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病蟲害發生特點及防治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近年來平頂山市辣椒種植面積不斷增加,對當地農戶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病蟲害常發,對其進一步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本文結合當地辣椒栽培實際,總結了辣椒疫病、辣椒灰霉病、辣椒青枯病、辣椒潛葉蠅、蚜蟲等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提出了防治技術,以期為辣椒高效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辣椒病蟲害;發生特點;防治技術
中圖分類號 S436.4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19-01
辣椒為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常見蔬菜種類之一,營養價值高,維生素含量豐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辣椒最早產于墨西哥,自明朝末期開始在我國種植,目前我國種植種類豐富,有櫻桃類辣椒、長椒類、圓錐椒類等。辣椒果實形狀通常為長圓形或圓錐形,在成熟之前顏色為綠色,成熟后顏色為紫色、鮮紅色、綠色等,最為常見的顏色為紅色[1]。
平頂山市地處河南省中南部,為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均降水量約為1 000 mm,平均日照時數為2 000 h,年均溫在15 ℃左右,年均無霜期220 d,比較適合辣椒等蔬菜的種植。近年來,平頂山市積極發展辣椒產業,在帶動農戶致富、調整農產品結構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隨著市場對辣椒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各地辣椒種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但由于管理不善、氣候等多方面的原因,辣椒生產中時常出現各類病蟲害,不利于辣椒產業的發展?,F結合平頂山市辣椒生產實際,對辣椒生產中的病蟲害及其防治技術進行總結。
1 辣椒疫病
1.1 發生特點
辣椒疫病發生后,可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辣椒的產量和品質,發生程度重時可致減產逾5成[2]。辣椒疫病在幼苗、成株上均可發生,主要對辣椒的莖部、果實、葉片產生危害,最容易發病的部位是辣椒莖基部。辣椒莖感染疫病后,先在莖基部出現水漬狀軟腐狀病斑,顏色為暗綠色;之后發病部位以上的莖桿倒伏,最終造成辣椒植株枯萎、倒伏。定植之后,若辣椒葉片染病,會出現暗綠色病斑,葉片逐漸腐爛脫落;如果莖部染病,則會出現暗綠色病斑,之后莖部逐漸軟腐,或者莖枝發生倒折,在空氣相對濕度大的情況下可在發病部位見到一層白色霉狀物質;花蕾感染疫病后,可造成其顏色轉為褐色,逐漸脫落;如果發生在果實上,則一般開始于果縫等位置,剛發生時病斑不規則、呈暗綠色水漬狀,之后病情逐漸蔓延到整個果實上,顏色轉為灰綠色,辣椒果肉呈軟腐狀,最終失水干縮成僵果掛在枝條上。
辣椒疫病屬于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卵孢子于病殘體或土壤中越冬,通過農業灌水、風雨等傳播。病菌最適宜發育的溫度范圍為20~30 ℃,在空氣水分含量超過90%時可快速發病蔓延。
1.2 防治技術
防治辣椒疫病要提前做好預防,必要時采取綜合防治技術[2]。一是農業防治。避免連茬,實行輪作制度,對土壤進行深翻處理,在此基礎上施入基肥,適當控制氮肥施用量;選擇對病蟲害抵抗能力強的辣椒品種,并嚴格消毒,培育出長勢健壯的無菌秧苗,并在定植前1周及定植當天分別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和保護劑,以降低病菌侵染率;栽植之前,采取火燒土壤、高溫堆悶等處理方法,將土壤中殘存的病原菌消滅;增加二氧化碳氣肥的施入量,科學調節肥水運籌,控制好營養生長、生殖生長之間的關系,滿足每個階段對養分的需求,確保辣椒植株長勢健壯。二是藥劑防治。辣椒疫病剛發生時,噴施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900倍液等進行防治,每隔7 d左右防治1次,連續防治3次。
2 辣椒灰霉病
2.1 發生特點
辣椒幼苗期感染灰霉病后,子葉的頂端先轉為黃色,之后病情逐漸加重,發病部分擴展到幼莖,導致莖部逐漸萎縮,上部莖桿最終倒折造成植株枯萎死亡;葉片感染灰霉病后,發病位置出現一層灰色霉狀物質,上部葉片腐爛;成株感染灰霉病后,剛發病時莖上產生不規則狀病斑,呈水漬狀,隨著病情的發展,病斑逐漸擴展到繞莖1周,最終導致發病部位上方葉片全部枯萎死亡;枝條感染灰霉病后產生灰白色、褐色等病斑,沿著發病部位逐漸往下方擴展,直到枝條的分杈處;花器感染灰霉病后,花瓣上產生水漬狀褐色病斑,表面密生一層灰色霉層[3]。
2.2 防治技術
辣椒灰霉病剛發生時要控制田間澆水量,以避免病情加重;及時將發病的葉片、枝條、果實等摘除,集中進行深埋或燒毀。辣椒種植密度要適宜,以避免灰霉病的快速蔓延。在藥劑防治上,可以選擇58%~62%多菌靈超微粉800倍液、48%~52%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 600倍液等進行防治,用藥量為 750 L/hm2,每隔7 d左右噴1次,連續噴施2~3次。具體噴施次數結合田間辣椒灰霉病發生情況而定。
3 辣椒青枯病
3.1 發生特點
辣椒青枯病屬于土傳性細菌性病害,主要通過傷口侵染。青枯病剛發生時,細根首先產生褐變,只有少數辣椒枝條上出現葉片萎蔫現象,之后隨著病情的加重,整株辣椒植株均表現出青枯病癥狀;發病的辣椒植株地上部分葉片顏色
較淡,后期葉片褐色逐漸加深,產生枯焦狀。莖部發生辣椒青枯病時,一般外面不會表現出明顯病癥,但是縱向將莖部切開可見到維管束顏色轉為褐色。辣椒青枯病一般在連作、土壤濕度大的田間容易發生。當土溫達到20 ℃時辣椒上即可出現青枯病的發病中心,溫度達到25 ℃時進入發病高峰期,遇到氣溫驟升的情況發病程度加重[4]。 3.2 防治技術
辣椒一旦感染青枯病,難以徹底清除病原,因而防治上重在預防。實施輪作,一般要求與水稻或其他非茄科作物進行輪作,至少2年以上,以水旱輪作的預防效果最好。在整地的同時施入石灰或草木灰等堿性肥料,以改善土壤酸性條件,使土壤呈弱堿性,對青枯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改進栽培技術,采用高壟栽培,盡量選擇營養缽育苗方式,以減少對根系的損傷,培養出長勢健壯的秧苗,提高其對青枯病等病害的抵抗力??蛇x擇76%~78%可殺得可濕性微粉劑400~600倍液、70%~75%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進行防治。
4 辣椒潛葉蠅
4.1 發生特點
潛葉蠅的成蟲、幼蟲均可對辣椒產生危害,雌成蟲刺傷葉片吸食汁液,并在傷口表皮中產卵,經過2~5 d孵化為幼蟲,對葉柄、葉片等產生危害,出現一些不規則狀的蟲道,破壞葉片中的葉綠素,不利于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在潛葉蠅發生重的情況下,辣椒葉片脫落,植株死亡。
4.2 防治技術
重視植物檢疫工作,嚴禁從疫區調入蔬菜等幼苗;在潛葉蠅高發地區,將潛葉蠅嗜好的果蔬類與其他不會產生危害作用的作物進行輪作;降低辣椒種植密度,使田間通風透氣性增強,并在田間安置防蟲網或安放滅蠅紙(每3 d更換1次)等對潛葉蠅成蟲進行誘殺;釋放姬小蜂等潛葉蠅的天敵,發揮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效果;潛葉蠅大量成蟲羽化時,選擇48%~52%潛蠅靈可濕性粉劑2 500倍液、74%~76%潛克可濕性粉劑6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等進行防治,每隔7 d左右防治1次,連防3次。
5 蚜蟲
5.1 發生特點
蚜蟲在辣椒等蔬菜上發生率較高,危害較大。其以成蟲、若蟲群集于辣椒等寄主的葉片、果實、花梗等部位吸食汁液,產生危害,受害的葉片等部位會發生黃化,影響植株生長,嚴重的可造成植株枯萎、死亡。
5.2 防治技術
將辣椒園內及其附近的雜草等全部清理干凈,以減少蚜蟲寄生場所[5];蚜蟲對銀灰色較敏感,因而可在辣椒園內覆蓋銀灰色地膜,有利于避蚜防病[6];此外,蚜蟲對黃色表現出一定的趨向性,可在田間懸掛黃色誘蟲板(涂抹機油插在辣椒田間,誘蟲板高于植株60 cm左右,數量為450塊/hm2),對田間有翅蚜蟲能起到很好的誘殺效果;蚜蟲開始發生時,可選擇8%~12%高效大功臣可濕性粉劑800~1 200倍液、50%~52%農地樂1 400~1 600倍液、46%~48%樂斯本乳油800~1 200倍液等進行防治,藥劑要交替應用,每隔7 d左右防治1次,連續防治3次。
6 參考文獻
[1] 周光.辣椒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究[J].南方農業,2018(5):27-28.
[2] 黃麗,張貴蘭.辣椒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8(2):129.
[3] 陳丹.辣椒豐產栽培及病蟲害綜合防治[J].吉林蔬菜,2018(增刊1):26-27.
[4] 管凌云.辣椒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86.
[5] 馬永亮,王瑾,王棟民,等.辣椒栽培新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措施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9):173.
[6] 李宗珍.北方溫室辣椒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中國瓜菜,2018,31(12):67-68.
作者簡介 王紅麗(1972-),女,河南襄城人,研究實習員,從事種植業相關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