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教學中的交際能力與語用能力理論及其重要性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作為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用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以交際能力理論框架和二語習得的理論為基礎,探討了語用能力的概念與發展,為在漢語語境下作為外語的英語教學提供了對學習者語用能力培養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 交際能力 語用能力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6.015
On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its Importance
JIANG Qian
?。⊿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Literatur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As a vital componen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agmatic competence has gain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within the theory framework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constitutes an effort to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Chinese EFL learners.
Keyword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agmatic competenc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語言是人際交流的主要媒介。人際交流的主要目的除了獲取信息以外,還要通過語言交流來維系人與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而語用學是針對人際交往中如何進行有效交流并維系和諧人際關系這一方面的一個重要學科。在把英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EFL learner)的學習過程中,語用能力的發展是外語教學中最被廣泛研究的一個方面。
1 交際能力的概念
20世紀60年代晚期,隨著“交際能力”這一新的概念被引入語言習得研究鄰域,語言教育者、研究人員及其他語言專業人士逐漸把關注點轉向研究語言的交際功能,并對語言學習者的的語用能力發展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在第二外語和外語教學中,對語言的使用能力的定義不再局限于能夠輸出語法正確、讀音正確的句子,而是要能夠做到包括“學會除了能遵循目標語言的語法和發音規則外,還能在適當的場合對聆聽者說出適當的話語”(Wolfson, 1989: 45)。
早在1972年,Hymes 就明確提出了交際能力這一概念。在其著名的,對一個具有正常第一語言能力的兒童的描述中,Hymes 認為:“正常兒童的母語能力應該包括知道諸如何時應該說話,何時不說,什么時候說,在哪里說,以何種方式說的能力。簡而言之,一個兒童應該具備能夠使用一系列言語行為的能力,能參與到言語事件中,并能通過他人來評估自己的成就。”(1972:277)。根據此定義,為了能夠達到有效交流的目的,說話者必須做到不僅能夠說出語法正確、發音正確的句子,還必須了解如何在適當的場合適當地運用這些句子。也就是說,人際關系的和諧,是交流的重要前提,如果這個條件不被滿足,那么其他需要,諸如信息的交換,則無法輕松實現。
2 交際能力的理論框架
在Hymes 的交際能力概念指導下,關于語言學習者交際能力發展的研究和討論層出不窮。那么具體來說,交際能力到底包括了哪幾個方面的能力呢? Canale & Swan (1980)針對Hymes 原有的概念理論基礎,對交際能力這一概念提出了更詳細的三個能力范疇即: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和策略能力。同時強調交際能力指的是在實際交流中能夠具有以上三種能力并能綜合運用這些的能力。其中社會語言能力與策略能力就突出了語用能力在交際能力中的重要性。 語語法能力涉及到說話者對詞匯、詞語形態、句法、句子語法和詞義的綜合運用知識。這些知識在理解和表達精確的話語文字意義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作為交際能力的第三個組成部分,社會語言能力,Canale把其定義為符合社會文化規則和語言規則的合適的話語能力。其中社會文化規則指在不同的社會語言語境下,話語能被說話者正確地、合適地輸出并且能被聆聽者正確理解。社會語言語境涉及到諸如話語參與者的身份,交流的目的以及交流中的傳統與準則等因素(Canale, 1983 : 7)。Canale提出的這個交際能力理論框架在語言學的研究中占有主導地位,后來的很多對于交際能力和語用能力的研究都基于對該理論的發展和補充。交際能力被看作是由各種不同的因素共同構成的能力,這些因素會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并且相互作用相互關影響,從而作用于交流的最終目的,因此,交際能力不能被看做一個單一的,綜合的因素,而是分別由不同的因素或者能力鄰域所組成,這些不同因素或能力鄰域相互作用,形成交際能力(Canale, 1983:12)。
3 交際能力與語用能力
從社會語言能力的角度來分析,交際能力和語用能力是有不可分割的關聯的。這種關聯具體體現在交際能力被看做是“某種超越語法正確性和任何特定話語的可接受性”的能力(Hudson,Detmer & Brown,1989: 45)?;谶@一看法,語用能力也被包含在交際能力的理論框架之中。此外,有很多交際能力理論框架也含有明顯的語用組成部分。比如Biaystok (1993:43)提出的關于語用能力的概念定義。他認為,語用能力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部分是說話者運用語言去完成不同交流目的能力,比如要求、指示或執行改變。第二部分是聆聽者能聽懂語言并能理解說話者真正意圖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指能夠運用所掌握的語言規則把句子組成篇章話語的能力。這一概念進一步為我們闡明并補充了Canale(1983)對語用能力和社會語言能力的定義。無論是Canale還是Biaystok,他們都一致認為,語用能力是交際能力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4 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EFL)課堂中的語用教學
和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ESL)相比較,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 (EFL)沒有足夠的機會去接觸目的語言,并且也因此相對較少地能在真實環境中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群交流,因此,教師的主要責任是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對語法、詞匯、結構的教授以外,還要加入語用知識的輸入與講解。語用知識和語用技巧應該作為一個正式的部分放入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課堂活動對學生進行語用知識及信息的輸入。與此同時,也要鼓勵并盡可能為學生地提供課外與英語為母語者的交流機會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應該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教師通過語用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對英語學習和使用有更深層次的體驗和實踐,從而真正實現有效語言交流的目的。
對交際能力中語言的語用方面的研究把對語言學的研究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語言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現在可以通過該學習者是否能夠適當地反映出目標語言的話語和言外行為之間的關系來判定。教育者應該認識到遠離沒有語境的單純語法練習教學方式的不足之處,并教會學生以真正有意義的方式去學會交流。因此,隨著交際能力這一概念的引入,經常被語言專家強調的一點就是教師在語言教學中應該避免機械的,脫離語境的語法和發音規則。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意識尤其重要。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清晰地向學生講解在如何根據不同情況和場合運用合適的語言來進行跨文化的有效交流,這才是應用語言學發展至關重要的一步。
綜上所述,隨著對語言學習者語用能力的研究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語用學理論的研究能有效地幫助我們了解交際能力中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從而對外語教學、翻譯、涉外公關、跨文化交際等都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Bialystok, E. (1993).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and attentional control in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G. Kasper and S. Blum-Kulka (Ed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43-59).
[2] Canale, M. and Swain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 (pp. 1-47).
[3] Canale, M. (1983). 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 In J.C. Richard and R.W. Schmidt (Eds)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pp. 2-27). London: Longman.
[4] Hudson, T., Detmer, E and Brown, J. D. (1991). A framework for testing cross-culture pragmatics (Technical Report#2).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Center.
[5] Hymes, D. H. (1972).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J. B. Pride and J.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6] Wolfson, N. (1989) Perspectives: 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 Boston: Heinle.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1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