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傷寒論》中牡蠣應用方法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中藥物炮制方法“熬”進行探討,闡明“熬”在《傷寒論》中的正確寓意,并且對使用牡蠣的條文及方藥進行逐條分析,總結仲景使用牡蠣方法與目的,并與現代中醫師應用牡蠣的方法“先煎”及目的進行對比,區分兩者的用法與目的,給經方中牡蠣的應用提供新的方法。
  【關鍵詞】傷寒論;牡蠣;熬;煎;鎮驚安神;軟堅散結;滋陰清熱
  【中圖分類號】R222.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9)6-0012-02
  《傷寒論》中含有牡蠣的方劑共有5首,即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干姜湯和牡蠣澤瀉散。此5方中,牡蠣后面總會注明“熬”,此“熬”與現代的“熬”寓意是不同的?,F代中醫師在使用牡蠣時,總是在其后寫下“先煎”。本文就仲景用牡蠣之“熬”與現代之“先煎”兩者的區別進行比較,并闡明仲景用牡蠣的目的,為《傷寒論》中牡蠣使用方法及功用提供新的思路。
  1 “熬”和“煎”
  “煎”,現代則意為把食物放在油里炸熟或者把食物或者中藥放水里煮,比如說煎餅、煎藥和煎服等。而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注“煎,熬也”,可見東漢時期,煎與熬寓意基本一樣?,F代,通常說“熬”意指把食物或者中藥在鍋里小火慢慢煮,比如說,熬藥、熬粥等。西漢末楊雄《方言》曾說過“凡以火而干五谷之類,自山而東,齊楚以往謂之熬,關西隴冀以往或謂之焙,秦晉之間謂之炒”,而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注“熬,干煎也”??梢姖h代,“熬”、“焙”“炒”的意思相近且并非現代所說的“煎”和“熬”,而是以火焙干(以微火烘烤),去除多余水氣的意思。
  2 仲景用牡蠣的用法
   仲景在《傷寒論》中對于“熬”與“煎”二字用之十分講究,如關于“熬”的“牡蠣五兩(熬)”,“水蛭(熬)虻蟲(去翅足,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等,關于“煎”的“再煎取三升”,“去滓再煎”,“于銅器內微火煎”等,都可以看出“熬”,是在煎藥前把某個藥物以火焙干,甚則變黑或變黃等,這與《傷寒論》中“熬”、“熬黃”、“熬黑”、“熬焦”是一致的,也符合東漢時期“熬”的本意。故仲景所用之牡蠣即是以火焙干后的牡蠣,這與現代2015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里的煅牡蠣取義是一致的,即“取凈牡蠣,照明煅法(通則0213)煅至酥脆”[1]并且仲景用牡蠣并未先煎,而是與它藥同下,這有別與現代牡蠣之用法,須先煎(下)一段時間,再下它藥。這從《傷寒論》其它方里,已經明確注明何種藥先煎可以看出,比如說“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等,故牡蠣不須先煎不是仲景之失誤,而是本不須先煎。
  3 仲景用牡蠣的目的
  3.1 牡蠣與龍骨配伍旨在鎮驚安神,斂汗固脫 《神龍本草經》云:“牡蠣,味咸平。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可見牡蠣有重鎮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可以治療驚悸煩及虛脫類的疾病。而仲景在使用牡蠣時,常與龍骨相須為用,旨在重鎮安神、斂汗固脫,治療心陽虛損之煩躁甚或大汗亡陽之驚悸、狂躁、臥起不安等癥。
   《傷寒論》第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而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此病本為表證,卻誤用火法、下法,而導致津液及心陽的損傷,引邪入里,出現煩躁之癥,故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解之。此方可理解為桂枝甘草湯減三兩桂枝,加龍骨、牡蠣各二兩而成,其中牡蠣與龍骨配伍可以安神而解除里證之煩躁,而桂枝與甘草配伍則可解表且可溫補心陽之虛損,因桂枝量少故旨在輕微解表而重在安神而治療煩躁。
   《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忘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此病脈浮本為表證,強用火法,而導致大汗亡陽,而出現驚悸、狂躁、臥起不安等癥,故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以溫陽滌痰,重鎮安神。從證候上看,此證較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證之煩躁更為嚴重,不僅出現驚悸、狂躁、臥起不安等精神癥狀,還出現了大汗不止的癥狀,故牡蠣用至五兩、龍骨用至四兩,量大而力專,旨在重鎮安神,斂汗固脫。
   《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傷寒八九日,按照正常的三陽病傳變,此時應為半表半里的少陽病,《傷寒論》第264條云“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故少陽病本不可用下法,今用下法故在本有的少陽病的基礎上出現煩驚及譫語的精神癥狀,故在柴胡劑的基礎上加牡蠣、龍骨及丹鉛鎮驚安神。
  3.2 牡蠣可軟堅散結,配伍瓜蔞根可滋陰清熱 《雷公炮制藥性解》云:“牡蠣,味咸,性微寒,入腎經……牡蠣本是咸水結成,故專屬腎部,軟堅收斂之劑也”,可見牡蠣可滋陰清熱、軟堅散結。而仲景在使用牡蠣時,常與瓜蔞根相須為用,則滋陰清熱功用更甚。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太陽病五六日,已經用了汗、下二法,五六天的時候正是傳由表傳入半表半里的時候,故可見少陽證之胸脅滿微結,又因用汗法及下法,傷及陰液,故可見小便不利及渴。所以加用牡蠣軟堅散結[2],同時牡蠣與瓜蔞根配伍又可滋陰解熱而解渴[3]。
   《傷寒論》第395條案“大病瘥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此可以理解為大病過后,人體水液代謝沒有恢復,故見腰以下水腫,此相當于《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病治第十四》里的水氣病,且有“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的治療原則,故有澤瀉、葶藶、商陸根、海藻等利水藥,以消腰以下水腫。然而牡蠣澤瀉散中用了牡蠣與瓜蔞根,暗含栝蔞牡蠣散之意,旨在滋陰解熱,引熱下行,治療渴證,可見《傷寒論》第395條之大病瘥后,病人還應有熱證,故用牡蠣配伍瓜蔞根,滋陰解熱。
  
  3 小結
   牡蠣,咸、微寒,歸肝、膽、腎經,功效平肝潛陽、軟堅散結、重鎮安神、收斂固澀,此為《中藥學》[4]中的記載,且用法為煎服,宜打碎先煎,收斂固澀宜煅用,其他宜生用。這有別于仲景對牡蠣的用法,仲景所用牡蠣皆為“熬”制過的,即以微火烘烤,去除多余水氣后的牡蠣,且并不需要先煎。同時,仲景用牡蠣配伍嚴謹,旨在軟堅散結,與龍骨相須為用旨在重鎮安神,與瓜蔞根合用旨在滋養陰液。而現代中醫師在使用經方時基本都對牡蠣先煎,且在治療時常用生牡蠣配伍酸棗仁、琥珀等安神之品,或者用生牡蠣軟堅散結,可能有違仲景之意,故應用仲景之經方,效仿仲景之法使用牡蠣,投之于中醫臨床可能更加貼合與仲景之愿!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73.
  [2]黃詩茵. 《傷寒雜病論》中龍骨、牡蠣的應用及配伍規律探索[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2.
  [3]胡希恕. 胡希恕傷寒論講座[M]. 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8:189.
  [4]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398.
  (收稿日期:2019-01-18 編輯:程鵬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25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