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煙草赤星病的發生及綜合防治研究進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煙草赤星病是煙草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對煙草赤星病的發生、病害類型、流行規律、綜合防治措施進行了綜述,進一步探討了煙草赤星病防治的發展方向,以期為赤星病的綜合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    煙草赤星病;發生規律;綜合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01-0120-01
  煙草赤星?。═obacco brown spot)又稱赤斑病、褐斑病、火炮葉,是一種真菌性病害[1],是我國植煙區煙草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在云南省各大煙區發生危害嚴重。煙草赤星病主要發生在煙葉生長成熟后期,具有流行速度快、潛育期短的特點,遇到適宜環境條件,短時間內就會造成大流行并迅速蔓延,造成葉片殘破不全、內在化學成分不協調,煙葉品質差、利用價值降低,常給煙農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2]。1892年,首次有赤星病報道,之后幾次給全世界煙葉生產造成巨大影響。1916年,我國在北京首次發現煙草赤星病,1964年山東大暴發赤星病,給煙農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1990年后,此病在全國各大煙區廣泛流行。近10年來,經過煙草行業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和深入研究,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由于生理小種多變、氣候環境異常多變,加之煙草品種抵抗赤星病病原真菌入侵抵抗力差等因素影響,使得此病的發生呈逐年上升趨勢。
  對于煙草赤星病的防治,關鍵在“防”,只有防治結合、綜合治理,才能有效解決此病帶來的危害,為工業企業提供優質原材料,促進煙葉生產向著“生態、安全、健康、特色”方向發展。
  1    病害類型及癥狀
  煙草赤星病是由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Keisslar)引起的真菌性病害[3],該病菌為半知菌亞門、鏈格孢屬真菌,其分生孢子呈淺褐色,單生或叢生,菌絲無色透明,有分隔,形狀多為直立;分生孢子萌發時顏色較淺,逐漸變為淺褐色,通常在病斑表面形成一層黑色霉層。分生孢子大小差異較大,在6.0~22.0 μm×7.0~70.5 μm之間,分生孢子梗大小在5~125 μm×3~6 μm之間,不同品種分生孢子結構差異很大,存在核質交換現象,分生孢子壁有鋸齒狀突起,可能與孢子的侵染力、附著力和致病性有關[3]。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為白色菌落,逐漸變為褐色直至暗綠色菌落,在溫度21~28 ℃、濕度100%條件下最適宜菌株生長和產孢,適宜的光照對病原菌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暗處理能抑制菌株生長。病斑呈圓形或不規則圓形,產生同心輪紋,病斑中心有黑色或深褐色霉狀物,是赤星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煙草赤星病菌有2種致病型病原菌,一種為檸檬致病型,一種為柑橘致病型[4],2種致病型病原真菌均能導致煙葉發生赤星病。赤星病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煙桿、蒴果也受危害。發病初期,先在下部葉上發生,隨著葉片的進一步成熟,發病逐漸加快,呈波浪式發展。病斑初期為黃褐色小斑點,逐漸變成圓形或不規則的褐色病斑,邊緣明顯,周圍存在黃色暈圈,當濕度大時,病斑逐漸擴大,每擴大一圈,病斑上會留下一圈一圈的痕跡,形成同心輪紋;當環境干燥時,病斑容易穿孔破裂,形成凹陷斑點。病害嚴重時,多個病斑會連成一片,使得病斑枯焦脫落,最終導致煙葉殘破不全,失去烘烤利用價值。
  2    流行規律
  煙草赤星病病原菌屬于混雜種,初侵染一般是菌絲在雜草或煙株殘體上越冬,翌年菌絲長出分生孢子后隨氣流傳播侵染煙株,最開始在下部葉發病;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病原菌在煙株上再次產生分生孢子,形成二次侵染或多次侵染,最后形成大面積流行發病。
  煙草赤星病在20 ℃下即可發病,有報道最適溫度為23.7~28.5 ℃,但赤星病要侵染成功,還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促使分生孢子萌發,在降雨多、空氣濕度大的煙區,赤星病發生危害較為嚴重。若溫度與濕度適宜,病菌48 h內即可發生再侵染,幾天便能毀滅全部煙株。
  3    綜合防治措施
  赤星病防治時,應提倡“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防治方針,主要的防治手段包括選用抗病品種、清除田間病株、改進栽培方法、綜合應用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
  3.1    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是以改善煙株外部生長環境來抵御赤星病病原物入侵植株的一種綜合防治措施,主要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農事操作、科學水肥管理來進行煙草赤星病的綜合治理。農業防治必須同化學防治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煙葉栽培中,品種不同,對赤星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同,實踐證明,高抗品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緩解赤星病的發生與蔓延。Beinhart 1000-1是美國最初選育的抗性品種[5]。我國河南選育出的凈黃葉,是我國用于選育抗赤星病品種的主要抗原親本。近年來,育種科研人員在抗性品種選育上取得了突出成就,獲得了凈黃葉、Beinhart 1000-1、NC95等中高抗性品種,有效控制了煙草赤星病的流行與發展。
  田間管理和科學水肥管理也能有效降低煙草赤星病的發生與流行。土壤肥力和合理密植在不同程度上都能影響煙草赤星病的暴發與流行。移栽時,煙株密度不宜過大,移栽密度過大,其通風透光性差,造成田間局部溫度與濕度較高,易引發赤星病。土壤肥力過?;虻蔬^多,容易造成葉片幼嫩,貪青晚熟,煙株抵抗力不強,自身抗病性降低,進一步加重了該病的流行。
  3.2    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目前防治煙草赤星病效果最好、見效最快的方法。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化學防治見效快、方便快捷、效果好,在生產中運用廣泛,在實踐中也取得不錯的防治效果。但化學防治因存在藥劑殘留、影響煙葉品質以及病菌抗藥性等缺點,應根據不同的發病情況,選擇適宜時機、適宜劑量化學藥劑進行煙草赤星病的防治。有研究表明,噴施代森錳鋅2次即可有效控制煙草赤星病發展;在赤星病發生后,用40%菌核凈500倍液噴施煙株,其防治效果達到了90.5%;用40%保豐寧400倍液、40%菌核凈500倍液等對煙草赤星病防治效果也較好;另外,撲海因1 500倍液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張文梅等[6]研究發現,利用40%菌核凈800倍液和25%嘧菌酯懸浮劑600倍液對赤星病防治效果可分別達到70.85%和77.33%。
  3.3    生物防治
  隨著中國進一步倡導“綠色、生態、健康、文明”發展,中國越來越重視化學藥劑給環境帶來的巨大負面影響。相對而言,“無毒、高效、無殘留”的生物防治技術越來越受到廣大科學家的青睞。隨著科技的進步及現代生物技術的進一步成熟,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為防治煙草赤星病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竇道龍等[7]將擬南芥Wassileuskija 生態型NDR1基因整合到煙草基因組中,發現3個株系對赤星病的抗性有了明顯的增強。拮抗菌的篩選,也是實施赤星病防治的有效途徑之一。萬  科等篩選出了拮抗菌對赤星病菌絲的生長、分生孢子萌發、產孢有明顯抑制作用。丁愛云從番茄、辣椒土壤中分離得到5株細菌、4株放線菌對煙草赤星病抗性較強,為煙草赤星病的綜合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4    參考文獻
  [1] 胡健康,肖金勝,胡功軍,等.防治煙草赤星病使用藥劑技術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2(30):7.
  [2] 耿麗娜,帥紅,趙敏,等.重慶巫溪煙區煙草赤星病病原鑒定[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8):181-183.
  [3] 陳惠明,張仲凱,方琦.煙草赤星病菌超微結構研究[J].電子顯微學報,1996,15(5):419.
  [4] WHITESIDE T O.A newly recorded alternaria-induced brown spot disease on Dancy tangerines in Florida IA[J].Plant Dis. Rep,1976(60):326-329.
  [5] 王元英.中美主要煙草品種親緣分析與煙草育種[J].中國煙草學報,1995,2(4):8-16.
  [6] 張文梅,張超群,周治寶,等.不同殺菌劑防治煙草赤星病的田間藥效評價[J].生物災害科學,2013,41(7) :2916-2917,2919.
  [7] 竇道龍,王冰川,朱生偉,等.轉DNR1基因煙草對赤星病和晚疫病的抗性增強[J].中國農業科學,2003(10):1120-11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25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