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高語第三冊古詩文譯注商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陸宗成

   文言文譯注的原則是信、達、雅。筆者在執教、教研時發現,現行人教版高語第三冊文言文的某些譯注有悖以上原則,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信而不達”、“達而未雅”、“雅而未信”等問題。現不揣淺陋,擇幾例試析之。
   1.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姚鼐《登泰山記》)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課本譯注:“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照。”此譯注中將“明”處理為“光”,不對。查《古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和《辭?!罚ㄉ虾^o書出版社),“明”均無“光”義項。“明”的本義是“明亮,光明”,“東方明矣,朝既昌矣”(《詩經?齊風?雞鳴》)“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孟子?盡心上》)中的“明”用的就是本義?!懊鳡T天南”中的“明”用的正是本義,“明燭”是倒裝,還原即為“燭明”,意即“照亮”。所以,“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宜譯注為:“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明,明亮,亮。燭,照?!?
   2.是以蓼洲周公,忠義暴于朝廷,贈謚美顯。(張溥《五人墓碑記》)
   “贈謚美顯”,課本譯注:“指崇禎皇帝贈周順昌為太常卿,謚為忠介。美顯,美好而光榮。”此譯注中將“美顯”處理為“美好而光榮”,不妥。其實,“贈謚美顯”是“合敘”,要分開來理解,而且次序上又有錯綜,分開來說,就是“贈顯謚美”。《廣雅?釋言》:“贈,稱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贈’之為言‘稱’也。”對死者追封爵位也叫“贈”,崇禎皇帝曾經贈周順昌為太常卿,謚為“忠介”。所以,“贈謚美顯”宜譯注為:“封贈顯耀,謚號美好。美,美好。顯,顯耀。崇禎皇帝曾經贈周順昌為太常卿,謚為忠介?!?
   3.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歸有光《項脊軒志》)
   “偃仰嘯歌”,課本譯注:“偃仰,俯仰,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嘯歌,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贝俗g注欠妥。前面講“借書滿架”,后面講生活上“悠然自得”、“豪放自若”,意思明顯脫節??疾椤百妊鰢[歌”后面的句子,不難發現,“萬籟有聲”是“冥然兀坐”所聞,而“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是“庭階寂寂”所致,那么,“偃仰嘯歌”定是“借書滿架”而生?!百妊觥?、“嘯歌”緊承“借書滿架”,當狀讀書之體態以及讀書之聲音。古人讀書,有搖頭吟誦(歌詠)之習。所以,“偃仰嘯歌”宜譯注為:“偃仰,俯仰,這里指搖頭。嘯歌,長嘯或吟唱,這里指歌詠?!?
   4.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W陽修《伶官傳序》)
   “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課本譯注:“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于人事嗎?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歸之于天命,歐陽修沒有否定這種傳統說法,但重視人事(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此譯注中將“人事”等同于現代漢語的人事,不對。在現代漢語中,“人事”是一個名詞。而在古漢語中,“人事”是兩個詞,“人”是名詞,“事”是動詞,就是“做,為”。 “人事”,不妨譯成“人為”。所以,“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宜譯注為:“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人為嗎?事,做,為。古人常把王朝的盛衰歸之于天命,歐陽修沒有否定這種傳統說法,但重視人為的作用。”
   5.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ㄌK洵《六國論》)
   “此言得之”,課本譯注:“這話對了。得,適宜、得當。之,指上面說的道理。”此譯注將“得”處理為“適宜、得當”,不對。如果將“得”釋為“適宜,得當”的話,那么“得”就是形容詞,不可帶賓語“之”。既然將“之”釋為“指上面說的道理”,那么“得”就應該是動詞,否則不合語法。其實,從語境看,“得”就是“得到”,可以翻譯為“說中”、“說出”等。所以,“此言得之”宜譯注為:“這話說出了上面說的道理。得,得到,說出。之,指上面說的道理。”
   6.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洵《六國論》)
   “當”,課本譯注:“通‘倘’,如果。”此譯注斷章取義,不對。如果單獨看“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這兩個分句,將“當”釋為“如果”,說得過去,但如果聯系整個句子來看,卻不對。這段引文整個是一個條件復句,“向使”領起條件分句,直到“良將猶在”,“則”引起推導結果分句,直到“或未易量”。在結果分句中,“勝負之數,存亡之理”是主語部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是謂語部分。因此,“當”是“應當”之義,“相較”是“相當”、“差不多”的意思。所以,“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宜譯注為:“應當跟秦國差不多,也許難以估計誰勝誰敗誰存誰亡。當,應當。相較,相當,差不多?!?
   7.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六國論》)
   “互喪”,課本譯注:“彼此(都)滅亡。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贝俗g注將“互”釋為“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不妥。六國滅亡是有次序的,并沒有混雜在一起“交互”滅亡。“互”在古代有兩義:一指交錯、交替;一指掛肉的架子。《周禮?地官?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编嵭ⅲ骸盎ィ話烊庖??!币蚱淠苓B接兩個事物,所以其引申為“一個承接一個”之義?!盎ハ唷睆娬{的是共時層面的交互性,而“承接”強調的是歷時層面的延續性。引文“互”字正用“承接”義,非“交互”義。所以,“互喪”宜譯注為:“相繼滅亡。互,承接、相繼?!?
   8.攝提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屈原《離騷》)
   此句課本譯注為:“攝提那年正當孟陬啊,就在庚寅那天我降生。攝提,星名,指寅年。孟陬,指正月。庚寅,指庚寅日。屈原誕生于寅年正月庚寅日。降,降生。”此譯注將“攝提”釋為“星名,指寅年”,不準確。這里使用的是太歲紀年法。古人根據歲星(木星)在天體中運行的規律來紀年,木星大體是十二年繞天一周,由于它是由西向東運行,與十二辰的方向、順序正好相反,故古人又設想出一個假歲星叫做太歲,讓它與真歲星背道而馳,這樣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順序一致,這種用來紀年的方法就叫“太歲紀年法”。古人又取了“攝提格”、“單閼”、“執徐”等十二個太歲年名作為“太歲在寅(卯、辰)”等十二個年份的名稱,屈原即誕生于“太歲在寅”年。所以,“攝提”宜譯注為:“即攝提格,太歲年名,相當于寅年?!?
   9.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揚州慢》)
   “清角吹寒”,課本譯注:“凄清的戍角在寒氣中吹著。當時揚州有宋兵戍守?!贝俗g注欠佳,未能很好地揭示詞句的真意?!端卧~選》將此句注為:“凄清的號角吹來了寒意。”這樣理解要精確得多。號角本身并無感情可言,吹出來的聲音無所謂寒暖。但是,處在金兵壓城、宋軍常常聞風潰逃、城市隨時被包圍和攻陷的情況下,人民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處在這樣境遇下的人們,聽到戍卒的號角,只能感到膽戰心寒。所以“吹來了寒意”,恰到好處地描繪了當時揚州的蕭條、冷落和詞人的悲涼心情。(《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1748頁)對此句的分析也可為佐證:“‘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號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里?!?
   10.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姜夔《揚州慢》)
   “杜郎俊賞”,課本譯注:“杜牧善于游賞。俊賞,卓越的鑒賞力?!贝俗g注將“俊賞”處理為“卓越的鑒賞力”,不妥。“俊賞”,即“俊賞者”,名詞性詞組作謂語?!翱 保墩f文解字》:“材過千人也。”“俊賞”,最會欣賞。如鐘嶸《詩品序》:“近彭城劉士章,俊賞之士?!薄翱≠p者”,即“最會欣賞的人”。所以,“杜郎俊賞”宜譯注為:“杜牧是最會賞景的人。俊賞,既‘俊賞者’。”
   1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封狼居胥”,課本譯注:“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封山(筑土為壇以祭山神,紀念勝利)而還。”此譯注將“封山”釋為“祭山神”,不妥。“封”與“禪”都是古代祭祀的專用名稱?!胺狻?,專指筑土為壇以祭天;“禪”專指筑土為壇以祭地。《辭源》(修訂本)注為:“封,筑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71頁)“封”(2)條下注云:“古代帝王在泰山上筑壇祭天的一種迷信活動。《史記?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笨梢姡胺馍健笔恰凹捞臁倍皇恰凹郎缴瘛?。“封山”不是動賓式合成詞,而是“封于山”的省略,這里的“山”當理解為封的地點,而不是封的對象。所以,“封狼居胥”宜譯注為:“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在現在內蒙古自治區西北部),在山上筑土為壇祭天后才返回。封,指筑土為壇祭天?!?
  (作者單位:天柱縣第二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2111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