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背景下國際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科技進步推動了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帶動了國際貿易交流。在當前的國際技術貿易以及知識產權保護中,還存在很多不足和問題。很多國際技術貿易在發展和交流中都在逐漸革新,變換方式并且在經濟動態和市場金融貿易中的主要特征中找到一種平衡點。知識產權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的保護重點應該在經濟全球背景中得到發展和體現,依據國際技術貿易的需求和環境變化,在信息發展中實現廣泛的拓展和提升技術水平。該文通過對國際技術貿易中的主要環境內容進行了解,分析了知識產權保護的主要問題,聯合相關的理論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應對機制進行探討和總結。
關鍵詞:經濟全球背景 國際技術貿易 知識產權保護
中圖分類號:F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4(b)-0176-02
1 經濟全球背景下國際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
1.1 宏觀管理失控,法律、政治監控不足
經濟全球背景中的國際化技術貿易環境非常復雜。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中,我國的市場競爭和政治監控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在建設中知識產權的保護出現了缺漏。沒有完善的宏觀調控建設機制,同時也沒有政治監管的配合,使得很多企業在知識產權交易中出現了新問題。沒有可靠的宏觀管理環境,不法分子可以在知識產權條例中鉆別人的空子,真正擁有自我知識產權的企業也不能完全保障自身的利益。
1.2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
國有經濟的發展在世界經濟環境中的起步還是較晚的,針對這種時代經濟背景,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融合相應的保護政策,結合實踐中的經驗以及在經濟全球化環境中的機遇進行調整與新理念的融合。整體地實現保護意識和資源的運用,在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國際技術爭端中找到合理的處理能力,并且完成知識產權保護的使命。
1.3 自主創新落后
我國對于知識產權的忽視以及知識產權數量的狹小,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在生產和科技創新中,我國的企業大多喜歡抄襲。無論是技術還是生產模式、管理流程都呈現在了一種效仿的習慣中。這種習慣已經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中持續了好多年。因為,這樣的模式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并且快速地獲取經濟利益,謀求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發展。因此,很多中小乃至大型企業都一直有意無意地采用這種科技發展的模式。
1.4 WTO市場爭端混亂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市場的建設已經越來越成熟。在進入WTO之后,中國市場在發展的同時,也受到了巨大沖擊。原因在于我國的經濟起步較晚,生產力和科技創新能力都遠遠不如發達國家。但是為了能夠實現經濟同步,趕超經濟發展國家,就不得不走開放路線,進行經濟共同體參與。一旦參與全球化經濟市場競爭,就會受到所有發達經濟和技術的擠壓。當前我國在WTO市場中的知識產權保護爭端很多,也應該針對這些爭端進行妥善處理。
2 我國應對經濟全球背景下國際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策略
全球經濟化從某種角度講提升了貿易的拓展空間,能夠給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同時在國際化市場大門敞開的環境中,國內市場也可能受到國際市場資本和先進模式的侵犯。這是一把雙刃劍,需要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拓展技術貿易的空間,并且進行資源以及文化的滲透。將國際技術貿易活動融合在活動范圍之中。受到國際技術貿易的影響以及健康發展因素的約束,這種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還沒有得到充分普及,在很多環節還沒有出現穩定的管理標準和計劃的維護。銜接區域和國際貿易技術的拓展,形成具有一定實用價值和應用效果。體現在國際技術貿易和規范發展之中,需要融合投資環境和交易的產權保護等利益方式,在國際技術貿易中找到適合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權保護的思路和策略。
2.1 強化宏觀管理,實現政法整合
在現代化發展的宏觀經濟背景中,形成的資源和空間利用,再進行調整,融合技術水平和知識產權的整合,將知識產權的主要思想內容和發展空間的思路進行拓展,結合宏觀管理辦法,進行政治和法律的規范化和統一。在實現產業政策維護和科技戰略方針的應對中實現資源的可行性。宏觀管理的力度應該實現政治法律轉換,將法律法規的主要方向和規范定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確認保護對象的內容以及方式方法的應用,結合經濟全球化的國際技術背景。找到空間的設定以及對信息資源進行融合,針對新時期的知識產權保護障礙以及對待國際環境中的人才競爭進行建設性調整,完成資源以及空間的再利用。保持對外中國知識產權的絕對性法律保護,將機制延伸到每個交易細節,形成國有自主化的知識產權規范和對外保護的內容。
2.2 強化國有企業實力以及對外貿易知識產權的保護理念
在現代經濟貿易競爭中,實現了科學技術的主要應用和知識產權的政策應對內容,根據實際的知識產權需求以及維護知識氛圍的建設標準,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以及企業發展的格局定位。在實際對外貿易中找到產品營銷的理念和知識保護的依據。在對待知識產權以及知識維護中形成新的思想以及建設要求。達到維護知識產權的主要氛圍和建設機制的標準,隨著國際化市場貿易的發展推動國有企業的進步,對于知識產權貿易進行維護,依據對外經濟約束以及知識理念的可行性和建設性資源進行調整。
2.3 強化國有自主能力的創新
對外貿易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約束,在實際知識產權的塑造以及交流規劃中,展示主要的思想內容和科技理念。根據國家建設的標準以及知識產權的主要不同和差距,實現具有現代化意義的自主創新能力水平提升。知識產權的保護實際上是整體國有科技水平的一種衡量標準。只有國家在新型科技中獲得了一定的高新科技資源,才能夠實現足夠的知識產權保護對象擴充,在新型的科技發展以及信息資源的利用過程中,保證國家經濟穩定以及科技水平的進步性。這樣維持高水平的自主創新能力,強大國家科技實力,就能夠實現在技術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提升,同時也就掌握了知識產權的主動性和話語權。只有強化自主創新的實力,才能夠真正實現國際競爭地位的提升,獲得更多的尊重和市場利益。
2.4 根據WTO的規范調節市場爭端
在世界貿易環境背景中,中國的機遇很大,挑戰更多。很多企業由于知識產權的問題不能夠實現研發自主化,多如牛毛的知識產權投訴已經阻礙了我國的企業發展與生存。因此,應該對WTO背景下知識產權爭端進行調節和處理。如何解決知識產權的爭端,就要依據TRIPS協議,以及原則條款的保護進行,實現知識產權保護的定位以及原則落實。針對非關稅壁壘進行有效的應對機制改革,維護好相關的人才培養建設以及整體素質的內涵,融合了應對能力和國際貿易的安全性維護。根據我國貿易狀態以及知識產權的控制策略,應該進行WTO的市場維護以及市場建設進行完善和主動性調動,保持中國市場的競爭力和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的調整與優化。
3 結語
綜合上述分析很探討,能夠充分明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離不開國際貿易環境,既能夠實現自身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會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經濟全球化技術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爭端問題。出現這種問題之后,我們就應該考慮自身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以及對知識產權的認知問題,從自身找出原因,并且進行充分的調整和理論實踐的融合。調動積極性,實現國際化理論和市場經驗的納入,提升知識產權的人認知和創新意識,才能夠真正實現競爭實力的提升,列入經濟發展國家之林。面對國際化市場的變化以及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風浪,我國的企業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科技水平以及對知識產權的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丹蕾.國際貿易中我國本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探析[J].新西部,2019(3):68-69.
[2] 孫萌.國際貿易中知識產權保護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7(34):84-8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0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