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護理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護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30例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 均給予對癥治療及護理干預, 觀察患者的血點部位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結果 女性患者血點多出現在背部, 男性患者血點多出現在前胸及腋下部位。30例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男性患者白細胞水平為(8±1)×109/L, 女性患者白細胞水平為(3±2)×109/L, 男性患者血小板水平為(200±10)×109/L, 女性患者血小板水平為(150±20)×109/L, 男性患者谷丙轉氨酶水平為(716±2)U/L, 女性患者谷丙轉氨酶水平為(39±1)U/L, 男性患者鈉離子為(124±1)mmol/L, 女性患者鈉離子為(136±2)mmol/L。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好轉出院, 2例患者死亡。結論 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加強對癥護理及嚴密觀察病情, 可對疾病的治療及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嚴格消毒隔離是防止病毒傳播和感染的有效方法, 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重癥護理;布尼亞病毒感染;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臨床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7.108
新型布尼亞病毒是一種由蜱蟲進行傳播的病毒, 在傳統的感染性病毒中該類病毒屬于較新的病毒。從目前來看, 這一病毒主要由蜱傳播, 且可以治療, 但是存在病死的情況, 因此, 在對患有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時需要對患者進行更加高質量的護理工作[1]。另外, 該疾病經常會引發更多的并發癥,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就是其中之一, 感染后出現較為明顯的發熱現象,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2]。本文著重分析了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有效護理方法,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接診的30例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 人院時均神志不清。患者中男18例, 女12例;12例患者存在糖尿病史, 20例患者存在高血壓, 3例患者存在肝、臟、腎等疾病。患者均來自于農村, 入院前均出現過蜱蟲叮咬現象?;颊呷朐汉筮M行全身檢查, 20例患者體中剝離出蜱蟲;30例患者均出現發熱現象, 發熱等級為高熱, 經全身檢查結果顯示患者體內病毒抗體為陰性, 經防控中心檢測患者體內布尼亞病毒均為陽性, 隨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確診。
1. 2 方法 患者入住重癥醫學科, 均為單人病房, 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隔離, 實施蟲媒隔離及接觸性隔離, 確?;颊卟粫霈F病毒感染傳播現象, 并進行血液隔離以及體液隔離, 隔離均為保護性隔離[3]。給予患者進行血漿輸注、降顱內壓、調解離子以及白蛋白、紅細胞、營養心肌、感染抵抗和病毒抵抗等對癥治療[4]。并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 具體內容如下。①病情觀察:首先對患者病情進行觀察, 分析患者在治療中容易發生的并發癥并進行針對臨床護理, 對病情進行及時觀察[5]。②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實時檢測, 對患者的體溫每4小時進行1次測量, 檢測患者生命體征, 當患者出現高熱現象時需要隔離, 進行藥物退熱, 并在0.5 h后測量其體溫。③記錄和統計出入液體量:護理中對患者的出入液體量進行統計, 對大便失禁患者進行大便稱重, 對尿液進行留置, 準確的記錄患者液體量。④觀察發熱情況:實時監測患者發熱情況, 對持續高熱不退患者應當注意其是否出現感染情況, 并且關注患者皮膚是否在高熱情況下出現瘀點、瘀斑等情況[6]。⑤觀察護理凝血功能障礙患者:首先, 患者在進行充分隔離后需要保障其床鋪的干凈清潔, 對患者每日進行注血制品速度的監控, 實時了解患者的注血凝血情況, 出現異常反應及時向醫師反應。⑥營養管理: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護理中對患者的營養情況管理也非常重要, 護理中發現部分患者出現了神志不清現象, 需要對患者進行胸外營養以及場內營養的補充。⑦感染護理:醫護人員應對患者進行感染護理, 對患者進行病毒感染隔離, 在室內規定人員總數, 不得超越, 減少室內人員流動, 戴帽子、口罩, 穿隔離衣, 接觸患者前后均用速干手消毒劑消毒雙手, 做好相關的消毒工作[7]。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的血點部位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2 結果
女性患者血點多出現在背部, 男性患者血點多出現在前胸及腋下部位。30例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男性患者白細胞水平為(8±1)×109/L, 女性患者白細胞水平為(3±2)×109/L, 男性患者血小板水平為(200±10)×109/L, 女性患者血小板水平為(150±20)×109/L, 男性患者谷丙轉氨酶水平為(716±2)U/L, 女性患者谷丙轉氨酶水平為(39±1)U/L, 男性患者鈉離子為(124±1)mmol/L, 女性患者鈉離子為(136±2)mmol/L。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好轉出院, 2例患者死亡。
3 討論
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現階段一種新型的感染病, 該疾病的死亡率較高。本研究選取30例患者均為重癥患者, 人院時均神志不清, 患者及家屬對該疾病不了解, 以致忽視并耽誤病情, 嚴密觀察并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療及護理, 并預防并發癥對預后有著重要意義。由于患者大部分來自于農村, 而蜱蟲主要棲息在草叢、樹林等環境中, 因此很容易對人們形成咬傷的現象, 對于進入山區旅游以及生活在山區的人們來說, 防蟲宣傳工作也是減少該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果出現被蜱蟲叮咬后的發熱、頭暈等現象應及時就醫, 并且其家屬應當做好消毒、清潔和隔離工作[9-12]。在醫院進行護理中, 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基礎上, 做好個人防護, 必要時戴眼罩、面罩、雙層手套等, 如發生可以感染時及時更換手套、帽子或隔離衣[13, 14]。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 女性患者血點多出現在背部, 男性患者血點多出現在前胸及腋下部位。30例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男性患者白細胞水平為(8±1)×109/L, 女性患者白細胞水平為(3±2)×109/L, 男性患者血小板水平為(200±10)×109/L, 女性患者血小板水平為(150±20)×109/L, 男性患者谷丙轉氨酶水平為(716±2)U/L, 女性患者谷丙轉氨酶水平為(39±1)U/L, 男性患者鈉離子為(124±1)mmol/L, 女性患者鈉離子為(136±2)mmol/L。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好轉出院, 2例患者死亡。
總之, 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加強對癥護理及嚴密觀察病情, 可對疾病的治療及恢復起到積極作用, 嚴格消毒隔離是防止病毒傳播和感染的有效方法, 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國勝, 胡立芬, 許夕海, 等.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指標. 中國醫學裝備, 2018, 14(5):94-97.
[2] 伍婷. 安徽省新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特征回顧性研究. 安徽醫科大學, 2018.
[3] 施超, 喻榮彬, 石平, 等.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患者臨床和血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8, 35(3):433-435.
[4] 李曄, 藍玉清, 柳付明, 等. 麗水市首例新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調查. 預防醫學, 2018, 30(10):1031-1033, 1036.
[5] 張光霞, 楊紹光, 何英, 等.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醫療糾紛相關性研究. 中國醫藥科學, 2018, 8(13):35-38, 43.
[6] 趙巧輝, 李桂林, 黃學勇, 等.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布尼亞病毒IgM抗體檢測試劑研究. 醫藥論壇雜志, 2017, 38(9):41-45.
[7] 丁淑軍.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流行特征及危險因素研究. 山東大學, 2017.
[8] 呂勇, 吳家兵, 徐鵬鵬, 等. 皖西地區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人傳人疫情調查. 中國公共衛生, 2017, 30(9):1129-1132.
[9] 賀淑梅, 王可玲, 鄒騰燕, 等.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護理體會. 護士進修雜志, 2014(5):442-444.
[10] 王超, 竇相峰. 新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研究進展. 中華地方病學雜志, 2014(4):470-472.
[11] 魏艷艷, 鄒桂舟, 葉臖, 等.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臨床特點及血常規和血清酶學分析. 安徽醫藥, 2016, 20(5):903-907.
[12] 常愛娜, 王海濤. 10例新型布尼亞病毒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分析. 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 2014(5):97-98.
[13] 李莉. 重癥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征患者的護理2例.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3):247-248.
[14] 付成華, 冉成華. 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六例的治療及護理干預. 山西醫藥雜志, 2014(4):450-452.
[收稿日期:2018-11-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4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