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目的:研究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同時總結有效的干預措施,以便為臨床護理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本文選擇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并總結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和獨立危險因素,并總結有效的護理方法進行干預指導。結果: 本文108例重癥顱腦損傷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32例,占29.63%;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調查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0周歲、機械通氣時間超過24h、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狀況、患者昏迷、存在聯合使用抗生素、實施氣管切開或插管、住院時間超過5日是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單因素;進一步對所有患者的資料進行Logistic Regression邏輯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0周歲、機械通氣時間超過24h、患者昏迷、實施氣管切開或插管、住院時間超過5日是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結論:導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因素來自于多個方面,臨床需對這種狀況進行重視,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以便于積極的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提升患者的安全性。
【關鍵詞】重癥顱腦損傷;肺部感染;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6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1--01
臨床重癥顱腦損傷是十分常見的一種內科危重病癥,患者通常存在有顱腦內出血狀況,患者的腦干存在損傷,而且存在廣泛的腦挫裂傷。通常因患者病情比較危重,所以很多患者表現有一定的昏迷和意識障礙,還有患者存在營養不良和機體抵抗,個別患者存在衰弱和侵入性操作,這些因素都會加重患者的肺部感染發生風險,使患者在臨床上存在交叉的預后。如果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會延長患者治療的時間,還會對預后產生影響,加重患者的死亡率。所以在臨床上需要明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出現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切實可行的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以便于提升患者的救治效果。本文基于此研究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出現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總結有效的護理措施,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資料的回顧性分析,108例患者當中有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0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72歲,最小年齡為38歲,平均年齡(55.4±10.8)歲。108例患者當中存在顱內血腫患者64例,有嚴重腦挫裂傷患者21例,其余23例患者均為復合傷。本文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患者的臨床資料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的相關標準。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收治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108例作為研究對象,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調查并總結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發生率,對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總結,分析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單因素和獨立危險因素,并總結有效的護理方法進行干預指導。
1.2.2 干預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例行常規的重癥監護,為患者進行血壓、心率和呼吸變化的監測,明確患者的致命傷害,并對患者的相關損傷進行簡單處理。對患者通過頭顱CT進行顱腦損傷類型和出血部位的檢驗,尋找出血原因,并且糾正患者酸堿中毒,對患者提供必要的氧氣供應,如需必要需為患者進行氣管切開,清理呼吸道當中的相關分泌物,作出必要的輸血輸液處理,及時為患者選擇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進行干預,做好綜合控制。在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的時候,選擇手術進行治療,及早為患者進行開顱手術,手術之后需要對于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的監測,了解患者的各項液體的出入量,并且準確地對患者進行監督和保護,要維持患者的血壓,對患者的出血量進行監測,并且予以控制,了解患者的顱內壓力的情況,控制患者的顱內壓,這樣能夠保證患者腦組織的損傷,能夠恢復到最佳的水平。
1.3 觀察指標 評價本文所有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發生率,調查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的單因素和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 本文進行統計學分析的過程中,對于兩組數據之間的差異性檢驗選擇P<0.05進行表示,說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同時選擇采用Logstic Regression進行多因素分析,調查所有顱腦損傷合并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注:本文采用統計學軟件版本為IBM SPSS25.0。
2 結果
本文108例重癥顱腦損傷的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32例,占29.63%;對所有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調查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0周歲、機械通氣時間超過24h、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狀況、患者昏迷、存在聯合使用抗生素、實施氣管切開或插管、住院時間超過5日是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單因素;進一步對所有患者的資料進行Logistic Regression邏輯回歸分析可以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0周歲、機械通氣時間超過24h、患者昏迷、實施氣管切開或插管、住院時間超過5日是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臨床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是十分危急的一種狀況,本文經過調查,可以得出:患者年齡超過60周歲、機械通氣時間超過24h、患者昏迷、實施氣管切開或插管、住院時間超過5日是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這種狀況,應強化對患者的干預護理對策,強化對患者病情的監測,以便于能進一步掌握患者的肢體反射情況和運動感覺狀況,了解患者的顱內壓力,調查患者的瞳孔狀態和肢體功能,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有單癱或偏癱情況,為患者進行相關的干預性處理。做好對患者的降溫,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除了顱內組織受到損傷以外患者的機體體溫中樞神經也會受到一定的損傷,這樣會使患者出現持續性的高熱狀況,為患者進行搶救過程中,必須積極采取有效的物理降溫和化學降溫方法進行降溫,這樣能夠緩解高的癥狀對于患者產生的不良影響。有效防止患者腦脊液漏,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一般因受傷而導致,所以患者多存在腦脊液外漏情況,對這類患者應強化干預,抬高患者的頭部,對于患者所處的環境進行嚴格的消毒滅菌,選擇采用鹽水擦拭漏液,保證患者的臥位和體位為側臥位,需避免導致患者顱內感染狀況出現。要定時的為患者進行翻身叩背,適當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干預,還需要避免反射能力較差患者出現窒息的狀況。需要對患者周圍的環境和溫度濕度進行調整,所選擇的設備和器械必須經過嚴格的消毒和滅菌處理。如需必要,還要強化對患者的轉運工作,對患者開通靜脈通道,抬高患者頭部,為患者滴注甘露醇進行治療,隨時做好手術的準備工作,針對異常狀況進行及時正確的應對。綜上所述,導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并發肺部感染的因素來自于多個方面,臨床需對這種狀況進行重視,同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以便于積極的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提升患者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黃國連,吳翔燕.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護理臨床效果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8(30):4270-4271.
王慧敏,郭來財.急性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急診護理的臨床觀察[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7,1(08):13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23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