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式學古詩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詩文教學是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方面。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著不同的特點和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古代漢語的特點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選擇教學方法。合理運用“讀、誦、吟、唱”教學和“畫”出作品這兩種教學方法能夠對義務教育階段古代漢語教學起到較好的作用。
關鍵詞:義務教育階段;古詩文;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階段古詩文教學有自己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其特點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選擇教學方法,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嘗試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應該說效果還不錯,所以不揣冒昧,獻丑于各位同行。
一、“讀、誦、吟、唱”教學
誦讀是語文教學和學習的基礎。所謂“讀、誦、吟、唱”教學是指:(1)讀。朗讀是在把握文章節奏基礎上的實踐。關鍵在于能字字清楚、郎朗上口、有節奏感、能讀出文章的意蘊。在逐步的訓練中使學生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2)誦。教師應在對課文略作講解的基礎上,給學生示范并指出要點,這就是要有較強的節奏感,意境表達到位,能確切地傳遞出詩人的情感,有較強的情緒感染力。(3)吟。古代文人有自得之樂或意興奮發之時,將文章或激越、或低沉、或淺誦、或吟哦,這就是吟。其要點是尾音的顫動、修飾和延長。(4)唱。一般來說,“唱”這種方法主要運用于詩歌教學。它是把握詩歌格律和音樂性的重要方法?!对姶笮颉分姓f:“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惫湃嗽鯓映?,我們已經無法知道,所以要唱詩,就要結合已經譜曲的古代詩歌來進行。相對而言,“讀、誦、吟”三種方法在古詩文的教學中,無論何種文體都是通用的。而“唱”則側重運用于詩詞曲的教學。通過反復地“讀、誦、吟、唱”訓練,能夠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培養學生良好的古代漢語語感。
二、“畫”出作品
作為文學作品,它必然有著自己的形象。無論是哪一種文學體裁,都以自己的形式反映著生活的形象。理解古代詩文,首先就是要領悟和把握古代詩文的形象。“畫”這一方法的運用,其目的就在于使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形象性,把握詩文的內在形象,理解詩文的內容。但是,文學作品的形象性是不能與美術作品相比的,由于文學作品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同時也由于文字本身的抽象性和具象性,以及文學作品自身形式的制約,使得文學作品的形象有了一種動感、跳躍感和不確定性。
要“畫”出文學作品的形象,無論何種文學體裁,都應該首先讓學生在自己的腦海中“畫”,也就是想象文學作品反映的畫面,感悟文學作品的內在形象。然后再用畫筆畫出自己的理解。同時教師應該積極利用教材中的插圖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理解文學作品的內在形象。這種方法一般適用于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文學作品或者是敘事性作品中的重要情節。(1)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5課《古代詩詞五首》為例,其第三首詩為白居易的律詩《錢塘湖春行》。這是一首描寫錢塘湖早春優美景色的詩歌,在具體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獨立畫一幅“錢塘湖早春圖”,然后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評比。最后在班上舉辦了一個小畫展。通過練習,學生基本上都能準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內容。(2)又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25課《杜甫詩三首》為例,其中第三首詩是《石壕吏》,教材中有一幅插圖(內容是“老嫗前致詞”),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①圖中有哪些人物?②他們在干什么?③人物表情有什么不同?④老嫗都說了些什么?⑤石壕吏都可能說了些什么?來引導學生對插圖畫面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認識人物形象,理解這首敘事詩的主要內容。課后要求有興趣的學生不妨以本文為素材,創作一套題為“杜甫石壕歷險記”的漫畫,進一步加深理解。(3)再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27課《岳陽樓記》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我在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第三、四段分別為這兩個段落各配一幅插圖,特別要求抓住景物特征和人物的情感特征。在學生畫好插圖之后,又將兩幅插圖進行了比較,使學生更深地理解了“遷客騷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人生情懷,從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尚情懷。
這種方法的運用,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然,以上兩種教學方法的選用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決定,一般來說,都適用于各種古代文學作品,但是各有其特點:在“讀、誦、吟、唱”教學中“讀”和“誦”是這一教學的關鍵,只有通過熟讀成誦才能使學生準確把握各種古代文學作品的節奏或格律特征,而吟、唱詩歌則能使學生逐步領悟中國古代詩歌的音樂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畫”出作品這一方法也有自己的適用范圍——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文學作品或者是敘事性作品中的重要情節,在具體運用時,還要注意學生年齡、能力的差異。
參考文獻:
[1]戴軍.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方法[J].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5(4):42;
[3]施茂枝.古詩詞教學的兩個基本點[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6(1):42-46.
編輯 魯翠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9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