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肝脂肪變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肝脂肪變對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102例 慢性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肝細胞脂肪化程度的不同將患者分為a組(無脂肪肝, 27例)、b組(輕度脂肪肝, 43例)、c組(中度及以上脂肪肝, 32例)三組。三組均給予聚乙二醇干擾素抗病毒治療, 比較三組患者的抗病毒治療效果。結果 三組治療6個月時的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轉陰率、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轉陰率、乙肝e抗原(HBeAg)轉陰率均高于本組治療3個月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組治療3、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均高于c組治療3、6個月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a、b組治療3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為74.07%、HBsAg轉陰率為70.37%、HBeAg轉陰率為66.67%, 均高于b組治療6個月時的44.19%、41.86%、39.5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肝脂肪變程度可以作為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預測因素, 肝脂肪變會影響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效果, 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要注意。
  【關鍵詞】 慢性乙型肝炎;肝脂肪變;抗病毒治療;效果影響
  慢性乙肝是一種臨床醫學中常見的疾病, 若患者沒有接受系統有效的治療則可能會出現肝癌、肝硬化等現象, 從而導致其生命健康受到影響[1]。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群中脂肪肝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本文主要對本院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實施乙二醇干擾素抗病毒治療, 對患者治療效果和病變進行分析和比較,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病例選自2016年1月~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102例慢性乙肝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臨床診斷所有患者均為慢性乙肝, 排除其存在自身免疫疾病、肝炎病毒感染、血液系統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 治療前未接受任何免疫調節劑和抗病毒藥物治療。診斷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防治方案的標準[2]。其中男74例, 女28例;年齡26~57歲, 平均年齡(34.15±7.62)歲;病程 6個月~5年, 平均病程(2.94±1.34)年。按照患者彩超及肝臟瞬時彈性測定脂肪衰減中位數結果將患者分為a組(無脂肪肝, 27例)、b組(輕度脂肪肝, 43例)、c組(中度及以上脂肪肝, 32例)三組。
  1. 2 方法 三組患者除行常規治療外, 同時給予聚乙二醇干擾素抗病毒治療, 皮下注射, 1次/周, 6個月為1個療 程[3]。
  1. 3 觀察指標 在治療3個月和6個月時, 分別對三組患者的HBV DNA含量以及乙肝病毒標志物進行檢測。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三組治療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均高于本組治療3個月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a、b組治療3、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均高于c組治療3、6個月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a、b組治療3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為74.07%、HBsAg轉陰率為70.37%、HBeAg轉陰率為66.67%, 均高于b組治療6個月時的44.19%、41.86%、39.5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我國慢性乙肝的感染率比較高, 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目前在臨床中治療慢性乙肝常見的主要有兩種方式, 即通過干擾素來進行抗病毒和免疫調節治療, 實現對病毒發展的有效控制;通過持續使用抗病毒藥物, 來降低慢性乙肝的應答[4]。作為一種優化分子, 聚乙二醇干擾素在淋巴結、肝臟等組織中廣泛分布, 這樣就能夠將淋巴結、肝臟、腎臟等重要靶器官中的病毒有效清除, 進而實現病毒感染治療[5]。在慢性乙肝患者中, 大部分患者都會存在肝細胞脂肪變問題, 在近幾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發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 已經成為威脅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第二大疾病 [6]。
  成人群體中將近一半的患者肝細胞會出現病變現象, 10%的兒童也會出現相同癥狀。最近幾年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率逐年上升, 成為第二大疾病。因此, 肝臟脂肪化臨床研究對慢性乙肝治療具有顯著指導意義, 很多專家學者研究了慢性乙肝病患者脂肪變性和病毒含量的關系, 研究中結合慢性乙肝病變中脂肪肝細胞在肝小葉比例分為三個不同的等級, 患者選擇抗病毒治療后臨床療效顯示, 脂肪化程度較輕的患者臨床療效較顯著, 說明脂肪化會對聚乙二醇干擾素進入肝臟產生影響, 讓脂肪化嚴重患者改善不明顯[7-9]。
  在本次調查結果中顯示, 三組治療6個月時的HBV DNA 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均高于本組治療3個月 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組治療3、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均高于c組治療3、6個月時,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b組治療3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HBsAg轉陰率、HBeAg轉陰率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治療6個月時的HBV DNA轉陰率為74.07%、HBsAg轉陰率為70.37%、HBeAg轉陰率為66.67%, 均高于b組治療6個月時的44.19%、41.86%、39.53%,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 患者的臨床癥狀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而且針對不同的肝脂肪病變程度, 其治療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治療效果與肝脂肪病變程度呈反比例關系。
  綜上所述, 肝脂肪變可以當做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預測指標, 肝脂肪變會直接影響到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效果, 因此在臨床治療中需要提高對這一方面的注意。
  參考文獻
  [1] 趙文彬, 黃浦昌, 王行缽, 等. 乙肝疫苗與小劑量干擾素、胸腺素聯合應用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研究. 病毒學雜志, 1990(4):379-383.
  [2]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 19(1):13-31.
  [3] 李保欣, 李俊紅, 張麗霞, 等. 淺談慢性乙肝患者發生肝脂肪樣變對其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 當代醫藥論叢, 2014(20): 281-282.
  [4] 高倩, 王新華, 袁冬生, 等. 殼脂膠囊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鴨抗病毒治療應答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 2012, 22(6):355-359.
  [5] 李忠東. 抗結核方案聯合抗病毒方案治療肺結核合并e抗原陽性慢性乙肝病毒攜帶患者的臨床效果. 中國全科醫學, 2016(S1):183-185.
  [6] 宋歡歡, 韋朝陽, 聶尚燕, 等. 血清HBsAg濃度檢測對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藥物治療效果的預測價值研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25):157, 160.
  [7] 趙成軍. 肝脂肪變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研究.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3, 22(36):4005-4007.
  [8] 楊霞. 肝脂肪變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學, 2014(24):23-24.
  [9] 賈蛟龍. 肝脂肪變對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療效果的影響分析. 黑龍江醫藥, 2018,31(3):616-618.
  [收稿日期:2018-10-2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80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