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地區山核桃主要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寧國市是我國山核桃的主要產區,其生產中常發的病蟲害不利于其產量及品質的提高。本文結合寧國地區山核桃生產實際,總結了山核桃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并提出了綠色防控技術,以期為實現山核桃的高產穩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山核桃病蟲害;發生特點;綠色防控技術;安徽寧國
中圖分類號 S436.6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08-02
山核桃,又名小核桃,屬于胡桃科山核桃屬多年生果用落葉喬木,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林樹種之一。山核桃的果實非常美味,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蛋白質含量為7.23 g/100 g,含油率達到50 g/100 g以上,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此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鐵、鈣、磷等微量元素以及礦物質、胡蘿卜素等,老少皆宜,深受人們的喜愛。我國南部山區在選擇經濟林樹種時常將山核桃作為首選樹種之一,山核桃種植面積逐年增加[1]。
寧國市位于皖南山區東北部丘陵地區,為北亞熱帶季風亞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年均溫15.4 ℃左右,降水量充足,年降水量平均在1 400 mm以上,四季分明,氣候條件比較適合發展山核桃種植。寧國市是我國山核桃主要產區之一,有“中國山核桃之鄉”的稱號。目前,寧國市山核桃的種植面積達到了2.47萬hm2,年產量平均達1萬t左右,產值達10億元,對山區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當地山核桃的種植面積、產量在全國占比均達到了40%左右。
近些年來,受異常氣候條件、山核桃栽培面積增長過快、大面積純林、管理不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寧國市山核桃病蟲害暴發嚴重,降低了山核桃的產量及品質,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2]。針對寧國地區山核桃生產中的病蟲害問題,當地市林科所協作安徽農業大學在2012—2016年開展了《山核桃有害生物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和示范》項目,已在山核桃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應用技術研究、科技推廣示范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現結合寧國地區山核桃生產實際,對其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總結。
1 山核桃根腐病
1.1 發生特點
根腐病屬真菌病害,由瓜果腐霉菌、尖孢鐮刀霉菌2類病原造成。山核桃樹發生根腐病后,輕者可在2年或更長時間后逐漸枯萎死亡,重者可在幾個月內死亡。此類病菌首先侵入的部位為根部細毛,之后慢慢擴展到主、側根系上。一般成年的山核桃植株發病后,病葉顏色由綠色轉為黃綠色,葉形變小,落葉時間提前[3]。病菌多以菌絲體、卵孢子等形態在土壤、發病植株根系中越冬,當外界環境適宜時,病原即可通過病根與健康根系的接觸、雨水等侵入到其他未發病植株的傷口或皮孔中傳播蔓延。在土壤濕度大、過于板結、排水不良的情況下,山核桃容易發生根腐病,造成根系變黑腐爛。山核桃根腐病在寧國地區的危害時間主要在4—7月,其發生程度與當時降水量、空氣濕度等因素密切相關,一般在降水多、空氣濕度大的情況下發病重且蔓延速度快。
1.2 綠色防控技術
在山核桃林間加強觀察,特別是在死樹及其附近、萌動卻長勢不佳的林分以及土壤黏性過大、地勢平坦的地面,及時觀察山核桃根系情況,以便及時防治。3月底,在上年發生過根腐病的山核桃林內以及周邊林分樹冠范圍內做好松土工作,提高土壤通透性,避免土壤過于板結;結合松土將30%噁霉靈水劑、復硝酚鉀、尿素、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后澆入土壤,每隔7~10 d施1次,連續施2~3次,可有效殺滅土壤中越冬病原。如果發現林間有的山核桃林木主根已經完全死亡,則要及時在死亡林木周圍撒生石灰粉進行消毒,并開深溝以起到隔離作用。對于發病程度中等以上、粗根長勢正常的山核桃樹,可采取化學藥劑防治,藥劑可選擇1%噁霉靈顆粒劑、30%噁霉靈水劑等,具體用量可結合發病情況而定。如果山核桃林間的根腐病發病程度較輕,則可適當撒施微生物菌劑——力銳75 kg/hm2與適量有機肥等拌合后進行防治,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淺翻[4]。
2 山核桃潰瘍病
2.1 發生特點
山核桃潰瘍病屬于水漬型潰瘍病,一般主要對山核桃下部的主干(2 m以下)產生危害,在嚴重發生的情況下可擴大危害范圍,擴散到2 m以上的部位或者大枝。山核桃樹剛發生潰瘍病時,發病部位出現水漬狀、橢圓或圓形、大小不一的病斑;之后病情逐漸加重,逐漸失水下陷,發病部位腐爛深度有時可達到木質部內2~3 cm。潰瘍病病原的主要越冬場所為當年發病植株的樹皮,主要形態為菌絲體,初始發生時間一般在每年3月底左右。此病發生周期性明顯,發病多為老病斑復發產生,4月中下旬(特殊年份在6月)一般進入第1個發病高峰期,8月初至9月中旬出現第2個發病高峰期,11月后病程即結束。
2.2 綠色防控技術
及時在林間觀察,將發生病蟲害的枯枝落葉清理出去并集中燒毀。在每年3月中旬新的潰瘍病病斑出現之前對準樹干噴霧,可選擇0.3%四霉素或苯醚甲環唑450~600 mL/hm2兌水225 kg/hm2,連續噴1~2次,可取得很好的預防效果。4月中旬、5月初再分別對準樹干噴霧1次,噴藥結束后用薄膜包裹或在樹干上涂抹一層涂白劑等,以延長藥劑持效期,起到更好的預防作用。
3 山核桃蚧蟲
3.1 發生特點
山核桃蚧蟲屬于盾蚧科,刺吸樹汁,長時間危害可導致山核桃樹死亡。發生時首先對主干產生危害,嚴重時逐漸蔓延至山核桃樹的上方部分枝條,表現為很多蚧蟲聚集在樹干上,宛如石灰粉。
3.2 綠色防控技術
每年3月將山核桃樹干上的白色粉狀物刮除干凈,4月初用2%高滲苯氧威300 mL/hm2兌水225 kg/hm2對準樹干進行噴霧,5月中旬再噴霧1次。切記要將整株樹噴濕,杜絕使用殺撲磷及其復配制劑噴霧。在山核桃樹開花之前、大量落果之前分別施用1次益施邦等生物激活劑,以提高樹體對養分的利用效率和抗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生物激活劑不能與春雷·王銅等銅類制劑混合使用。
4 山核桃花蕾蛆
4.1 發生特點
山核桃花蕾蛆,又稱為山核桃癭蚊、蛆蟲等,主要以幼蟲(蛆蟲)對山核桃的花蕾產生危害。此蟲害在寧國地區1年發生1代,越冬場所為林間表土中。4月中下旬溫度升高后,土壤中的越冬老熟幼蟲逐漸羽化出土為害山核桃。一般在土壤濕度大的背陰處比較適合幼蟲生存和成蟲羽化。山核桃上發生花蕾蛆后,雄花序受害部位顏色發生變化,產生彎曲、膨大癥狀。
4.2 綠色防控技術
每年3月20日前選擇滅蠅胺顆粒劑、氰胺化鈣顆粒劑等撒施于山核桃林間土壤中,條件允許的可在撒施結束后淺翻1次,其中氰胺化鈣對調節土壤酸堿度、補充氮肥作用明顯,切記不可選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藥劑。此外,還可以采取樹冠防治的方法,藥劑選擇1.2%苦煙乳油、先正達阿立卡等。但應遵循寧早勿遲的原則,一般在雄花序破口1 cm之前完成。預計2019年春季寧國地區樹冠防治在4月 4日之前可以完成,海拔高的地方以4月10日之前完成為宜。
5 參考文獻
[1] 吳志輝,潘志強,張國慶.寧國市山核桃病蟲害防治現狀分析及對策[J].安徽林業科技,2004(3):50-51.
[2] 程良河.山核桃無公害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7(11):127-128.
[3] 包承志.寧國山核桃苗木主要病蟲害種類及防治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6,22(15):64-65.
[4] 戴勝利.山核桃生物學特性及其主要病蟲害防治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5(9):125-1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