知根知底,而且是指所有村民都共享一套行為規范[9]。在經歷數十年的社會變革與轉型之后,當下中國農村仍然保留著熟人社會的一些特征。熟人社會中的重要規范之一就是“自己人”的行為邏輯?!白约喝恕笔且环N建構人際交往關系的策略?!白约喝恕卑瑑蓚€層面:一是先賦性的“自己人”,包括近親屬、親戚;二是后天建構的“自己人”關系,比如朋友等。在農村社會,對于一些并不具有先賦特質的交往對象,人們往往可以通過擬血緣的方式來建構關系,把“外人”轉化為“自己人”?!白约喝恕钡慕煌裱厥庵髁x的邏輯,而不是“外人”的邏輯。對于“自己人”可以特事特辦,可以講感情、要優惠。
  在熟人社會“自己人”邏輯支配下,村民在進行農地流轉時,首要考慮的便不是價格問題,而是人情因素。因此,在農村,不少農地流轉都發生在親戚、鄰居、朋友之間。   案例1:劉某,男,65歲,G省Q市Z縣人,有兩兒兩女,兩女兒已出嫁,兩個兒子尚未成家。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夫妻倆在家開辦一家農家樂。家中有土地4畝多。由于年齡增大等原因,劉某家自2015年始將土地流轉給自己的表弟家耕種。沒有租金,但是每年年終時表弟家會送來一些糧食。在調查員問及為何不要收表弟的土地流轉租金時,劉某解釋說:“我們這里的土地都是送給別人種,哪里要什么租金?要租金就沒人種了。”(訪談劉某,2017-11-20)
  案例2:唐某,男,66歲,J省A市S縣人,夫妻倆在家,帶一個孫子。家有3.5畝水田。每年自己耕種1畝田,保障基本口糧。另外用幾分田種植蔬菜。剩下的水田送給同一家族的叔伯兄弟耕種,沒有流轉租金,流入方有時候送一些魚給唐某家。(訪談唐某,2017-02-15)
  從上述兩個案例可以看到,農村民間自發土地流轉多發生于親戚、鄰居或朋友之間。當然,農村的這類土地流轉現象絕不止于上述兩個案例。在民間自發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遵循的便是“自己人”的邏輯。流入方一般不需要交納租金給流出方,只是象征性地給點“禮物”。對于“自己人”而言,區區幾百元的土地流轉租金并不是什么大問題。如果需要交納流轉租金,那便是按照市場交換邏輯來流轉土地。市場交換遵循的是明碼標價、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邏輯。這種交換就不是“自己人”的互惠。在村莊仍然具有價值生產能力的條件下,村民更看重的是未來的回饋。換言之,村民對“自己人”有更長遠的預期。村民將土地贈送給他人耕種,相當于是送出去一份人情。流入土地的村民則是領受了這份人情。人情是講究互惠的,即所謂“人情往來”、“有來有往”。村民此時送出去的人情,也預期彼時能夠收回。如果日后自己家里發生困難時,那么他們也希望流入土地的親戚、鄰居和朋友能夠給自己幫忙。流入土地的村民當然也深知這一互惠規范的約束力量,且需要出手相助,否則雙方便會喪失信任。流入方也會受到村莊輿論和社會規范的懲罰。
  可見,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民更主要的是考慮未來在村莊社會中的交往和回報。雖然自己損失了一部分地租,但是流入土地的親戚朋友可能通過其他方式來回饋土地贈予者。比如,在年終的時候給土地流出方贈送一部分稻谷,或者幫忙給土地流出方看家護院等等。同時,希望接收流轉土地的“自己人”能夠善待自己的土地,而不是進行掠奪性的種植和經營。這樣,表面上看土地流轉雙方并沒有交易價格,但實際上雙方有著隱秘的人情往來。這是一種互惠交易。維系這一互惠交易的便是熟人社會的規范體系。
  2.種植結構因素
  不同的種植結構也會影響到農地流轉價格。這主要體現在經濟作物種植和糧食作物種植上面。對于經濟作物種植,特別是那些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工序比較繁雜、雇工經營不劃算或不容易監督的經濟作物種植而言,農民可能并不傾向于流轉他人土地,而只選擇耕種自家土地。這樣,在那些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村地區,農民對土地流轉的需求較少,土地流轉市場難以得到較好的培育。由于土地流轉市場需求少,因此土地流轉價格不可能很高。
  比如,在S省M縣,農民普遍種植獼猴桃。相較于糧食作物種植而言,獼猴桃的產值要高出許多。按道理來說,農民應該會不斷擴大獼猴桃種植面積,以獲得更多的收入。但實際上,當地的土地流轉市場并不發達,土地流轉價格甚至低至每年300-400元/畝。這與我們之前的想象存在巨大反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獼猴桃種植勞動力投入較大,而當地農民家庭普遍為“半工半耕”[10]的結構,即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人在家種地。年輕人一般不愿意在家務農。如此一來,家庭中能夠投入到種植獼猴桃的勞動力就只有老年人。如果雇工,那么成本較高,且難以雇請到工人。受勞動力投入的束縛,農民就很難擴大獼猴桃種植規模。因此,農民對流轉土地的需求就較弱,土地流轉市場難以得到發育,土地流轉價格自然就不可能太高。其二,獼猴桃種植的市場風險較大。跟許多經濟作物一樣,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獼猴桃種植的收入也不穩定。如果一般農戶擅自擴大種植規模,一旦市場行情低落,農戶很可能虧本。所以,農民都不愿意大面積種植獼猴桃。其三,獼猴桃種植周期較長,而由于農戶進城務工不穩定,隨時存在失業的風險。一旦失業,那么他們還要回農村種地。所以一般農戶都不愿意將自家土地長期流轉出去。如果將土地長期流轉出去,那么可能自己想返鄉種地而不得。
  相反,在那些糧食作物種植區,農民可以通過機械化大規模種植,農民自家的土地無法滿足耕種需求,因此而產生較為強烈的土地流轉意愿。他們希望從其他農民家里流轉土地。這樣,土地流轉的需求比較旺盛,土地流轉市場能夠得到很好的發育,土地流轉價格也能夠得到提升。
  比如,在H省Y市,當地農民主要種植小麥或水稻。由于耕作方便,糧食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戶夫妻倆就可以種植三四十畝甚至更多的土地。這樣,農民自家的土地無法滿足耕作需求,從而產生流入土地的需求。由于土地流轉需求較旺盛,土地流轉市場能夠得到發育,土地流轉價格也就隨之上升。2015年,當地土地流轉價格已達1000元/畝。
  當然,如果當地有龍頭企業等外來資本的介入,那么將會吸引農民把土地流出給外來資本。外來資本刺激了當地的土地流轉需求,使得土地流轉市場得以發育。這樣,農民與外來資本的土地流轉就遵循市場交換的原則,即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外來資本,外來資本則給農民按時支付特定標準的租金。當地土地流轉價格也可能隨之升高。
  3.區位影響因素
  所謂區位,是指土地所處的區域方位。馬克思早就指出過地理位置不同所帶來的地租水平高低的差異。在論述級差地租I時,他曾指出地理位置是導致級差地租產生的一般原因[11]。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將流轉土地劃分為近郊地帶和遠郊地帶。對于近郊地帶的土地而言,由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便利,不少身居城市的富人、企業家愿意到近郊地帶流轉土地。這些人流轉土地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種植瓜果蔬菜等,然后運輸販賣到城市;二是作為平時或假期休閑去處,順便為自家提供綠色食品;三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比如種植草莓、枇杷等。   比如,在C省Z市D區X鎮,不少成都市的老板到農村流轉土地。這些老板流轉土地的用途多種多樣,有的種植盆景樹木,有的種植蟠桃等瓜果,也有的種植蔬菜。還有個別老板流轉土地作為自己周末假期休閑旅游的去處,在地里種些蔬菜瓜果供自己、家人、朋友等享用。由于當地毗鄰大城市,周末假期不少市民自駕到當地游玩。因此,當地休閑觀光農業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這進一步刺激了當地的土地流轉市場。土地流轉價格也較高。2017年,當地土地流轉價格為每年450-500斤大米/畝。一些農民眼見休閑觀光農業發展較為紅火,覺得土地流轉價格太低,不斷要求老板漲價。
  可見,由于土地處于近郊地帶,交通極為便利,這既方便了流轉土地的富人和企業家周末、假期往返于城市和土地所在地,又方便城市市民假期到郊區進行旅游觀光。因此,城市對于位于近郊地帶的土地往往具有較大的流轉需求,這些土地的市場流轉價格相對更高。
  相反,那些位居遠郊地帶或純農業地帶的土地,由于地理位置過于偏僻,交通運輸不便,也不適合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因此較少有人愿意流轉這些土地。如此,遠郊地帶的土地流轉價格自然相對較低。
  近年來,全國各地爭相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這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具有積極意義。但是,不少地方不考慮當地實際情況,一窩蜂而上地投入休閑觀光農業,也可能導致市場飽和,降低效益,最終傷及農民。
  4.權力干預因素
  土地流轉可以分為自發流轉和有組織的流轉。所謂自發流轉,就是村民通過私下關系進行土地流轉的行為。這種自發流轉比較多地受到村莊熟人社會規范的約束。土地流轉價格一般較低。與之相反,在有組織的土地流轉過程中,由于土地流轉規模較大,涉及土地流轉戶數較多,農戶的期望和要求不一致,這往往需要村干部甚至地方政府介入,以便給農民做工作。單靠龍頭企業等外來資本難以完成這么巨大的工作量。在實踐中,有組織的土地流轉又主要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政府規劃某一類型的農業生產基地,并由政府負責引進流轉土地的老板。二是當有老板來流轉土地時,政府只是扮演協調者的角色。無論是何種情況,政府都要負責組織農民流轉土地,給那些不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做思想工作。
  在有組織的土地流轉中,農民不再像自發流轉那樣收取較低的租金甚至免除租金,而是按照市場價值來衡量土地流轉價格。因為此時跟農民進行交易的是作為陌生人的外來老板。對于外人,他們遵循的是市場交易原則,而不是自己人的互惠互助原則。
  同時,政府在有組織的土地流轉過程中扮演協調者、擔保人的角色。農民認為是政府引進來的外來企業資本,會產生要價的念頭。尤其是當流轉土地的企業老板是由政府招商引資而來的時候,一些農民更會認為可以趁機要價。此外,一旦流轉土地的老板沒能給農民兌現土地租金,那么農民會傾向于找政府。政府必須負責幫農民兌現租金。在現實中,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規避風險,會要求龍頭企業在流轉土地時交納一筆風險保證金,以防日后企業外逃,拖欠農民土地租金。
  因此,一般而言,有組織的土地流轉價格要遠高于自發土地流轉價格。當然,也不排除在某些情況下,村干部和地方政府利用自己掌握的公權力,采取各種手段逼迫農民低價流轉土地。這必然會扭曲土地流轉價格,給土地流轉市場的良性運行帶來消極影響,最終損害農民權益。
  二、提高農地流轉價格的對策建議
  為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發育,增加農民經濟收入,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適度提高農地流轉價格。
  1.規范農村土地流轉程序
  當前,農村土地流轉普遍存在程序、手續不規范的問題。這主要表現為:一是不少土地流轉只有口頭約定,而沒有正式的書面協議;二是土地流轉手續不完全。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手續不齊全會給土地流轉雙方帶來不利的后果。比如,權益無法保障。另外,容易產生糾紛。尤其是當土地流轉時間較長,土地流轉過程中的許多約定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模糊淡忘。一旦一方日后反悔,另一方無法掌握證據。這往往容易產生矛盾糾紛。筆者在江西、湖北等地農村調研時,就發現不少農民當初流轉土地時沒有規范的手續資料,而多年后卻因為土地產權的歸屬問題產生了矛盾。一些農民還因此而鬧上了法庭,原本關系較好的親戚、鄰居和朋友因此而關系破裂。近年來,我國農村實施了土地確權改革,在確權過程中,也有不少農民因為當年土地流轉手續不規范、缺乏相應證明資料而發生土地產權糾紛,給土地確權工作帶來大量困擾。因此,為使農村土地流轉程序更規范,政府需要加強對土地流轉過程的監管。
  2.保護農民土地流轉權益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農民屬于弱勢的一方?,F實中也經常出現承包土地的老板沒有按時足額兌現土地流轉租金的問題,致使農民的土地流轉權益遭到侵害。同時,這還容易引發農民上訪,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必須嚴格控制風險,特別要加強對流轉土地的老板的監督和制約。不僅需要嚴格土地流轉程序規范,而且必須明確土地流轉租金的交納時間和方式。同時,還應該要求流轉土地的老板預先交納一部分保證金,確保土地流轉租金未能兌現時,政府能夠從保證金中先行支付土地流轉租金給農戶。如此,農民的土地流轉權益方能得到有效保護,土地流轉的風險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3.尊重農民土地流轉意愿
  自愿是土地流轉的前提,也是使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以自由自愿為基本原則。在現實中,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基層干部強制農民流轉土地的現象。當農民不愿意流轉土地時,有的地方還采取威逼利誘、恐嚇等手段來強迫農民流轉土地。這些方式方法都嚴重侵害了農民的權益,必須予以糾正。誠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由于涉及農戶數量眾多,且農戶的意愿、要求存在差異,有一部分農戶可能提出較高的要求。這給土地流轉工作帶來較大麻煩。村干部和地方政府應該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充分征求農民意見。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發展基層協商民主?;鶎痈刹繎摪l揮基層協商民主的優勢,采用聽證會、座談會、小范圍民主懇談等多種形式,來消除農戶之間、農戶與流轉大戶和政府之間的分歧,凝聚利益共識,使土地流轉工作平穩順利進行。   4.積極組織農民流轉土地
  當前,有的地方因農民大量外出務工,出現了不少拋荒現象。這些土地之所以被拋荒,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年輕人外流,留守農村的多為老弱病殘,農民家庭缺乏勞動力耕種土地。二是土地缺乏區位優勢,甚至交通極為不便,難以發展高附加值的休閑觀光農業或農業加工業。三是地方政府作為不夠,沒有積極招商引資,吸引外來老板流轉土地。土地拋荒致使土地資源被浪費。因此,政府部門應該積極組織農民進行土地流轉。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由政府、基層干部引進外來老板流轉土地。引進外來老板流轉土地,不僅可以避免土地拋荒,使農民獲得土地流轉機會,而且能夠為農民爭取到相對較高的土地流轉價格,給農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入。
  當然,組織農民流轉土地也要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目前,尤其不能一窩蜂地都去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或者盲目推動土地大規模流轉。在具備區位優勢等條件的地方,可以適當推動土地規模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三、結論
  中國農村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農地流轉影響因素的復雜性。農村社會的區位(區域)差異性,使得農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和流轉樣態呈現出多樣性。在我國農村,影響土地流轉價格的因素不僅有經濟性的,而且有社會性、政治權力性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農村社會的傳統規范比如人情往來、互助互惠等因素仍然在影響著農地流轉價格。在那些現代化程度較低的農村地區,傳統社會規范對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更為明顯。
  當然,隨著中國現代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再加上人口大規模流動,農村社會已經并正在經受著劇烈變遷與轉型。人際關系理性化程度不斷提高。尤其是近年來新型城鎮化的高速發展,農村社會結構和農民思想觀念變遷加速。所有這一切,雖然并不意味著農村傳統規范的消失,但至少會弱化傳統規范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們需要順應新的時代發展潮流,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步伐,推動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在條件具備的地方,地方政府可以適度推動土地規模流轉,引進現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業附加值。這樣,不僅有利于農業農村的整體發展,而且能夠提高農民經濟收入。
  總之,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應該采取多種措施、多管齊下,促進農村土地流轉有序進行,培育和健全農村土地流轉市場,保障農民土地流轉權益,幫助農民增收致富。
  參考文獻:
  [1]馮華超,劉帆.農地確權能提升村級土地流轉價格嗎?——基于全國22哥村莊的分析[J].新疆農墾經濟,2018(3):57.
  [2]伍振軍,孔祥智,鄭力戈.農地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
  [3]帥曉林,我國農村承包地流轉價格機制構建方略[J].社會科學輯刊,2012(2):105.
  [4]林彤等.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戶主導型農村土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J].農業工程學報,2017(18):260.
  [5]吳學兵等.規?;洜I中土地流轉價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10):87.
  [6]申云,朱述斌,鄧瑩.農地使用權流轉價格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2(3):2.
  [7]田先紅.地租怎樣確定?——土地流轉價格形成機制的社會學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3(6):2.
  [8]馬元,王樹春.對農地轉租中低地租現象的一種解釋[J].中國土地科學,2009(1):25.
  [9]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9-11.
  [10]楊華.中國農村的“半工半耕”結構[J].農業經濟問題,2015(9):19-32.
  [11][德]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87627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