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輸注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臨床有效性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觀察血小板輸注用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FTS)臨床治療的效果,并探析作用機制。方法:選擇2017.2~2018.8收治的60例SFTS患者,遵照隨機原則分為甲、乙兩組,分別給予利巴韋林與血小板輸注治療,對比兩組療效。結果:治療后,乙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較高于甲組76.7%(P<0.05);乙組PT、APTT、FIB、PLT水平改善效果比甲組更明顯,差異均有意義(P<0.05)。結論:SFTS患者采用血小板輸注治療,可優化療效,改善凝血功能水平,值得推廣。
【關鍵詞】發熱;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血小板輸注;利巴韋林;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06-03--01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FTS)是臨床上一類常見病癥,患者染病后,臨床癥狀以高熱、血小板計數降低等為主,若不能給予患者對癥治療,則可誘發多臟器功能異常,部分病情危重者可能出現意識障礙、繼發性感染、消化道出血等情況,嚴重影響預后。當下,臨床針對SFTS商務特效抗病毒藥物,對癥支持治療是極為關鍵的一部分。利巴韋林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SFTSV)活性能形成抑制作用,但用于SFTS臨床治療療效尚不明確。我院采用血小板輸注方法治療SFTS,取得療效較為理想,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集60例SFTS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入選時間為2017.2~2018.8,均符合《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1],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參與,排除并發傳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他類感染出血及其他原因誘發的發熱及血小板計數降低疾病等。分為兩組,甲組(n=30)男女構成比為17:13,年齡34~73(58.9±5.0)歲;入院時體溫38.2~39.9(38.8±0.4)℃。乙組(n=30)男女構成比為1:1,年齡32~75(59.2±5.4)歲;入院時體溫38.1~39.8(39.0±0.3)℃。兩組患者以上資料經分析,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甲組:常規給予利巴韋林治療,10~15㎎/㎏,分兩次靜脈滴注。
1.2.2 乙組:血液由市中心血站提供,采制過程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去白細胞單獨應用血小板 ABO 血型配合血小板,以袋為單位,保證其內所含血小板數量≥2.5×1011/L。輸血前應檢測患者血型并完成交叉配血實驗,1帶輸注時間為30~45min。
1.3 療效評價標準
①顯效:治療后,患者高熱、身體乏力及食欲減退等癥狀整體消失,血常規檢查提示血小板計數恢復正常;②有效:治療后患者主要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不影響正常生活活動,血常規檢查提示血小板計數恢復至正常;③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血小板計數均無明顯改變。用顯效與有效病例數之和在總病例中所占比例,去統計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凝血酶原時間(PT)、血小板計數(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血漿纖維蛋白(FIB)。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試驗研究選用SPSS16.0軟件包,()表示計量資料,率(%)表示計數資料,獨符合正態分布的分別用立樣本t與進行檢驗,否則用LAD-t檢驗。差異檢測標準:P=0.05。
2 結果
2.1 療效比較
乙組符合顯效、有效評價標準的有25例、5例,甲組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15例、8例。乙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甲組,經比較分析,差異有意義(P<0.05)。見表1。
2.2 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T、PLT、APTT、FIB水平差異不顯著;治療后,所有患者APTT、FIB水平均降低,PT、PLT水平上升,和同期甲組相比較,乙組患者以上凝血功能指標改善更明顯,差異均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SFTS是一類由SFTSV誘發的傳染性疾病,是我國學者首次發現與鑒定的。本病起病較急促,患者臨床癥狀以發熱(通常≥38℃)、消化道癥狀、出血傾向等為主,急性期患者血液可能帶有傳染性;重度持續高熱者,體溫可上升至40℃以上。實驗室檢查主要表現為血小板、白細胞計數降低[2]。
結合當下醫療水平,臨床針對SFTS以對癥治療為主。利巴韋林又被稱之為病毒唑,為一類抗病毒藥,屬于合成核普類藥物,對肌苷酸-5磷酸脫氫酶活性能產生明顯的抑制作用,阻斷肌苷酸轉型過程,降低鳥苷酸的合成與釋放量,對多類DNA及RNA病毒活性能形成明顯的抑制作用。針對利巴韋林,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只批準其用于治療呼吸道合胞病毒、某些出血熱病毒[3]。但是利巴韋林長時間或大劑量口服或靜脈使用,可誘發可逆性的溶血、骨髓抑制、心臟損害與呼吸抑制等多種嚴重并發癥。
而臨床針對有顯著出現表征或血小板計數明顯降低(<30×109/L)者,應及時予以血小板輸注治療。血小板經由輸注機輸注至患者機體中后,能夠直接對其凝血機制做出改變,其活化的血小板與裂解產物均具有凝血、止血等多種保護功能[3]。通常情況下輸注一個治療量(1袋)的血小板,能立即使患者的血小板數量有20~30的增長幅度,但是在具體質量期間應全面探查患者血小板減少的原因,不可能快速恢復至原來的水平。血小板的壽命通常是7~11d,而輸注的血小板有效時間更為短暫。而影響血小板輸注治療效果的因素較多,主要包括免疫性因素和非免疫性因素兩大類型,前者包括ABO血型不符,HLA、HPA 抗體等,后者通常是由患者自身因素造成的,輸注的血小板為異體同種細胞抑制,數次輸注后導致患者機體中出現免疫應答反應,形成血小板抗體,在下一輪輸注治療時,抗體與抗原之間產生反應,破壞血小板的正常結構與功能,血小板輸注無效通常是最后結局[4]。若機體合并活動性出血,就會造成血小板還會散布在血管內皮細胞之間,有血栓形成進而被消耗掉,通常會影響血小板輸注效率形成影響。
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乙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甲組,APTT、FIB水平低于甲組,PT、PLT水平高于甲組,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與國內部分研究報告結果較為相似[5]。這提示血小板輸注治療SFTS,可促進高熱、身體乏力及食欲減退等癥狀改善、血小板功能指標恢復過程。但本次研究中還存在納入樣本量低、未觀察患者遠期療效與不良反應等不足,這是后續研究應不斷加強的地方,以為血小板輸注在SFTS治療領域的應用提供更大的數據支持。
SFTS患者采用血小板輸注治療,能更有效的改善疾病相關癥狀,調整凝血功能,進而優化患者預后,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汪金生,龔磊,李賢相,等.安慶市137例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流行病學調查及傳播媒介蜱蟲監測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9,35(04):516-520.
汪靜杰,劉志新,位秀麗,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及其病原學研究進展[J].天津醫藥,2019(02):220-224.
常海燕,嚴曉敏,張昭萍,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核衣殼蛋白特異性IgM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8,17(12):1065-1069+1074.
孫娜,陳志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系統損傷[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8,12(06):538-542.
王寧,張偉,段建平,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神經系統受累患者的臨床特征[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8,17(11):958-9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69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