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刻板印象對跨文化交際的文化障礙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跨文化交際活動不僅涉及到語言層面還涉及到文化要素,由于各個國家不同的傳統、價值觀念、社會準則、風俗習慣等因素造成的文化差異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不可避免。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對文化之間差異性過度敏感的交際者帶來誤導,形成了文化障礙。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刻板印象;負面影響;文化障礙
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對于世界的不同理解,諸如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社會規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以致于人們在相互交流中產生了跨文化交際的障礙??贪逵∠笠矔a生交際障礙:“刻板印象阻礙我們對別人的判斷,使我們偏重某些證據的同時又忽略了其它相反的證據(Oatey & Franklin 137)。
一、刻板印象定義和特點
刻板印象代表了人們對某一社會群體(民族、性別、社會階層、宗教等)成員所持有的看法或觀念,它是人們思想上對文化的抽象與概括(Scholon&Scholon 167-168)??贪逵∠笫且蝗后w成員對另一群體成員的普遍持有的看法,刻板印象幫助我們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準確地預測,它可能是正面的,反之,也可能是負面的(Martin& Nakayama 210)??贪逵∠缶哂蟹€定性與可變性,它既然被稱為“刻板”,就說明它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會輕易改變,會極大程度地影響交流者的心態與行為。
荷蘭人類學家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維度理論把不同國家文化差異歸納為四個基本的維度:個體主義/集體主義、權利距離、男性化社會/女性化社會和避免易變因素的意識。所有的文化差異都可追溯到基本維度中的一個或幾個。美國人崇拜個體主義,注重個人能力的發揮??贪逵∠笤谄毡樘卣髦芯C合歸類形成,反映一定程度的真實性 ,具備合理信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在中國人眼中,美國人很獨立崇尚個人主義就是一種刻板印象。
二、刻板印象的負面影響
正面的刻板印象存在積極的作用,負面的刻板印象存在消極的作用,可以使交際者產生認識上的偏差,甚至有可能導致偏見和歧視,其最突出特點就是以 “偏” 蓋全,“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和“僵硬性(rigidity)”是其致命缺點。因為它無法體現不同的情境下不同個體的獨特性,也不能隨時間的推移及時反映文化的變化,最后在跨文化交際中使交際者對對方的交際行為預測不準確,導致交際無法順利進行。
刻板印象過度注重于各文化之間的差異,夸大了群體的差異性,忽略了個體的差異性;使我們不能夠正確而又客觀地看待個體成員,認為群體具備的特征個體也必然會具備,適合群體的同樣也適合群體中的個體。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有人用定勢思維給他人貼上固定的標簽,忽視了各民族各群體之間存在的文化共性。
筆者曾訪問過美國一所州立綜合性大學,學生生源大部分來自本州。懷著對美國大學生的好奇心,我特意在學校新生入學報到日深入校園進行觀察,了解到的實情出乎意料:大學新生一般入住學校宿舍,老生則可以選擇租住學校周邊公寓。新生入學日學校熱鬧非凡,開放式的校園周邊道路擁堵,校警分散在校園各個主要路口維持交通,通往學生宿舍樓的校道上擠滿了各式汽車,車上裝滿箱子、書箱、甚至冰箱、彩電、微波爐、打印機,看了真讓人下一跳。校園內熱鬧異常,絕大部分學生都有家長陪伴,有的則是全家出動,爸爸媽媽、外公外婆或爺爺奶奶,弟弟妹妹,甚至家里寵物狗也來湊熱鬧,大隊人馬浩浩蕩蕩走在通往新生宿舍樓道上。我不禁感嘆:太夸張了吧,把家都搬來了。關于開學報到日的新聞校報上是這樣報道的:“新生入學日工作始于周五黎明,塞滿學生物品的小型貨車排隊等候在新生大廳外。新生約一半周五報到入校,另一半預計周六來報到。盡管正式報到時間是周五和周六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但是第一批學生周五上午六點就到了,八點至十一點到達了高峰。學校為此連續兩天增派了校警維持交通?!?
美國大學新生報到實例說明:我們不能生硬地套用刻板印象,每個群體有其群體特色,美國人總體是獨立的。但是各民族各群體之間存在著文化共性:家庭親情、戀家是群體共性。中國高校新生開學際的確也很熱鬧,校園里到處可見送新生來的家長,但像美國高校那樣連祖輩和家里寵物狗都來湊熱鬧的則鮮見。而且常有關于中國學生不獨立,大學報到還要父母陪同等諸如此類的報道。但是看到這樣出乎意料的場景,筆者禁不住感嘆:比起中國大學廣受爭議的家長“送學”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不能就憑自己看到的現象就得出“美國人并不獨立嗎!”這樣的結論。而事實上,美國大學非常歡迎家長護送孩子到校,因為“上大學”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牌,意味著孩子獨立了,而且很多孩子還是第一次去大學所在的城市。
三、結語
刻板印象在跨文化交際中無法避免,它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爱斘覀儼褌€體歸錯群體,錯誤描述了群體規范,不是僅僅描述群體而是評價群體,或者將個體的特征混同于整個群體的刻板印象,我們就不能基于我們真實的觀察和經驗來修正,刻板印象就會產生事與愿違的后果”(Adler 79)。
我們要學會區分刻板刻板印象和柔性刻板印象(Ting-toomey&Chung 167)。刻板印象固執僵化,根深蒂固,人們會拒絕接受與刻板印象相左的看法。而當我們應當有意識地用柔性刻板印象(flexible stereotyping)來歸類,力求對刻板印象背后蘊藏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基因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的闡釋,用跨文化視角去審視不同文化,以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別的文化,努力站在別的民族立場上來思考和理解問題,充分了解他國文化,減少負面的刻板印象,最后爭取做到良好的文化選擇,從對方的思維方式中去理解對方,感受因文化不同性所致的特定工作和交流方式,達到雙方的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 Oatey,H.and Franklin, P.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Basingstoke ;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9.
[2] Scollon,Ron,and Suzanne Wong Scollon (2001)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2nd ed. (first ed. 1995), Blackwell Publishers, 2001.
[3] Martin, Judith N. and Nakayama,Thomas K.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Contexts. (6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2013: 210-213.
[4] 鐘小璐.文化定勢對第二語言教學的影響及應對措施.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01):99-100.
[5] Adler, N. J..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Eagan,MN: Thomson/South Western,2008:79.
[6] Ting-Toomey, S. and Chung, L.C.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167-168.
作者簡介:楊麗斌(1965-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1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