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近端骨折治療方法的臨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肱骨近端骨折應爭取理想復位,盡可能保留肱骨頭血運,保持骨折端的穩定,并能早期開始功能鍛煉。方法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4年10月共收治98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根據Neer分型;及骨折移位成度,分別進行保守治療22例,復位閉合穿針固定56例,20例手術復位,Y型;三葉型鋼板固定復位,閉合穿針固定,手術復位內固定,術后早期行外展固定及早期功能鍛煉。結果經過6-36月(平均20.4個月)的隨訪骨折均愈合。根據Neer評分標準,保守治療組;復位閉合穿針固定組及手術切開復位組優良率分別為90%;93.9%和82.7%。結論肱骨近端無移位骨折輕度移位采用石膏固定三周后行外展固定,Neer分型兩部分;三部分骨折,行牽引復位閉合穿針固定,胩別三部分,四部分骨折牽引復位失敗者,行切開復位Y型;三葉型鋼板固定,術后行外展固定,適當行功能鍛煉,可獲得滿意療效,治療關鍵是準確的復位固定,早期的外展固定和適當的功能鍛煉。
關鍵詞:肱骨近端骨折外展固定復位閉合穿針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0)12-0146-02
肱骨近端骨折臨床較常見,約占全身骨折的25%,輕度移位骨折占80%-85%,肱骨上端骨折分類方法很多,有按骨折解剖部位,損傷的機制,骨折塊的數目,接觸面的大小及骨折塊的血循情況等分類,造成診斷上的困難和治療方法上存在的較大爭議,近年來隨著病人要求的提高,隨之使我們不斷提高手法復位,及手術技巧加之內固定材料不斷更新改進,從而減輕了病人的治療中的痛苦,快速而可靠的治療效果被廣大學者所接受。我科自2001年2月―2004年10月共收治肱骨近端骨折98例,22例保守治療三周后外展固定。56例手法復位后閉合穿針固定,針尾留于皮外折鉤雙7號線對角捆扎起外張力帶作用,術后外展固定。20例切開復位采用Y型;三葉型鋼板固定,或加用克氏針鋼絲內固定。
1臨床資料
本組NeerⅠ例22例 女例,年齡12―58歲,平均35歲。行石膏外固定,三周后該行外展固定NeerⅡ型32例,Ⅲ型36例,年齡12―86歲,平均40歲,牽引手法復位,C型臂下閉合穿針固定,術后外展固定,部分Ⅲ型手法復位失敗5例,合并肩關節脫位2例,肱二頭肌嵌入3例。Ⅳ型骨折10例,男6例,女4例,年齡19―78歲,平均年齡47.5歲。
治療方法:NeerⅡ型,Ⅲ型骨折臂叢麻醉下整復時延上臂向遠側牽引,助手在腋部行反向牽引,當骨折端達到同一水平時,輕度內收上臂以中和胸大肌的牽拉力量,同時逐漸屈曲上臂,以試骨折端復位。如復位固難行鋼針撬撥,復位成功后從三角肌的止點上部進針,斜向內上止肱骨頭兩枚克氏針固定,然后在從大結節部位進針,斜向內下。以第三針固定,必要時可在前方經遠骨折端向頭的方向以第四枚針固定,術后外展固定,術后外展固定,早期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術后4―6周拔出克氏針,做肩關節環轉運動。Ⅲ型復位失敗者,及NeerⅣ型行肩前內側入路,沿三角肌胸大肌間溝進入QIIier切口4例,切口顯露差,行Henry6例切口顯露充分,牽開頭靜脈,術中必須切斷喙肩韌帶,充分顯露第二肩關節,切斷韌帶,術后不縫合以利于肩關節的功能恢復,顯露骨折端矯正牽引復位,由于老年患者骨質疏松,骨質常有壓縮,在復位時特別注意肱骨頭頸干角(130―135度),以傾角(20度),術中先暫時穿針固定大結節肱骨頭是3部分骨折變成2部分骨折,在行復位骨折遠端及小結節,力爭解剖復位行Y型鋼板固定4例,三葉型固定6例,術中發現肩袖損傷的4例,肱二頭肌長腱斷裂3例,同時縫合修補,術后外展固定,術后當日即可做手指伸曲運動和手腕的伸展運動及被動活動,3―4周間斷外展固定做肩關節環轉運動鍛煉。
2結果
肱骨近端骨折應根據具體分型年齡體質采取治療方案,本組采用Neer肩關節評定標準進行評分本組98例全部愈合,22例無移位輕度移位行石膏外固定,三周后外展固定。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固定56例,針尾留于皮外折彎,雙7號線對角捆扎,無一例出現克氏針退出,術后外展固定,平均愈合時間4―6周愈合良好。20例切開復位Y型三葉型鋼板固定,優于T型鋼板其中18例解剖復位,其中2例患者年齡較大,骨質疏松較重,骨折復位近解剖復位。根據Neer肩關節功能評分優(89%-95%)80例,良(80%-85%)25例,差3例,優良率87%。隨訪病人骨質愈合良好,無肱骨頭壞死病例。
3討論
3.1肱骨近端骨折臨床占骨折總數的2.5%,輕度移位占80%-85%,學者應根據患者年齡,患者本人的要求,合并癥,經濟狀況無力接受手術者來選用手法復位,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固定,手術切開復位。關鍵在于術后能否早日外展固定,預防創傷性肩周炎的出現。一般認為手術指正應包括骨折嚴重移位合并有肩關節移位,肩袖損傷應考慮切開復位內固定。閉合穿針復位固定花費少病人創傷小,無需切口,個別患者牽引復位困難者行鋼針撬撥,使骨折近解剖復位,尤使用于老年患者,合并有高血壓病,心臟病的患者。穿針復位針尾留于皮外折鉤,雙7號線對角捆扎,可防止克氏針松動脫位,并起到張力帶的作用。本組復位閉合穿針固定使骨折端穩定,而肩關切的活動受限主要表現為外展上舉受限,本組可早期采用外展固定,從而消除外展上舉困難,病人無須2次手術取出內固定,減少患者費用及心理障礙,本組56例,術后骨質4-6周愈合,肩關節功能Neer評分良好,是一種較好的治療方法。
3.2對于牽引撬撥復位失敗者及時性NeerⅣ型行切開復位,Y型三葉型鋼板內固定,因肱骨近端肱骨頭為松質部,骨折端粉碎嚴重,Y型三葉型鋼板其釘孔較多更能選用多根螺針固定肱骨頭,從而確保頸干角丟失,消除肱內翻,以利于肩外展功能恢復。肱骨頭壞死部分學者認為NeerⅣ型骨折復位固定困難,而且后期發生肱骨頭壞死的可能性較大,主張對老年合并骨質疏松的骨折一期采用肩關節置換術。本組對NeerⅢ型手法復位閉合穿針固定,術后外展固定,無一例發生肱骨頭壞死,且肩關切功能恢復滿意,切開復位內固定,其內固定相對堅強,可早期功能鍛煉。由于肩關節系一相對非負重關節,肱骨頭缺血壞死并不一定造成肩關切較差結果,因此合理掌握適尖癥選用復位閉合穿針固定,及開放復位固定,術后外展固定,早期功能鍛煉,是對肱骨近端骨折治療的合理選擇。
參考文獻
[1] 王亦聰.骨與關切損傷[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314-318.
[2] 朱文雄.李健.肖祥池,等肱骨近端移位骨折手術方法的選擇[J].使用醫學雜志,2002,18:1221-1223.
[3] 張永民,趙鋼生,陳欣.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外科治療[J].中國骨傷,2002,15:234
[4] 柴偉,錢齊榮.肱骨近端骨折治療的現狀[J].中華外科雜志,2003,41:150-152.
[5] 姜春巖,耿向蘇,王滿宜,等.復雜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后的若干問題[J].中華外科雜志.2002,40:65-67.
[6] 甄平 ,劉興炎,李旭升,等.肱骨近端嚴重粉碎性骨折脫位的外科治療[J].中國骨傷,2003,16:137-1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1481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