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家庭和社會聯動下高校大學生行為預警經驗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長期以來,在高校育人過程中,過分強調高校的作用,而忽視家庭、社會的參與。通過強調學生遵守校紀校規這樣的行政命令式的教育往往在大學生行為養成方面效果不明顯。文章結合具體案例,主要討論學校、家庭、社會組織三方聯動條件下的學生行為規范化教育,旨在為高校學生日常管理方面提供些許建議。
關鍵詞:預警;學生管理;高校;聯動
近年來,諸如智能通訊設備所帶來的便捷引起學生沉溺于手機;高中學習環境的“緊”與大學的“松”之間形成的反差導致“燒苗”現象;家庭監管乏力、學生自律不足、學校難以兼顧每個學生等等。從而導致學生出現“迷茫不知所措”,學習動力缺乏,行為上表現為曠課、夜不歸宿、考試舞弊等情況。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41號令)的有關要求,2018年湖南壞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對22名學生予以退學,40名同學留級處理。懷化學院對2名學生予以退學,110名學生作留級處理。通過調查了解,學生紀律觀念和自制能力不強,學生行為難以受到有效約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一、案例選擇及分析
王同學,懷化學院工科類專業學生。入學以來,沉溺于網絡游戲、網絡小說,多次出現曠課、夜不歸宿等違反校紀校規的情況,長期沉浸在個人世界,幾乎不與同學打交道。對于批評教育和紀律處分,表現出不在乎的態度。該同學在大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不及格科目達到8門。通過調查了解,王同學入校以來的系列表現。首先是對大學生活的不適應,通過網絡游戲、小說麻痹自己,逃避現實。其次是自身自律意識不強,難以抗拒外部誘惑。再有是對專業前景認知不到位,缺乏學習動力,加劇“曠課”情況發生。
二、具體措施
前期,對王同學的做法主要是采取談心談話、批評教育的方式,但這種通過外部壓力傳導、命令式的效果很不明顯,一旦這種壓力和監督放松,學生自然松懈。對此,從三個方面,改變育人方式:
(一)學校
一是以關心學生需求為切入點,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本質而言,學生內心都是希望趨好向優的,渴望被關注和關心。針對王同學,一改以往辦公室說教方式,通過校園散步、寢室座談,通過了解到反差大的原因是對專業前景不了解,缺乏信心。再有遠離父母監管,學校管理相對寬松,自身約束力欠缺,導致一系列違反校紀校規行為發生。二是以大學生涯職業規劃為指南,指導學生樹立明確理想觀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立志成才。針對王同學,首先是請求專業教師幫助其了解所學專業的前景,主要從就業和職業生涯上考慮,幫助他恢復對專業的信心。其次是通過班主任、輔導員幫助完成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表》,將大目標分解成很多個小目標,既有挑戰性,也有可行性。并在日常管理中加強監督和鼓勵。三是以大學生預警教育為鞭策,引導學生迎難而上。做預警和紀律處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預警教育給學生施加一定的壓力,并引導學生將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制定科學有效的整改計劃和學習任務,這需要學校、老師耐心細致的工作。四是強化家、?;ネ?,發揮家庭對于學生的輔助作用。高校對于學生的教育發揮了主導性作用,但是絕不能忽視家庭的輔助功能。通過加強輔導員、班主任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先后兩次邀請家長來校,當面查擺問題,取得家長對學校關于學生處理意見的支持,搭建協同育人平臺。
(二)家庭
家庭、家長在大學生教育的環節中絕不僅僅是充當“飯票”角色。長期以來,大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少之又少,家長也缺乏對學生學業、理想、生活情況的了解。高校要引導家庭家長參與到學生教育中來,一同商討學生成才計劃。本案例王同學家長先后兩次到校,電話溝通多次,有利于對王同學全面了解,協助學校一同幫助王同學從遵守紀律、學業成績、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改善。
?。ㄈ┥鐣?
針對王同學自制力差、自律意識不足,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經與家長、學生本人商量做出參軍入伍的打算。入伍期間,常與老師保持聯系:或在節慶假日會發祝福信息;或匯報在部隊生活情況;或計劃考軍校請老師寄些輔導資料等等。部隊給予了王同學磨礪意志的平臺,從培養人的角度出發,無疑發揮了行之有效的作用。王同學于2018年復學,明顯有如下變化:一是組織紀律觀念明顯加強,能夠令行禁止;二是學習的欲望更加強烈,主動找任課老師求答解惑;三是抗壓能力明顯增強,對于掛科能通過科學復習坦然面對;四是性格明顯陽光健康,與師生相處融洽。
三、體會啟示
一是了解學生需求是處理事情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只有分析清楚問題癥結,才能對癥下藥。這及時對學生因材施教的要求,也是跟家長一同對學生做出科學合理決定的要求。二是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圍繞學生,協同學校、家庭、社會,形成“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真正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是要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育人效能,特別是對一些嚴重違紀,學校教育無法行之有效的同學,包括進入企業、部隊、教育示范基地等,幫助學生規范行為,增強學習動力。四是家、?;ネㄒ蔀橐环N常態。要改變學生違紀較為嚴重,才與家長聯系的固定思維模式。
四、對大學生行為預警三點建議
?。ㄒ唬┎桓恪耙坏肚小钡墓芾碇贫?
具體問題要具體對待,不搞“一刀切”。 學業預警作為對人才培養的危機干預機制,體現了人性化的教育理念。有些學校奉行“一刀切”的管理制度,平時對學生培養缺乏有效監督,問題嚴重時直接開除或不予畢業。這種看似嚴格的培養制度,其實忽略了大學生學習成長的現實動態過程,在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學生的非理性行為,其實質是對教育規律認知的欠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喚醒學生的良知良能,引導學生成長成才。教育是一項良心事業,需要用心、用情去做,科學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勤學上進的正能量,消解其消極怠慢的負能量。今天的高等教育培養人,就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狀況采取差異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注重人性化關注、個性化施策、全程化引導、精細化管理,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不能打著按制度培養學生的幌子“一刀切”,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視而不見。 ?。ǘ嫿ù髮W生心理危機預警四道防線
一是建立以學校為主導的分層級心理危機預警管理體系,構筑大學生心理安全“防護網”。成立心理危機預警分級組織機構。由校領導組成預警領導小組作為決策機構,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為執行機構,班級為心理危機預警信息提供機構,校黨委或學生處為心理危機預警監督機構,相互協作,共同組成心理危機預警的“防火墻”。確定心理危機預警對象。把貧困生、新生、畢業生、失戀生等群體或人際關系較差、行為表現偏常的不特定個體作為重點預警對象,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和心理危機預警庫。建立以家庭為依托、以社會為輔助的完整心理危機預警支持體系,構筑大學生心理安全“隔離帶”。二是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需要充分整合社會資源,需要得到家長配合和社會支持。要凈化社會風氣,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減少突發事件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三是建立以大學生自身心理調適為核心的心理危機預警防控體系,構筑大學生心理安全“防火墻”。構建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關鍵要從學生自身做起。要發揮大學生在心理危機預防中的主體作用,喚起大學生增強心理健康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義務感,做到關心學校、關心他人、關心自己,讓學校成為學生自我教育、嘗試成功的精神樂園。四要引導大學生接觸社會,主動鍛煉意志品質,正確面對壓力,提高應對心理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就業預報,緩解大學生就業難
大學生有很多異常行為,其實質有很多來源于就業的壓力,由于長期以來存在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加之很多工科大學生重知識學習,不重視人際溝通,對社會了解比較膚淺。因此,無論是學業或是其他行為上表現異常的學生,深層原因是對就業前景的悲觀。對此,建立就業難的預警機制就是對全國失業率最高的專業和失業量最多的專業小類進行招生結構與在校生專業調控,也可考慮招生錄取過程可以允許就業率高的高職高專與二、三本院校同時進場錄取,讓就業好的高職高專校能得到更好的生源、讓就業率低的個別本科院校的生源萎縮。大學生由于專業造成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突出,個別專業嚴重供大于求的狀況持續存在是造成大學生失業的主要原因。解決此失業類型的核心是調控各專業的供應量,這就需要從國家、地區和高校層面建立起三級專業預警機制。同時,校企合作是企業與高校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支持、共謀發展的雙贏模式,建立“企中?!焙汀靶V衅蟆保瑢崿F校企人才共育、資源共享,才能真正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燕.我國高校學生違紀行為的預警與防范[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09):28-9.
[2] 潘雯.大學生學業預警機制的工作方法研究[J].科教導刊,2011(16):204-205.
[3] 吳晶.設立三級預警機制, 緩解大學生就業難[N].徐州日報,2010-01-04(08).
[4] 晉少卿.深化校企合作 實現互惠共贏[N].洛陽日報,2018-07-24(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4/view-149264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