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醫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應用與預后情況評價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應用中醫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療效及預后。方法 12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75例)。對照組患者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措施,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治療措施。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壓痛指數、握力、關節腫脹指數、晨僵時間。結果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33%(7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67%(39/4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43, P<0.05)。觀察組患者壓痛指數明顯小于對照組, 握力大于對照組, 關節腫脹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晨僵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可明顯減輕患者臨床癥狀, 預后良好, 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 中醫針灸;類風濕關節炎;臨床療效;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8.084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 指滑膜襯里細胞大量增生、間質細胞大量浸潤、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軟骨組織和骨組織發生破壞。臨床上主要以多關節性、對稱性和侵襲性的手、足小關節慢性炎癥性滑膜炎為突出表現, 常累及關節外器官, 且預后不好, 可發生關節畸形及相關關節功能失常。據相關研究顯示[1], 根據類風濕關節炎病程第一年所表現出的臨床癥狀, 可以大致判定其預后情況, 對臨床指導用藥具有一定的意義。現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12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進行研究, 探討中醫針灸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本院治療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75例)。對照組中男19例, 女26例;年齡35~67歲, 平均年齡(49.73±12.16)歲;發病時間1~9年, 平均發病時間(5.28±1.25)年。觀察組中男30例, 女45例;年齡35~68歲, 平均年齡(49.62±12.36)歲;發病時間1~10年, 平均發病時間(5.49±1.51)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準, 且排除心肺腎等其他器官的病變,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配合本次研究, 本院倫理小組批準本次研究。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措施, 即使用非甾體抗炎藥物治療, 如吲哚美辛25 mg/次, 3次/d, 密切注意患者病情變化情況。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治療措施。中醫針灸取穴分為整體取穴和局部取穴2條路徑, 整體取穴宜取督脈經、膀胱經、肝俞、腎俞、脾俞以及命門穴等, 目的在于調和氣血、益腎溫陽;而局部取穴則根據患者類風濕關節炎累計部位進行取穴, 腕關節宜取陽谷穴、陽池穴、陽溪穴等, 指關節宜取八邪穴, 趾關節宜取八風穴等, 取穴后均應以溫針治療為主, 以捻轉、提插等法進行針刺。1次/d, 40 min/次, 30 d為1個療程。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壓痛指數、握力、關節腫脹指數、晨僵時間。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壓痛明顯減輕, 握力明顯增加、關節腫脹、晨僵情況得到緩解;有效:壓痛減輕, 握力增加、關節腫脹、晨僵情況有所緩解;無效:壓痛無減輕, 握力無增加、關節腫脹、晨僵情況未得到緩解。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顯效22例, 有效51例, 無效2例;對照組患者治療顯效9例, 有效30例, 無效6例。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33%(7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67%(39/4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43,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壓痛指數明顯小于對照組, 握力大于對照組, 關節腫脹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晨僵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目前類風濕關節炎病因尚不能明確, 可能與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及性激素有密切關系[2], 臨床常使用抗風濕藥物進行治療, 近年來不斷涌現出治療該疾病的新療法, 如中醫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且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病情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 甚至痊愈[3]。
  近年來, 臨床上有越來越多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用中醫針灸療法, 中醫針灸分為針法和灸法[4]。針法是指將毫針刺入穴位, 運用捻轉和提插的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指將燃燒的艾條熏灼穴位, 利用熱來刺激穴位, 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作用[5]。針灸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 是基于中醫和傳統產生的寶貴醫術。類風濕關節炎在中醫范疇內屬于痹癥, 是指氣血阻滯不通, 風寒濕入侵, 機體正氣不足, 久之造成關節犯熱蘊之毒, 濕濁之毒, 瘀血與熱蘊濕濁相互作用導致類風濕關節炎[6]。中醫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以解毒、祛風、除濕為主, 針灸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四肢經絡作用, 故常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33%(7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6.67%(39/4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43, P<0.05)。觀察組患者壓痛指數明顯小于對照組, 握力大于對照組, 關節腫脹指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晨僵時間短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 在抗風濕藥物治療措施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臨床效果明顯提高, 且預后情況得到明顯改善。
  綜上所述, 類風濕關節炎在給予抗風濕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中醫針灸治療, 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患者病情得到明顯改善, 預后良好, 值得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 謝志功, 武平, 熊燕, 等. 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機制及應用效果.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8, 18(45):82-83, 86.
  [2] 白玉, 熊燕, 王丹, 等. 針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制及臨床療效. 西部中醫藥, 2018, 31(8):96-98.
  [3] 歐敏, 朱艷. 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進展. 中醫藥臨床雜志, 2018, 30(7):1356-1358.
  [4] 丁沙沙, 洪壽海, 趙雪, 等. 基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針灸治療對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用機理研究現狀. 遼寧中醫雜志, 2016, 43(11):2456-2460.
  [5] 李慧云, 郭剛, 李小佼, 等. 針灸聯合桂枝芍藥知母湯及中藥熏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研究. 四川中醫, 2017, 35(3):124-127.
  [6] 于瑩, 張功, 黃海量, 等. 針藥并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選穴用藥規律分析. 江蘇中醫藥, 2016, 48(1):73-75.
  [收稿日期:2018-11-2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36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