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詩文誦讀融入小學生校園生活的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在小學教學階段,融入古詩文教學十分重要,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還可以弘揚我國傳統文化。誦讀是學生古詩文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通過誦讀可以領悟古詩文的意境,體會作品的內涵。文章主要針對小學生校園生活和古詩文誦讀的結合進行分析。
關鍵詞:古詩文 誦讀 校園生活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古詩文更是中國文化的精華,因此古詩文誦讀應該從小抓起,讓學生通過誦讀古詩文體會文字的優美。在誦讀過程中應該對語調、韻律、節奏等進行控制,才能更好領悟古詩文的魅力。
一、趣味誦讀激發學生誦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古詩文誦讀中,教師應該依據小學生愛玩的天性進行趣味教學,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誦讀中,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另外,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教學中高高在上的局面,用微笑和真誠鼓勵學生,和學生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根據教材內容向學生推薦相關內容。例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誦讀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教師首先應該向學生介紹古詩文的背景,讓學生對小池的美景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應該對詩文中某些詞語進行品味,如“晴柔”“愛、惜、立”等十分適合低年級學生誦讀;在誦讀過程中,教師還要積極幫助學生掃清誦讀障礙,糾正學生的發音;教師應該進行誦讀示范,注意對節奏、韻味等控制,讓學生跟著進行誦讀,從而達到良好的誦讀教學效果。[1]
二、在校園活動中融入古詩文的誦讀
在小學教學中,多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可以將其和學生校園活動和學習進行結合,通過聆聽和欣賞,讓學生領悟到語言中的語氣停頓、語調、節奏等,通過對優美書面語言的感受,準確掌握作品內容,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校加強對課間休息時間的利用,在課間休息時間每天為播放一些古詩文誦讀素材,每天都讓學生進行誦讀。教師在上課之前,可以每天都讓學生水平誦讀一首詩文,并且還要注重品味詩意,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三、課堂的古詩文誦讀
在所有和語文相關的課堂中,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將一些古詩文引入到課堂中,做好拓展。例如:在《別董大》教學中“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教師可以引入“黃云”、“雁”“雪”等相關知識,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通過對零碎知識的積累,從而可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另外,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做一些小游戲,例如:古詩詞接龍、古詩文對接、分組背誦等,不僅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能提高古詩文誦讀教學質量。
四、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古詩文誦讀教學
小學生思維活躍,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因此,在古詩文誦讀經典活動中,新鮮感也會逐漸消逝,十分枯燥乏味,另外,小學教學階段,學生好奇心較大,喜歡做游戲,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古詩文誦讀和一些活動進行結合,例如:教師可以對擊鼓傳花的游戲進行改編,以班為單位,每位學生誦讀一首古詩文,如果哪位學生沒有接上,就要將上一位學生誦讀的作品通過唱歌的形式唱出來,并且曲調不能重復。再例如:還可以從古詩文中提取一些成語,讓學生進行記憶,然后開展成語接龍的游戲。“青梅竹馬、春風得意”等都是古詩詞里面提取的成語。在成語接龍游戲完成以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成語匹配古詩文,不僅可以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掌握知識。
五、破解誦讀模式
古詩文中用詞都十分精準,所謂的詩眼就是作者在創作過程對詞精煉的結果,也是詩的內涵所在。在古詩文誦讀中,如果可以抓住詩眼,就可以感受深層的作品內涵。例如:《楓橋夜泊》中的“愁”字運用的就十分巧妙,可以體會對作者見憂國憂民的思緒。再例如:賀知章《詠柳》中的“裁”字,可以感受到春色的意境。所以,在誦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詩眼的教學。例如:《贈汪倫》教學中,“深”字是整首詩文的詩眼,通過一個“深”就可以體會到作者對汪倫深情厚誼。在上課開始前,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作品背景,講述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學生初步了解了他倆之間的深厚友誼(板書:深)。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反復誦讀,感受“深”字的用法,另外,在誦讀《贈汪倫》過程中,教師還要對一些詞語進行拼讀,“忽聞”一詞的應用聯想到汪倫送行前并沒有張揚,只是想給老朋友一個驚喜;“踏歌”一詞中可以體會到汪倫在送別時的滿懷熱情,通過這種民間歌唱方式,表達最真摯的友情。同時,教師還要做好拓展,向學生講述“踏”是唐代一種常見的舞蹈方式,成為“踏歌”。詩人忽聞、踏歌,處處流露出對朋友之間的情誼,在看到眼前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那樣的湛藍,觸發了離人情懷,難以忘記汪倫對自己的深情厚誼,那么自然就可以和水深、情聯系起來。在詩文中,“不及”兩個字用的十分耐人尋味,潭水雖然已經“深千尺”,但是仍然趕不上汪倫送李白的情誼,不禁會讓人進行深思,給學生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該詩文中字里行間都了透露出他們之間的情誼的確深不可測,詩文中詞語的使用不僅形象又浪漫,而且夸張又不失恰當展現了汪倫對李白的深情厚誼,也表達了詩人對汪倫深深的感激之情。再例如:《草》前兩句可以由野草繁茂聯想草的生長規律。后兩句通過“燒不盡”“吹又生”展現草頑強生命力。通過詩眼,學生可以體會到詩的意境美、韻律美,而且還可以領略到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精神。 因此,破解詩眼誦讀法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快速、準確地引導學生感受詩的意境,也是目前小學生學習古詩文一種最為有效的方式。[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校園生活中融入古詩文誦讀,不僅可以豐富的學生的校園生活,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古詩文,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汪育香.將古詩文誦讀融入小學生校園生活[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30):228-229.
[2]張鈺.小學生古詩詞誦讀的實踐研究[J].教師,2017(16):32-32.
[3]陳麗平.新課改下小學生經典古詩文誦讀能力培養教學探討[J].快樂閱讀,2016(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6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