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病蟲害是限制小麥高產高質的主要影響因素,需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防治小麥病蟲害。本文闡述了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意義及應用現狀,介紹了綠色防控技術,以期為小麥高效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現狀
中圖分類號 S435.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118-01
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與傳統防治技術的區別是不僅能有效防治病蟲害,還能保證小麥品質,近年來得到了大力推廣和應用。引發小麥病蟲害的原因有多種,因而其防治工作相對復雜,防控時可選擇生物防治、物理預防、生態防治和藥物防治等,應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農藥,以降低小麥病蟲害造成的損失,確保小麥的食用安全,同時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發展[1]。小麥病蟲害種類較多,一旦出現,其蔓延性較強,對小麥的生長有較大危害。隨著科技農業的推進,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綠色防控技術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避免了農藥殘留毒副作用,在有效防控小麥病蟲害的同時,不僅提升了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還減小了對環境的影響,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另外,綠色防控技術的運用降低了財力和物力的投入,且無需大面積噴灑化學藥物,使勞動力得到優化配置。
在今后的小麥病蟲害防控中,應大力培育小麥新品種,充分利用農業生態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同時保護好害蟲的相克生物,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以促進我國小麥安全生產,保障綠色生態環境的有效發展。本文對小麥病蟲害中應用綠色防控技術的意義和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了綠色防治技術,以期為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提供參考。
1 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意義及應用現狀
在小麥生產過程中,制約其產量和質量的主要因素是病蟲害,產生小麥病蟲害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地質條件、播種時間、環境條件、麥苗間距、灌溉方式、施肥種類、肥料用量和降雨情況等[2]。在不同生長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影響因素,在小麥全程生長中應注重防控技術的應用,以保障小麥的質量和產量。在小麥抽穗期和灌漿期,危害小麥生長的病蟲害主要有紅麥蜘蛛、吸漿蟲、麥蚜、地下害蟲、黑星病、小麥紋枯病、白粉病和銹病等,這些病蟲害會導致小麥長勢不良、枯萎甚至死株。小麥病蟲害傳統防控方法是使用化學藥劑防治,采用這種方法雖然能緩解病蟲害,但會對小麥產生一定影響。綠色防控技術針對不同病蟲害防控選擇不同的藥劑,不僅能消除病蟲害,還能降低對小麥的危害,對現代農業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綠色防控技術是指從小麥農田整體生態系統出發,以防治為出發點,利用自然天敵對病蟲害進行控制,創造利于小麥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蟲害發生、蔓延的環境條件,提高農作物的抗病蟲能力,必要時投入適量化學農藥,消滅病蟲害,將危害降到最低。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化學農藥殘留,提高小麥品質和產量。我國大多小麥產區的病蟲害防控使用化學農藥,對病蟲害的整體防控效果和產品質量安全產生了影響。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無公害綠色食品的需求增大,同時對農作物的病蟲害綠色防控也有了新的認識,這促使小麥綠色防控技術得到了深度認可和推廣。全程綠色防控技術主要有農業生態防治、生物及物理防治、營養防治和科學化用藥等綠色防治技術,可使農產品得到多樣性保護。綠色防治技術的有效普及能促進小麥農業生產規范化,提高小麥質量;且能有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障產品的品質,促進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
2 綠色防控技術
小麥病蟲害防治工作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及控制”的原則。預防藥物應選用生物農藥,針對多種病蟲害采取綜合防控對策,嚴禁使用高殘留農藥,針對地塊和病蟲害的不同制定適宜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對小麥生長的各階段實施單獨防治[3]。可以使用電機噴霧器,提高噴灑質量,提高效益,保障小麥的高品質和高產量。
2.1 農業生態防治
一是選擇優良小麥品種。在小麥種植時,選擇高產、專用性強和抗耐病蟲的優良小麥品種進行種植,種植時盡量不要在同一區域大量種植單一品種,可以在一個區域進行生態多樣化種植,以避免病蟲害危害和蔓延。二是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綜合考慮小麥品種特性、土壤、播種深度和天氣等因素,選擇機械播種,做到均勻播種,盡量減少重復,保證小麥的生長基礎。三是調整布局,合理輪作。在小麥種植地輪作種植油菜、甘薯和大豆等,此類農作物屬于非寄生類,不易感染病蟲害,可有效避免小麥常年頻發的全蝕病和黃花葉病。四是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應根據小麥種植地土質條件進行合理施肥,對種植地施加有機肥、微肥和生物肥,可將秸稈直接粉碎還田(染病的秸稈移除后做焚燒深埋等集中處理,以避免引起病蟲害),以增加營養成分促進小麥生長,還可施加尿素以調節土壤。對土壤進行深翻改,以提高土壤質量,調節土壤酸堿度。小麥生長期要注意合理施肥,以增加小麥的營養和預防病蟲害為主。五是及時清除雜草,改善小麥株間通風和透光,減少病蟲害的棲息寄生和繁衍場所。根據小麥各階段的生長特點實施合理的水肥管理,創造小麥 生長的有利環境條件。
2.2 生物及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遵循生物相克的關系,利用一種生物對另一種生物的生長及繁衍進行抑制。在小麥病蟲害防治中,菜青蟲可通過赤眼蜂防治,蚜蟲可通過七星瓢蟲防治,飛蛾可通過青蛙防治等;還可通過性信息素抑制害蟲交配,降低繁殖率;此外,還可通過誘殺劑刺激雄性昆蟲自相殘殺。
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防治病蟲害。最常用的方法是燈光滅蟲法,利用趨光性和趨色性引出害蟲,用電網將其電暈后落入袋中,再使用人工方法和化學方法進行消滅,選擇黑光燈在成蟲高發期和繁殖期進行誘殺;也可通過改變害蟲的生存環境進行除蟲;病原菌和雜草種子可被太陽輻射殺死;霜霉病菌等可通過高溫滅菌殺死。 2.3 營養防治
在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噴灑適量的葉面肥,可以提高小麥的防病蟲能力;選擇合理的微肥品種和葉面肥,可避免因缺乏微量營養素引起的小麥生理性病害;采用各種營養補充物,補充鈣肥,可提高小麥的抗蟲害力,促進小麥更好地生長。
2.4 藥物防治
一是隱蔽施藥。小麥常見病蟲害主要有土傳病害、赤霉病、銹病、麥蚜蟲和麥蜘蛛等;土傳病害包括紋枯病、全蝕病和根腐病等,可通過戊唑醇懸浮種衣劑、苯醚甲環唑懸浮種衣劑、甲基異柳磷、吡蟲啉、噻蟲嗪、辛硫磷或氟蟲腈對小麥種子進行藥劑包衣或拌種,使小麥從種子開始就具有預防性,以提高其抗耐病蟲害的能力,此方法可以有效預防種子和土壤給小麥帶來的病蟲害,對全蝕病、小麥紋枯病、散黑穗病等能起到有效預防,效果顯著,且防控成本較低[4]。二是莖葉噴霧。此方法主要用于小麥生長期因氣候導致的病蟲害,小麥生長期對氣候敏感,應根據氣候變化和病蟲害發生率指標,將藥劑噴施在小麥的莖葉上,防控病蟲害。如赤霉病可通過小麥抽穗揚花期噴灑藥物進行防治。防治時應根據小麥生長情況及病蟲害發生規律適時適量施藥,對抗藥物性強的病蟲害應選用不同藥劑進行2次噴霧防治。三是使用植物免疫誘抗劑和葉面肥。進行小麥種子拌種和包衣的制劑可選擇植物免疫誘抗劑,如蕓苔素內酯和氨基寡糖素。生長期的噴霧可選用氨基酸和腐植酸類葉面肥,促進小麥健康生長,緩解其藥害、凍害、干旱,提高抗病蟲能力。
2.5 培育小麥新品種
不斷培育抗病蟲害的小麥新品種,在保證小麥產量的基礎上加大抵抗病蟲害力,做好預防。我國目前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好的小麥品種有抗白粉病的豫麥70和新麥18、抗銹病的皖麥50和煙農、新麥18抗麥霉病能力最好。
2.6 其他防控方法
一是注重預防對策。小麥病蟲害防控是一項全過程的活動,在進行防控技術研究的同時,應注重小麥病蟲害預防工作。首先,大力開展小麥新品種的開發和培育,從根本上加強對小麥病蟲害的預防;播種前,應全面考察播種地區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對土壤類型及可能出現的病蟲害進行分析,制定出針對性的防控管理措施,如在生長期出現病蟲害,應及時進行合理的處理,防止蔓延導致大面積受損。其次,對小麥的生長過程進行跟蹤,對前期出現過的病蟲害做好預防工作,針對其發生率和規律性做好提前防控。二是政府部門輔助支持。植物檢疫站應加強小麥種子檢疫,每年5月進行小麥種植地檢疫,防止黑穗病和毒麥,對不利物種應立即清除,防止蔓延。市場監督加大監督力度,政府部門建立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示范區,確定無公害小麥品種,集中引導種植者在全過程中運用綠色防控技術。三是培養專業人才。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涉及內容多,防控人員不僅理論知識要扎實,還要具備實踐能力和對小麥全生長周期的了解,其花費時間長,決定了防控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目前我國大多地區缺乏防控專業技術人才,政府應大力支持防控技術人才的培養,制定健全的培訓制度,大力推廣小麥病蟲害知識的學習,定期對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以培養專業的綠色防控技術人才。各地區可進行相互交流,以綜合知識提高綠色防控技術。鼓勵技術人員不斷改進和創新,以完善和提高綠色防控技術。
3 參考文獻
[1] 張明輝.東川區小麥病蟲害綠色綜合防控技術[J].農民致富之友,2018(6):167.
[2] 杜芝蘭.小麥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農家科技,2018(8):47.
[3] 楊洪蘭.小麥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探究[J].種子科技,2018,36(2):88,93.
[4] 劉惠芳,石景明.綠色防控技術在小麥病蟲害防控中的應用研究[J].鄉村科技,2018(18):96-97.
作者簡介 楊春紅(1976-),女,安徽界首人,助理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和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2-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4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