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復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對其運動功能障礙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及作用。方法 80例腦梗死患者, 根據入院時間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 每組40例。參照組采用常規腦梗死治療, 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治療。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及治療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交流評分、力量評分、肩手功能評分、行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35.48±2.92)、(35.51±2.86)分, 運動功能評分分別為(51.96±11.62)、(52.23± 11.59)分;治療后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11.45±2.24)、(25.27±3.16)分, 運動功能評分分別為(88.32±9.56)、(73.34±11.64)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優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早期康復治療能夠有效緩解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 從而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水平, 應予以臨床推廣。
【關鍵詞】 早期康復;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日常生活能力
腦梗死亦稱缺血性腦卒中, 是因患者頸部或腦部血管阻塞、狹窄所致的腦部供血、供氧不足, 患者腦部神經細胞受到損傷, 從而形成神經功能不全癥狀, 部分患者運動功能發生障礙, 嚴重影響了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1]。對此, 本研究實施早期康復措施予以治療干預, 其臨床效果顯著?,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腦梗死患者80例, 其中男48例, 女32例;年齡最小51歲, 最大87歲, 平均年齡(67.31±10.94)歲;病程最短7 d, 最長14 d, 平均病程(11.06±2.51)d。納入標準:①依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年)》確診為腦梗死;②患者或家屬了解本研究并自愿參與;③病程≤15 d[2]。排除標準:①癲癇疾病患者;②重度偏癱患者;③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 每組40例。
1. 2 方法 參照組采用常規腦梗死治療, 對患者實施對癥治療, 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參數檢測, 對其用藥、飲食及心理實施全面干預。實驗組采用早期康復治療形式, 具體內容如下。①運動能力訓練, 早期患者臥床階段, 采用被動運動方式予以訓練, 患者上下肢各個關節予以活動, 并注意患者表情與關節運動規律, 避免患者拉傷[3]。待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逐漸恢復, 可指導其在床上實施主動訓練, 通過牽拉、屈曲、伸展、旋轉等形式訓練其肢體運動功能。遂康復訓練效果逐漸凸顯, 可指導患者實施坐位、站位及行走訓練, 恢復患者運動功能[4]。②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酌患者肢體障礙情況及運動功能恢復效果, 指導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包括穿脫衣褲、盥洗、大小便、進食、開關門等日常工作, 2次/d, 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訓練強度。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應用本院自制的《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調查患者的生活能力[5], 包括交流、力量評分、肩手功能、行動能力等, 每項滿分均為100分, 分數與患者能力呈正態分布。采用NIHSS對患者的神經功能進行判定, 分數越高, 證明其神經功能水平越低。通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判定患者的運動功能, 分數與患者運動功能能力呈正比。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交流評分、力量評分、肩手功能評分、行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 療前,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優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早期康復是腦梗死患者恢復的最佳時期, 也是保障患者預后生活質量的關鍵階段, 因此, 當前臨床治療及護理工作均圍繞腦梗死康復相關內容予以研究。本研究針對腦梗死患者予以個體化康復治療干預, 其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交流評分、力量評分、肩手功能評分、行動能力評分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35.48± 2.92)、(35.51±2.86)分, 運動功能評分分別為(51.96±11.62)、(52.23±11.59)分;治療后實驗組和參照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別為(11.45±2.24)、(25.27±3.16)分, 運動功能評分分別為(88.32±9.56)、(73.34±11.64)分。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均優于治療前, 且實驗組優于參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 實施早期康復治療后患者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得以顯著改善, 這是因患者腦部受到缺血缺氧影響后, 其神經元細胞受到損傷, 在損傷后早期予以訓練, 能夠激活患者腦部神經元代償系統, 從而促使新的神經元細胞產生與發展, 進而逐步改善其運動能力[6-9]。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之中, 部分患者及家屬對康復治療相關知識認知水平有所不足, 因此極易發生治療依從性下降、不配合訓練等問題, 對此, 治療人員需通過健康教育與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式, 使其充分認識到早期康復治療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的改善效果, 進而提升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依從性[10-13]。 綜上所述, 腦梗死早期患者實施有效、針對性的康復訓練, 對其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起到了積極影響, 因此, 早期康復模式在腦梗死治療方面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顯增. 探討早期康復治療腦梗死急性期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價值. 雙足與保健, 2017, 26(7):36-37.
[2] 吳運景, 劉曉霞, 韓麗雅, 等. 早期康復干預對急性腦梗死溶栓患者運動功能的影響.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6, 38(5):362.
[3] 王淼霞, 陳鋼, 左若群. 超早期綜合康復應用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治療的臨床分析.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17):3299-3300.
[4] 張依蕾. 早期神經康復對腦梗死急性期患者腦功能重塑的影響分析. 醫學信息, 2016, 29(8):69-70.
[5] 莫洪英. 循證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早期康復的應用. 心血管病防治知識, 2016(10):95-97.
[6] 黃遠秋. 早期神經康復在腦梗死急性期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研究. 中國當代醫藥, 2017, 24(7):67-69.
[7] 陳惠英. 早期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康復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4, 17(21):134-135.
[8] 吳頡言, 趙康仁, 徐平. 早期康復治療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運動、肌痙攣及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 中國臨床神經科學, 2009, 17(5):526-529.
[9] 李建英. 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 中外醫療, 2004, 8(22):155.
[10] 袁學謙, 王艷, 張莉峰, 等. 早期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影響.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0, 13(21):48-49.
[11] 邱小鷹, 陳紅, 楊明秀, 等. 早期康復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障礙的影響. 廣西醫學, 2014(10):1404-1407.
[12] 黃志清. 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研究. 中國醫藥指南, 2013, 11(22):296-297.
[13] 徐艷, 張海林. 腦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復護理及對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08, 4(10):35.
[收稿日期:2018-10-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