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72例 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6例。對照組給予奧扎格雷鈉治療, 實驗組給予丁苯酞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甘油三酯(TG)、纖維蛋白原(FIB)含量。結果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88.89%高于對照組的63.89%,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TG、FIB含量均低于對照組,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均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能夠有效降低發病頻率, 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腦梗死,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丁苯酞;奧扎格雷鈉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大腦、脊髓或視網膜局部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暫性神經功能障礙[1]。以往醫學上認為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良性、可逆性腦缺血綜合征, 復發風險低于腦卒中, 但近年來有研究發現, 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早期發生腦卒中的風險很高, 7 d內為4%~10%, 90 d為10%~20%[2]。此外, 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還易發生腦卒中、心肌梗死和猝死。因此, 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嚴重的、需緊急干預的腦卒中預警事件, 應引起高度重視。臨床在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上以往多選用奧扎格雷鈉, 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 丁苯酞已廣泛用于治療中[3]。本文作者通過對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2例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分組采用丁苯酞、奧扎格雷鈉治療的研究, 效果顯著,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72例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經CT、磁共振成像(MRI)檢查確診為短暫性腦缺血, 且近期內未服用過相關治療藥物, 并已排除腦血管畸形患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患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患者及患有癲癇、低血糖、偏頭痛、梅尼埃綜合征等疾病導致的昏厥、周期性偏癱等患者。將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36例。實驗組男18例, 女18例;年齡46~76歲, 平均年齡(58.62±6.41)歲;病程6個月~3年, 平均病程(1.47±0.72)年。 對照組男19例, 女17例;年齡47~75歲, 平均年齡(59.12± 6.55)歲;病程7個月~3年, 平均病程(1.45±0.69)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已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且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規藥物治療, 在此基礎上, 實驗組患者給予丁苯酞治療, 即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100041, 規格: 100 ml∶25 mg∶0.9 g/瓶)25 mg, 2次/d靜脈滴注, 7 d為 1個療程, 持續治療4個療程。對照組患者給予奧扎格雷鈉治療, 即奧扎格雷鈉注射液(長春精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9856, 規格:4 ml∶80 mg/支)與0.9%氯化鈉注射液(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6626, 規格:100 ml/瓶)80 mg, 2次/d靜脈滴注, 7 d為1個療程, 持續治療4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治療前后TG、FIB含量。療效判定標準:治愈:發作頻率降低>90%;顯效:發作頻率降低70%~90%;有效:發作頻率降低40%~70%;無效:發作頻率降低<40%。治療總有效率= (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通過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患者治療前后TG含量。通過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患者治療前后FIB含量。檢測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面積時, 使患者呈仰臥位, 頭頸仰伸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探測, 通過三維功能多方位探查、測量局部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及斑塊面積。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TG、FIB含量比較 治療前, 實驗組TG、FIB含量分別為(2.59±0.50)mmol/L、(2.98±0.54)g/L, 對照組TG、FIB含量分別為(2.60±0.51)mmol/L、(2.99±0.55)g/L; 治療后, 實驗組TG、FIB含量分別為(2.03±0.30)mmol/L、(2.00±0.15)g/L, 對照組TG、FIB含量分別為(2.56±0.30)mmol/L、 (2.71±0.48)g/L;治療前, 兩組TG、FIB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TG、FIB含量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3 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 治療前, 實驗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分別為(1.68± 0.70)mm、(26.69±5.15)mm2, 對照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分別為(1.69±0.72)mm、(26.70±5.16)mm2;治療后, 實驗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分別為(0.77±0.21)mm、 (19.05±4.17)mm2, 對照組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分別為(1.56±0.80)mm、(21.89±4.68)mm2;治療前, 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均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實驗組出現1例轉氨酶輕微升高患者, 停藥后即恢復正常,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8%;對照組出現1例惡心、1例食欲不振患者, 經飲食指導后均恢復正常, 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56%;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血液成分變化等多種病因相關, 而奧扎格雷鈉能夠阻礙血小板聚集及擴張血管;丁苯酞可通過降低花生四烯酸含量, 抑制谷氨酸釋放, 降低細胞內鈣濃度, 抑制自由基和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進而阻斷缺血性腦卒中所致腦損傷的多個病理環節, 起到較強的抗腦缺血作用, 并通過縮小大鼠局部腦缺血的梗死面積, 緩解腦水腫, 改善腦能量代謝和缺血腦區的微循環和血流量, 抑制神經細胞凋亡, 起到抗腦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4]。
本次研究中, 對照組給予奧扎格雷鈉治療, 實驗組給予丁苯酞治療, 研究結果顯示, 實驗組中治愈9例, 顯效17例, 有效6例, 無效4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中治愈3例, 顯效7例, 有效13例, 無效13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63.89%;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TG、FIB含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TG、FIB含量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實驗組患者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斑塊面積均小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采用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能夠有效降低發病頻率, 提高患者治療效果, 在一定程度上預防腦梗死,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及應用。
參考文獻
[1] 瞿硯舟, 呂錦, 藍麗康, 等. 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 2016, 32(5): 406-408.
[2] 楊照玲. 丁苯酞對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血脂和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中國藥業, 2016, 25(14):68-71.
[3] 井延濤, 程乾, 魯秀榮. 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北方藥學, 2018(1):151-152.
[4] 李雪嬌. 觀察丁苯酞治療高危性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 2018(2):157-158.
[收稿日期:2018-09-2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7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