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ECA-MCA搭橋治療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的臨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總結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采取頸外動脈-大腦中動脈(ECA-MCA)搭橋治療的具體方法及治療效果。方法 20例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 均接受ECA-MCA搭橋治療, 觀察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和出院3個月后的神經功能評分情況。結果 20例患者接受ECA-MCA搭橋治療后, 手術全部順利完成, 其中吻合口部位血流通暢18例, 占90.0%;血流緩慢2例, 占10.0%, 無一例患者發生再次缺血性卒中。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和出院3個月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良好率分別為30.0%(6/20)、40.0%(8/20)、80.0%(16/20), 出院3個月后患者神經功能評分良好率明顯高于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0.1010、6.6667, P=0.0015、0.0098<0.05)。
  結論 臨床中針對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采取ECA-MCA搭橋治療的效果理想,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 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頸外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治療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15
  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一種死亡率及致殘率非常高的疾病, 通常是因為腦血管狹窄或閉塞性疾病所引發, 該病的發病原因主要為動脈粥樣硬化。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嚴重威脅到人們的生命健康, 且其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 給患者的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1]。關于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常見因素為顱內大動脈以及顱外頸動脈狹窄, 我國中青年人群中主要以顱內血管狹窄較為多見, 尤其是大腦中動脈狹窄, 目前臨床中關于顱內血管狹窄的診療主要為藥物治療、血管搭橋治療以及介入療法。血管成形術在臨床治療顱內動脈狹窄疾病中有20多年的應用歷史, 但治療效果不佳。近幾年來, 不斷涌現出專用顱內血管支架, 但是應用價格高昂, 在臨床應用時間也較短, 長期治療效果需要進一步觀察。顱內外動脈搭橋手術在臨床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疾病中應用廣泛, 治療措施成熟, 國內外有很多相關報道, 且均獲得了理想的治療效果[2]。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0例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的臨床資料, 旨在觀察其治療效果,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20例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為短暫性缺血發作或輕中度腦梗死通過內科治療無效者, 患者接受臨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出腦動脈血管狹窄程度>70%, 同時不適宜接受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及支架植入手術治療, 患者及其家屬全部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年齡>70歲, 患有嚴重心、肝、肺功能障礙者。其中, 男8例, 女12例;年齡最小15歲, 最大65歲, 平均年齡(42.2±13.9)歲。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均ECA-MCA搭橋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后, 取仰臥位, 頭偏向對側, 取胸鎖乳突肌前直切口, 依次切開皮膚、皮下及頸闊肌, 沿胸鎖乳突肌前緣縱行分離, 顯露頸動脈鞘后, 游離暴露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和頸外動脈;常規開顱, 分離外側裂, 暴露大腦中動脈M2段;選擇較高流量血管搭橋的供給血管為頸外動脈,
  達腦內受血動脈的距離較長(15~20 cm), 多采用橈動脈和大隱靜脈和橈動脈為移植搭橋血管, 雖然, 大隱靜脈取材方便, 血管長度和管徑均符合頸內動脈主干血流量的需要, 但靜脈血管壁基層薄弱, 不能耐受長期高流量的動脈壓力, 在長期高流量的動脈血流下, 易發生動脈瘤樣擴張和血管扭曲、內膜增升和管壁硬化, 導致血管閉塞, 年閉塞率為1.0%~1.5%, 動脈搭橋長期通暢率優于大隱靜脈;選擇動脈移植是理想的血管搭橋材料, 目前的顱內外搭橋多用橈動脈, 可提供血流量40~70 ml/min, 需要取材18~20 cm的橈動脈, 通過10 U/ml肝素生理鹽水混合3%罌粟堿施行處理, 避免產生血管痙攣, 針對橈動脈痙攣明顯的患者, 采取球囊導管加以擴張;于顴弓上至頸外動脈作一通道, 緊貼顱骨表面, 將橈動脈于通道穿過, 用9-0尼龍線先行頸外動脈-橈動脈端端吻合, 再行橈動脈與大腦中動脈M2起始部的顳枕支端側吻合, 30 min內吻合橈動脈與大腦中動脈M2段, 一般開展端側吻合;在縫合顱外血管吻合處期間, 注意張力不可過高;手術后24 h對于顱面部皮下移植血管的搏動情況給予嚴格的觀察;給予患者肝素皮下注射, 5000 U/d, 連續注射3 d, 之后指導患者口服阿司匹林, 100 mg/d, 服用時間為1年[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在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和出院3個月后通過改良Rankin量表(mRS)記錄20例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 其中0~1分代表預后良好, 2~6分代表預后不良[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0例患者接受ECA-MCA搭橋治療后, 手術全部順利完成, 其中吻合口部位血流通暢18例, 占90.0%;血流緩慢2例,
  占10.0%, 無一例患者發生再次缺血性卒中。手術前1周、
  手術后1周和出院3個月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良好率分別為30.0%(6/20)、40.0%(8/20)、80.0%(16/20), 出院3個月后患者神經功能評分良好率明顯高于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0.1010、6.6667, P=0.0015、0.0098<0.05)。
  3 討論
  腦動脈狹窄病變屬于進展期腦卒中出現的潛在危險因素, 針對臨床癥狀明顯, 通過積極內科治療依舊無法控制疾病復發或側支循環不良的患者, 需要考慮為其開展顱內、顱外血管搭橋術或支架植入術治療, 但并不是所有患者全部適用于支架植入術, 因此患者手術后發生早期腦卒中的幾率非常高[5-8]。   本研究結果顯示, 20例患者接受ECA-MCA搭橋治療后, 手術全部順利完成, 其中吻合口部位血流通暢18例, 占90.0%;血流緩慢2例, 占10.0%, 無一例患者發生再次缺血性卒中。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和出院3個月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良好率分別為30.0%(6/20)、40.0%(8/20)、80.0%(16/20), 出院3個月后患者神經功能評分良好率明顯高于手術前1周、手術后1周,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10.1010、6.6667, P=0.0015、0.0098<0.05)。上述研究結果可見, 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接受ECA-MCA搭橋重建術后全腦血管造影吻合口通暢, 血流增加, 顱內閉塞的大腦中動脈M2、M3段通過頸外動脈血管明顯代償, 皮質支顯影良好, 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改善, 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綜上所述, 臨床中針對大腦中動脈閉塞綜合征患者采取ECA-MCA搭橋治療的效果理想, 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Hasan MA, Murugan R. Stenting versus aggressive medical theraPy for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more harm than good. Critical Care, 2012, 16(3):310.
  [2] 劉雨蒙, 馬新星, 顏燕紅, 等. CT腦灌注成像與血管成像聯合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術后療效. 中國臨床實用醫學, 2014, 5(4):21-23.
  [3] 張亞男, 高培毅, 張東, 等. 能譜計算機斷層掃描容積螺旋穿梭掃描技術在煙霧病中的初步應用研究. 中國卒中雜志, 2013, 8(2):93-99.
  [4] 段鴻洲, 李良, 邱建星, 等. 基于CT灌注成像的顱內外動脈旁路移植術在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 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13, 13(2):110-115.
  [5] 梁恩, 李萌, 張鴻琪, 等. 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治療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致腦缺血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4, 13(3):230-231.
  [6] 高樹梓, 石祥恩, 張永力, 等. 頜內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治療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臨床研究. 中華神經外科雜志, 2012, 28(11):1109-1112.
  [7] 段鴻洲, 李良, 張揚, 等. 顳淺動脈-大腦中動脈搭橋術在治療閉塞性腦血管病中的應用. 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3, 45(1):123-128.
  [8] 孫劍, 劉春暉, 李勝男, 等. 不同術式腦血運重建術治療伴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的缺血性腦卒中臨床觀察. 山東醫藥, 2015, 55(36):34-36.
  [收稿日期:2019-02-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1427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