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體性的課堂教學設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許中華
新課程的實施,給教育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課程更注重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我們應該怎樣進行教學設計,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呢?本文結合自己課改的實踐,淡一些體會。
教學目標設計要周全,要突出重點、化解疑點,要增強實效性。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并不是一個簡單的遞進關系,而是立體的、三維的關系。通過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掌握基礎知識和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祖國歷史認同感、正確的國際意識等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中,反過來促進對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的改善,從而促進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如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也是能力提高和情感升華的好素材,更為關鍵的是至今人們仍說法不一,有的人認為是積極的,有的人認為是消極的。教學設計中可以讓學生分成小組,每組選一位組長,4分鐘后由組長陳述觀點。在辯論前可提出如下觀點:李鴻章辦的輪船招商局收買了美國旗昌輪船公司,多厲害;李鴻章辦的開平煤礦生產的煤炭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場的地位,叫中國人揚眉吐氣;京張鐵路設計師詹天佑就是當時的官派留學生,由此可見,洋務運動貢獻很大等肯定的言論;也可以提出如下觀點:洋務運動賺的錢還不是為了造槍炮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固若金湯”的北洋水師怎么被小日本打敗了等否定的言論。在學生辯論的基礎上,教師打出雙方觀點,總結深化認識。通過這樣的設計,激發情意,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突破了難點,學生能從課本及課外讀物上尋找史實支撐論點,鍛煉了思辨能力。
教學時間設計要合理,要科學高效重視生成,要增強靈活性。教學時間要因內容而異,因人而異,因課堂生成而異。其設計要考慮重點難點問題的化解,學生課堂的智慧生成。課堂突發事件的發生,更要考慮到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既不要設計得滿滿堂堂。也不要空洞無物,要恰到好處。要留有足夠的時間,滿足學生思辨、交流、探究這一系列活動的展開。把更多的時空留給學生,把觀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機會讓給學生。這就成了我們要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平臺的一個關鍵環節。如必修課1古代西方政治制度《希臘民主制度》一課,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抽象,對城邦制度、直接民主制、公民大會等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時間設計上要有更多的余地,讓學生參與思考奴隸社會之下的民主制度的進步與局限,希臘民主制度對近現代西方及人類的民主制度的深遠影響,希臘走向衰落的原因等問題,并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消化教學進程生成的問題。這就要求在教學設計中就注意到這些,以便從容應對。
教學情境設計要新穎,要反映歷史本來面目,要增強趣味性。創設情境,應注重“神人”的學習方法,即“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情境要別開生面、妙趣橫生。教師不僅要求專求精、求廣求博、求新求異,更要求實求用。如關于昭君出塞,在學生當中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小女子精神可嘉,有的認為是封建君權時代的犧牲品。教師如將歷代名家的評價介紹給學生:杜甫有詩感嘆“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薄扒лd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歐陽修更是哀嘆“紅顏勝人多薄命”,他們在對昭君命運的悲苦寄以極大同情的同時,卻認為昭君出塞是民族國家的恥辱;而翦伯贊卻贊揚說:“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遍烽煙。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蓖ㄟ^詩句,讓學生進行分析、點撥學生比較、分析,就很容易讓學生認識到昭君出塞對民族和諧、民族團結、邊境安定、邊疆發展的積極意義,認清古人錯誤的民族觀念,從而樹立正確的民族觀。
教學問題設計要新穎,要符合學生生活實際,要增強層次性??鬃诱f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薄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睔v史學科是一門以史論結合為特點的思維學科。前蘇聯心理學家馬秋斯金的研究表明,思維起始于問題,這是一個能動的過程,是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活動。他強調教學過程的本質是:在問題情境中,師生合作進行的探究與發現未知事物的活動。問題是歷史問題情境創設的核心概念,當學生原有知識與必須掌握的新知識發生激烈的沖突,就會導致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問題情境。這種以矛盾沖突為基礎的問題情境的產生和解決,可以成為歷史教學過程與學生發展的驅動力。如必修課“工業革命”一課,教材內容按“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工業革命的開始”、“工業革命的擴展”、“工業革命的影響”編排,條理清楚,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史實,但正因為如此,要提高學生學習本節知識的思維品質,就需要另辟蹊徑,以下是一組問題設計:①如何理解“工業革命為什么在它實際開始的那個地方開始?為什么在它實際開始的時間開始?”②比較工業革命在不同國家的擴展特點。③談談“多維視角下,對工業革命的再認識”。(具體可細化為: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工業革命與社會發展變化、工業革命與城市化進程、工業革命與世界格局變化、工業革命與經濟思想……)關鍵是讓學生在探究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觀察分析和推理,從紛繁復雜的現實中找出社會發展的規律來。通過一定的指導歸納到這些問題上來,更加能夠促進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順利探究,而對這一問題的探究過程也是對開放性問題真正的探究過程。
教學方式設計要科學,要注重合作思考互動,要增強靈活性。在教學中,教師努力創建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形成相互尊重、彼此接納、坦誠理解的師生關系,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提供前提條件。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真情流露需要一個寬松、自由、毫無外界壓力的和諧課堂環境;學生價值思辨的發表和個性張揚的創新更是需要寬容、民主、真誠的師生關系。在師生情感的交流和交融中,完成態度和價值觀的升華。例如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后果》中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巨大創傷時,有些學生竟然在下面嘀咕:“二戰的規模更大,死傷更多,一戰不算什么!”“我玩的游戲里發火箭的威力比一戰時大多了!我能同時摧毀敵方二十輛坦克,多爽啊!”由于學生成長于和平年代,在他們的“經歷”中戰爭成了游戲,人最有價值的生命成為游戲中可以任意摧毀的對象!這使很多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難以真正落實。因此有老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如下設計:選七位男生扮演士兵,事先交待好角色要求。然后設置了三個場景:第一,大家歡送這七位男生去當兵,鼓勵他們多立戰功;第二,戰爭在持續,一位女生朗讀前線的士兵(男生)寄回的書信,信中講述戰
爭的艱難與傷痛,并委托同學們代替自己看望家中的父母;第三,戰爭結束,七位男生只回來四位而其余陣亡,缺胳膊少腿的士兵(男生)一臉木然地看著鮮紅刺眼的獎章。最后,請學生分組討論各自的感受,交流對戰爭的認識。通過老師的這一系列設計,讓學生穿越時光的隧道置身于歷史環境中,體驗歷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讓學生“親歷”了一戰,深刻體驗了它的“災難”性結果,既生動又很好地完成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教學程序設計要自然,要激發創新思維,要強調合理性。教學程序是實現目標的具體規劃,課前必須潛心做好準備,完善各個教學程序。教學程序的設計必須體現完整性,從導人新課到總結反饋,各個教學環節前后聯貫,環環相扣。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和“體驗”探究過程,不僅要使學生了解結論,而且了解結論形成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歷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相應地選取不同的教學過程,具體歸納分析主要涉及:(1)接受式教學的一般過程。在原認知結構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識的原有關知識――新舊知識的聯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觀點和結論――用史料史事論據來說明觀點和結論。(2)發現探究式教學一般過程。教師提出問題,并給出一般觀點和感性資料――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經過努力后逐一解決一學生提出自己認識,利用直觀思維提出解決方案到評價驗證各種觀點和結論,最后交流整合得出結論。(3)范例式教學一般過程。選取個別典型史例結合直觀手段說明特征――掌握同類事例的普遍特征――掌握事例的發展規律――獲得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和體驗認識。
課堂是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主陣地,教師要立足于課堂,把學生當作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當師生的參與、互動、協商成為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課堂才會生機勃發、詩意交融、生命流動。而課堂設計是為這一切所進行的導演過程,它的成功設計必將會帶來一個活力四射的課堂。歷史教師對這些新觀念的領悟、接受、實踐,要經歷轉變過程,新理念的課堂教學設計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設計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們可以通過探索、反思,讓它更加完善,更加完美。正如聶幼犁先生所言“我們寧愿為它種上雖然不是完美的,甚至是有相當缺點的,但卻是生機勃勃的幼苗;而不是埋下在形式上雖然十分完美,但實質上卻是‘舊藥新湯’的種子”。我們相信,經過精心設計的課堂,一定會使學生張揚個性、促進發展、體驗成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生氣、歡樂和幸福。
參考文獻
[1]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初高中學科《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制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新課程的教學實施,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38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