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1004例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特征及臨床實驗室指標特點。方法 1004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年齡分為老年組(年齡≥60歲)和中青年組(年齡<60歲), 各502例。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表現特征與臨床實驗室指標[類風濕因子(RF)、紅細胞沉降率(ESR)、C反應蛋白(CRP)]。結果 老年組患者ESR為(21.49±3.28)mm/h, CRP為(16.57±2.63)mg/L, 中青年組患者ESR為(21.34±6.29)mm/h, CRP為(17.15±6.38)mg/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患者RF為(43.08±9.25)U/ml, 明顯低于中青年組的(75.24±8.31)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發熱、肌痛無力、皮下結節、心包炎、鞏膜炎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足腫脹、肺部病變、肺間質纖維化、胸膜炎、間質性肺炎、貧血、周圍神經病變、肝脾腫大情況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臨床上需要針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展開深入研究, 并應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特征;C反應蛋白;紅細胞沉降率;類風濕因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29
  目前臨床上較常見風濕免疫科疾病為類風濕關節炎, 患者往往表現為外周關節滑膜炎、關節腫脹或關節疼痛等臨床癥狀, 該疾病極易反復發作, 若不能對其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手段, 則對患者生活質量極易產生直接影響, 病情嚴重者會產生多器官病變或關節畸形, 因此切實采取治療措施對促進患者病情康復具有積極重要意義[1]。為分析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表現特征及實驗室指標特點, 選擇本院診療的1004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8年6月本院診治的1004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年齡分為老年組(年齡≥60歲)和中青年組(年齡<60歲), 各502例。老年組患者男300例, 女202例;年齡60~76歲, 平均年齡(68.73±7.39)歲;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3.46±2.59)年。中青年組患者男309例, 女193例;年齡41~58歲, 平均年齡(48.97±7.25)歲;病程1~10年, 平均病程(3.32±2.47)年。兩組患者性別、病程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經檢查確診均與美國風濕病協會提出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相符, [2];均知情;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精神異常;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慢性軀體性疾病;依從性差。
  1. 3 方法 收集兩組患者基礎臨床資料, 主要包含首發關節部位、關節外累與以往藥物治療, 觀察兩組臨床實驗室指標與關節外臨床表現。實驗室指標:RF: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ESR:空腹狀態下取患者晨間肘部靜脈血, 經抗凝裝至血沉管, 采取魏氏法測定;CRP:取患者晨間空腹狀態靜脈血, 采取肝素抗凝分離血清,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日立7600)按免疫比濁法測定, 各指標改善度與患者病情康復呈 正比[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臨床實驗室指標比較 老年組患者ESR為(21.49± 3.28)mm/h, CRP為(16.57±2.63)mg/L, 中青年組患者ESR為(21.34±6.29)mm/h, CRP為(17.15±6.38)mg/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患者RF為(43.08±9.25)U/ml, 明顯低于中青年組的(75.24±8.31)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關節外臨床表現比較 兩組患者發熱、肌痛無力、皮下結節、心包炎、鞏膜炎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足腫脹、肺部病變、肺間質纖維化、胸膜炎、間質性肺炎、貧血、周圍神經病變、肝脾腫大情況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臨床上較常見慢性侵蝕性骨關節疾病為類風濕關節炎, 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起病較常見, 患者往往伴隨彌漫性手足腫脹或類風濕因子陽性率低, 其發生率高, 患者往往表現為關節腫脹或疼痛等臨床癥狀, 若不能及時采取治療手段, 極易影響其生活質量。從臨床實際情況來看, 類風濕關節炎病情極易反復發作, 其極易造成患者關節產生畸形或強直, 最終造成其關節功能喪失, 各年齡階段均發病, 有學者證 實[4], 該疾病往往在老年群體中發生率高, 主要以急性發病較常見, 患者往往以關節腫痛為首發表現, 其表現呈現多樣化, 患者極易發生足踝彌漫性腫脹造成關節功能障礙, 其中手足腫脹屬于老年類風濕顯著特征, 主要發病機制與老年皮下組織疏松、血管炎病變與血液循環障礙有直接聯系。其次, 該疾病患者發病情況中貧血癥狀較突出, 產生原因可能與患者慢性疾病、骨髓再生能力差或飲食不合理有關, 年齡增加極易造成患者發生血管炎, 導致其臟器功能極易受到直接損傷[5-7]。
  隨著現代醫療事業進步發展, 臨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重要目標為緩解患者疼痛感、合理控制滑膜炎、對機體免疫異常情況加以糾正、避免軟骨與骨破壞受到直接損傷、促進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早期恢復, 改善其臨床癥狀, 從而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另外, 該疾病患者老年人群與青少年人群生理上有差異, 因此切實選擇藥物時需以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為基點, 避免用藥不當造成其發生不良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 老年組患者ESR為(21.49±3.28)mm/h, CRP為(16.57±2.63)mg/L, 中青年組患者ESR為(21.34± 6.29)mm/h, CRP為(17.15±6.38)mg/L,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組患者RF為(43.08±9.25)U/ml, 明顯低于中青年組的(75.24±8.31)U/ml,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發熱、肌痛無力、皮下結節、心包炎、鞏膜炎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手足腫脹、肺部病變、肺間質纖維化、胸膜炎、間質性肺炎、貧血、周圍神經病變、肝脾腫大情況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老年組患者的關節病變與合并疾病的占比高于中青年組, 且老年組患者的發病機制和中青年組患者具有顯著的不同。
  總之, 臨床上需要針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展開深入研究, 并應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偉, 逯卓卉, 韋登明, 等. 老年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特征分析及中西醫結合治療進展.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36(6):1519-1521.
  [2] 劉靚婧, 吳斌, 李延萍, 等. 老年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研究進展. 老年醫學與保健, 2015, 21(6):448-451.
  [3] 楊榮, 武霞, 王永福. 不同性別老年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臨床特點.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17, 33(9):35-37.
  [4] 王鑫, 趙琴, 鄧肇達, 等. 老年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進展. 中國骨傷, 2017, 30(6):576-580.
  [5] 孫麗霞, 金桂蘭, 陸燕, 等. 268例類風濕關節炎臨床資料分析.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0(1):86-87.
  [6] 尤欣, 唐福林. 類風濕關節炎臨床和基礎研究進展. 武警醫學, 2010, 21(3):185-188.
  [7] 蘇勇, 姚越峰, 劉絳, 等. 36例老年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特點探討. 中國當代醫藥, 2011, 18(4):39-40.
  [收稿日期:2018-11-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3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