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在髖關節手術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對髖關節功能、預后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在髖關節手術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對患者髖關節功能、預后的影響。方法 118例行髖關節手術治療的股骨頭壞死患者,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59例。兩組患者均實施死骨清理打壓植骨治療, 對照組選擇直前入路, 觀察組應用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 比較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髖關節改善效果。結果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9%, 低于對照組的11.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8、12、24、48 h時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水平均低于本組手術前, 且觀察組CRP、IL-6、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均高于本組手術前, 且觀察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髖關節改善優良率為96.61%, 高于對照組的84.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應用于股骨頭壞死患者的髖關節手術中, 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 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 改善預后。
【關鍵詞】 髖關節手術;股骨頭壞死;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創傷骨科;髖關節功能;打壓植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hip surgical dislocation in hip surgery and its influence on hip function and prog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18 femoral head necrosis patients treated by hip joint surgery were divided by random number table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with 59 cases in each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bone clearance and compression and bone grafting.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hip joint surgical dislocation technology. Comparison were made on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 pain score,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index, hip function score, hip joint activity, hip joint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s 1.69% than 11.8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pain score in postoperative 8, 12, 24 and 48 h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operation, both groups had lower C-reactive protein (CRP), interleukin-6 (IL-6), procalcitonin (PCT) levels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lower CRP, IL-6, PCT level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After operation, both groups had higher hip function score, hip joint activity than those before opera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hip function score, hip joint activity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excellent rate of hip joint improvement as 96.61% than 84.75%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Application of hip joint surgical dislocation technology in hip joint surgery of patients with femoral head necros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promote recovery of hip joint function and improve prognosis. 【Key words】 Hip joint surgery; Femoral head necrosis; Hip joint surgical dislocation technology; Traumatic orthopaedics; Hip joint function; Pressure bone grafting
股骨頭壞死是臨床上常見的髖關節病變, 患者發病后存在髖關節活動受限情況, 對其日常生活十分不利[1]。臨床上治療股骨頭壞死多采取手術治療, 但尚未發現特效的手術方式, 死骨清理打壓植骨是股骨頭壞死的主要治療術式, 而近年來, 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被逐漸應用于髖關節手術中[2]。本研究旨在探討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在髖關節手術中的應用效果, 為此, 針對118例股骨頭壞死手術患者展開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8年3月于本院行髖關節手術治療的118例股骨頭壞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59例。對照組患者男31例, 女28例;年齡21~63歲, 平均年齡(40.65±12.37)歲。觀察組患者男32例, 女27例;年齡20~62歲, 平均年齡(40.07±12.4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且所選研究對象符合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檢查, 證實為股骨頭壞死;②具備死骨清理打壓植骨手術指征;③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不配合研究者;②合并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③合并心、腦、肺、腎等嚴重病變者;④合并骨質疏松癥者。
1. 2 方法 對照組實施死骨清理打壓植骨治療時選擇直前入路, 于患者髖關節外側正前方處作切口, 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 分離闊筋膜張肌、股直肌, 使髖臼及髖關節囊顯露, 對髖臼進行修整, 采用刮匙對股骨頭壞死組織予以刮除, 刮至新鮮骨質, 再取同側髂骨皮質骨粒植入至股骨頭壞死組織刮除處, 逐層堆放骨粒, 打壓夯實, 關閉切口。
觀察組在實施死骨清理打壓植骨治療時應用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 以股骨大粗隆為中心, 于髖關節外側作切口, 將闊筋膜張肌切開, 找到臀中肌、股外側肌后, 沿臀中肌、股外側肌后緣連線向后至大粗隆處進行截骨處理, 牽開截骨塊相連肌肉, 自股骨大轉子頂點向髖關節囊前方分離, 切開關節囊, 將股骨頭圓韌帶切斷, 屈髖外旋, 使股骨頭脫出, 對髖臼進行修整, 采用刮匙對股骨頭壞死組織予以刮除, 刮至新鮮骨質, 再取同側大粗隆截骨區松質骨骨粒植入至股骨頭壞死組織刮除處, 逐層堆放骨粒, 打壓夯實, 清洗手術區域, 復位髖關節, 縫合關節囊, 復位截骨, 采用螺釘沿著大小粗隆方向進行固定, 關閉切口。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疼痛評分、血清炎癥因子指標(包括CRP、IL-6、PCT)水平、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髖關節改善效果。
1. 4 判定標準
1. 4. 1 疼痛評分[3] 評估工具為數字疼痛評估法(NRS), 總分0~10分, 隨著患者疼痛感增強, 其得分增高, 于患者術后8、12、24、48 h時評估。
1. 4. 2 髖關節功能評分[4] 評估工具為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 總分0~100分, 患者髖關節功能越好, 得分越高。根據Harris評分評價髖關節改善效果, 優:≥90分, 良:80~89分, 可:70~79分, 差:<70分, 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9%, 低于對照組的11.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比較 觀察組術后8、12、24、48 h時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手術后, 兩組患者CRP、IL-6、PCT水平均低于本組手術前, 且觀察組CRP、IL-6、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及活動度比較 手術后,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均高于本組手術前, 且觀察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 5 兩組患者髖關節改善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髖關節改善優良率為96.61%, 高于對照組的84.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股骨頭壞死是一種常見的創傷骨科疾病, 主要是由于骨折、撞擊等原因導致患者股骨頭血運不暢, 其股骨頭發生缺血性壞死, 患者發病后多伴隨有髖關節疼痛、髖關節活動受限等癥狀, 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5-7]。近年來, 股骨頭壞死的發病率出現增高趨勢, 該疾病逐漸引起臨床重視, 臨床上主張對股骨頭壞死實施積極治療, 但由于股骨頭壞死的發病機制在臨床上尚未完全明確, 臨床上關于股骨頭壞死尚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8, 9]。
現階段, 臨床針對股骨頭壞死多采取手術治療, 其手術方式較多, 如死骨清理打壓植骨、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等, 其中,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成本較高, 植入的人工髖關節假體在術后往往需要進行二次翻修, 無法大規模普及應用, 而死骨清理打壓植骨的手術成本較低, 無需二次手術, 其在股骨頭壞死治療中的應用較多[10, 11]。近年來, 在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手術治療中, 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逐漸得到應用, 一般情況下, 股骨頭壞死患者的手術入路為前方入路, 其髖臼視野受限, 無法對髖臼和髖關節囊予以完整顯露, 導致患者術中易漏處理髖臼前上方損傷, 導致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欠佳, 而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可通過脫位髖關節, 使髖臼和髖關節囊予以充分顯露, 便于手術醫生對股骨頭壞事情況予以360°全方位觀察, 實施有效清理死骨和減壓, 同時, 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在大粗隆下方進行截骨, 不會影響到旋股內動脈, 創傷較小, 將股骨頭及髖臼的醫院性損傷降到最低[12-15]。 本研究發現, 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69%, 低于對照組的11.86%,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8、12、24、48 h時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CRP、IL-6、PCT水平均低于本組手術前, 且觀察組CRP、IL-6、PCT水平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手術后,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均高于本組手術前, 且觀察組的髖關節功能評分、髖關節活動度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髖關節改善優良率為96.61%, 高于對照組的84.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可有效減少股骨頭壞死患者的術后并發癥, 改善其髖關節功能, 有利于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 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應用于股骨頭壞死患者的髖關節手術中, 可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 減輕患者術后疼痛感和炎癥反應, 有利于促使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 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 張建, 劉建, 李庭, 等. 髖關節外科脫位聯合死骨刮除植骨治療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療效觀察. 重慶醫學, 2017, 46(36):5149-5152.
[2] 李建設. 髖關節外科脫位入路手術治療股骨頭骨折的效果分析. 河南醫學研究, 2016, 25(6):1078.
[3] 朱威宏, 毛新展, 王萬春, 等. 髖關節外科脫位入路在髖關節良性疾病的應用.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 2016, 26(16):76-80.
[4] 龔景海, 顧國明, 鮑欣彪, 等. 髖關節外科脫位入路手術治療股骨頭骨折的應用體會.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5, 30(6):622-623.
[5] 李業清. 髖關節外科脫位死骨清理打壓植骨聯合補腎活血湯治療股骨頭壞死ARCOⅢA~ⅢB期臨床研究.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17.
[6] 姚晨, 沈計榮, 杜斌, 等. 髖關節外科脫位死骨清理打壓植骨治療ⅢA、ⅢB 期股骨頭無菌性壞死. 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 2016, 21(2):133-136.
[7] 馮曉飛, 張建軍, 張小棟, 等. 兩種人工髖關節置入治療缺血性股骨頭壞死的效果比較. 西南國防醫藥, 2016, 26(7):723-725.
[8] 李軍, 梅玉峰, 王海鵬, 等. 髖關節外科脫位技術在髖關節手術中的應用. 中國骨與關節雜志, 2016, 31(2):91-96.
[9] 李長民, 丁繼龍, 王文正, 等. 加長柄全髖關節置換治療雙側股骨頭壞死并雙側轉子間骨折. 創傷外科雜志, 2016, 18(3):176-177.
[10] 萬彥林, 姜文學, 王鵬飛, 等. 髖臼發育不良和股骨頭壞死患者行髖關節表面置換術后血清金屬離子水平比較.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6, 24(5):439-443.
[11] 馮賓, 錢文偉, 翁習生, 等. 髓芯減壓+同種異體骨打壓植骨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療效觀察.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15, 37(2):133-139.
[12] 肖凱, 羅殿中, 程徽, 等. 股骨頸基底部旋轉截骨術治療早期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療效. 中華骨科雜志, 2018, 38(7):425-432.
[13] 姚平. 髖關節外科脫位入路治療PipkinⅣ型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 醫學理論與實踐, 2018, 31(4):532-534.
[14] 吳奇. 髖關節外科脫位治療髖關節撞擊征的解剖和臨床研究. 第四軍醫大學, 2015.
[15] 李振偉, 黃德剛. 外科脫位技術在髖關節相關疾病中的應用進展.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2018, 26(11):1022-1025.
[收稿日期:2018-10-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706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