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船兒怎會“順流而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朱雪君

  [案例描述]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山水小品文,作者以簡練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在教學此文時,課堂氣氛是活躍而輕松的。通過形式各異的課文朗讀把握讀音和節奏,到學生自主借助注釋、工具書疏通全文,再到討論交流疑難字詞,我覺得那是一個學習氛圍濃厚、和諧的過程??墒牵淌依锿蝗粋鞒隽恕按趺础樍鞫稀四亍钡泥止?。這一聲打破了教室內原有的和諧。我一驚:要來的終于來了!
  在備課時,我就根據課文注解發現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在富春江的中游。可作者卻在“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的情況下,寫下了“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豈不是船兒“順流而上”了?帶著疑問,我查看了《教師教學用書》,也找到了同樣的質疑,但解釋是“是否筆誤,因不了解作者當時實際情況難以確定”。我不滿足于“筆誤”這樣的解釋。所以,我又在網上展開了“大搜索”,企圖找到更合理的說法。結果令人失望。也因為這樣,我是惴惴不安地走進教室的?,F在,一個學生這么一嘀咕,教室里的其他學生怎么可能放過我?
  生1:(帶著詫異的神情)船怎么會順流而上?
  生2:富陽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廬在中游,自富陽至桐廬“從流飄蕩”不是順流而上是什么?
  幾乎所有學生都以疑惑的眼神看著我。我的臉一下子就熱了起來,但我還是坦率地告訴學生:“老師也有著和大家一樣的疑惑,并且還查詢了好多資料,可惜沒有合理的答案。好多資料都認為那是筆誤。”我還沒說完,下邊就又議論開了:“什么筆誤?怎么能說是筆誤?既然有筆誤為什么不改過來?”我示意他們靜下來。說:“學貴質疑。大家能從文章中發現疑問.敢于挑戰古人,挑戰教科書,非常好。但如果大家能帶著疑問,去加以解決就更好了?!毕逻吽坪跏侨呵榧?。沒等我安排,就討論起來。教室里簡直是炸開了鍋,我也被迫中止了原來的教學程序。說實在的,雖然我經常在學生面前說什么“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類的話,但我根本就不指望這討論能解決什么問題,只是不好意思打擊他們探究的積極性罷了。所以,我打算“點到為止”。把問題留到課后。試想一下,我查詢了那么多資料都毫無結果,怎么可能由這幫小家伙解決呢?可接下來的一切,卻不能不讓我“嘆為觀止”。
  沒多久,數學科代表就因我對他們的輕視還以顏色了:“老師,自桐廬至富陽一百許里應該說沒有什么差錯!”我驚訝地看著他。他繼續:“根據生活常識,根據數學知識,我們應該知道:從甲地到乙地和從乙地到甲地的距離是不變的,路上的風景也是不變的?!彼D了頓,“也就是說,作者寫的從富陽到桐廬與桐廬到富陽的距離都是一百許里,景色也是一樣的,只是方向有所不同罷了?!庇幸徊糠謱W生不由自主地鼓掌。他接著又說:“所以,我們不必追究到底是該從富陽至桐廬還是該從桐廬至富陽,作者這樣寫也未嘗不可。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根據作者的‘自富陽至桐廬’就說船‘順流而上’呢?當然。如果跟前面‘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照應起來看,換成自桐廬至富陽更加合適。”他可以說是就這個問題作了個總結性的發言。
  我很高興,不僅因為這比“筆誤”要高明得多的解釋。更因為學生的質疑精神以及探究思考的精神。雖說這解釋還不是非常完美,但我相信學生應該從中獲得了比答案更多的東西。
  
  [案例反思]
  
  一、輕視學生的智慧是最愚蠢的做法
  學生的確了不起:他們能懂得很多老師并不知曉的東西;他們能運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很多老師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從人格上甚至學術上、思想上尊重每一位學生。
  
  二、努力建設開放而又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要加強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在語文課程中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用它們來解決一些語文問題;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中也可以學到語文,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
  
  三、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育學家魯巴布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要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可見,“質疑”是打開智慧寶庫的“金鑰匙”,“質疑”是使學生由被動變主動的“舵手”。學生敢于質疑且善于質疑時,才是他們積極思維且學會學習之時。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要讓學生敢于質疑并且善于質疑,教師首先得創設一個輕松愉悅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以親切的微笑迎接每一個提問,以寬厚的胸懷容納每一個幼稚無理的問題。要真心地把學生當作平等的朋友,耐心地引導。只有營造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更好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發表意見;使學生養成不滿足于現存答案,不相信惟一解釋的習慣。
  其次,教師要動態地把握課堂,發現、利用以學生質疑為特征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并根據學生的疑問及時大膽地調整教學過程,生成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
  另外,教師要為學生創設探究氛圍,誘發探究動機,以激發學生探究熱情,增強學生思維質疑的內部動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學習活動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以質疑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為標志的探究能力,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由“會學”到“創新”的培養目標。
  最后,教師自己要有質疑精神,自己要對文本有個性化的解讀,并以自己的淵博學識、精深見解來啟發誘導學生。
  學生學會了質疑,就猶如掌握了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他們就會學得積極、主動,由被動接受的“容器”變成主動獲取的“探索者”,獲得終生受用的自學能力。
  
  (作者單位:奉化實驗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213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