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以兒童詩育童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關鍵詞】兒童詩教育;詩育本質;詩育途徑;詩意創造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25-0068-03
  1.從詩教到詩育的演進。
   詩教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教育傳統。孔子是詩教第一人,他把《詩》當作教材。《詩》教的本質是以詩教化,教育民眾,治理社會。后來《詩》教擴展為詩教,詩教的社會教化功能逐漸兼具對君子及人才的培育功能。詩教與詩育逐步合流,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傳統。
   自2015年以來,本校積極構建基于校本的兒童詩教育課程體系。兒童詩,顧名思義就是適合兒童閱讀的詩歌。兒童詩教育,就是把兒童詩作為教育資源,系統構建兒童詩教育課程,創設兒童詩教育的環境與氛圍,構建兒童詩教育的載體與平臺,充分利用兒童詩的特性及兒童認知成長的規律,對兒童施加持續的、有積極意義的影響。
   現代兒童詩詩人王宜振說:“用優秀的兒童詩歌,去浸潤充盈兒童的心靈,幫助他們完善人格塑造,培養性情,養成審美趣味。”這段話揭示了兒童詩教育的意義。一是育德,每一首兒童詩都是思想的結晶,都是道德的載體,都有著精神的力量,對培養兒童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人格的塑造與完善,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育智,每一首兒童詩都是對世界或人本身的觀察、理解、思考及表達,蘊含著廣博的知識、獨特的邏輯、豐富的想象力以及高超的語言表達技巧,對促進兒童知識積累,加強思維訓練尤其是想象力、創新力的培養,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三是育美,每一首兒童詩都是美的精靈,都寄寓著詩人美好的情感,詩歌創作所特有的審美創造,以及詩歌本身具有的結構、音樂、意境、修辭等形式之美,對培養兒童良好的情感世界以及藝術審美、生活審美、審美創造等,有著重要的奠基及提升作用。
   兒童詩的思想內容和形式特點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為兒童詩教育提供了可能。兒童詩的思想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實際,著眼于兒童發展,深受兒童歡迎;兒童詩的情感體驗站在兒童立場,與兒童融合在一起,為兒童所樂于接受。從兒童詩的分類上來看,無論是敘事詩中的童話詩、寓言詩、科學詩,還是抒情詩,以及其他特殊類型的詩,如數字詩、文字詩、圖像詩等,都體現著詩性思維。詩性思維是兒童時期所特有的思考方式,兒童主體通過想象與創造將思想情感寄于客體,與客體融合為一體,使之成為心物交融的境界。因此,兒童詩教育符合兒童身心及認知規律,在兒童詩教育過程中,可以做到真正的寓教于樂,使兒童內心充滿著志趣、意趣、情趣。
   2.以詩性育童心。
   兒童詩教育最根本的任務是兒童心靈的塑造,是引導兒童與兒童詩進行靈魂的碰撞,喚醒、激發兒童沉睡的心靈,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以詩性育童心,就是抓住兒童詩的本質屬性來培育兒童的心靈,使之成為有靈魂有追求的精神世界。
   其一,詩言志,重在培養向善的道德。詩以言志的創作原則,從《詩經》發端,延續兩千多年,至今仍是主流創作原則。中國傳統教育強調“蒙以養正”,用言志詩來教育、培養兒童是養正教育的重要內容與手段。優秀的兒童詩作中有很多言志詩,其中隱藏著豐富而深刻的道德感化、思想教育的內容與素材。在注重言志的兒童詩閱讀與教學中,重點是通過閱讀討論,引導學生去理解作品要表達的思想、志向,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兒童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培育一顆有己有他、有家有國、有人類有世界有天下的兒童善心。
   其二,詩緣情,重在培養兒童求真的情感。詩是感性的情感的產物,情本體是詩歌的本質屬性之一?!对娊洝烽_創了詩歌抒情的傳統,中國詩歌“言志”“緣情”兩條線,或明或暗,或融合交錯,或比翼齊飛。情感最重要的品質是真實。優秀的兒童詩作中內藏的情感是從兒童心靈深處抒發出來的,情感的特質涂滿了感性的、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包含著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使兒童的情感在純潔美好的真情實感中得到豐富與提升。在強調情感的兒童詩閱讀或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朗讀、角色表演等情景教學方式,加強兒童的情感體驗,培養和豐富兒童的情感世界,優化兒童的情感品質。
   其三,詩達境,重在培養兒童審美的素養。詩歌的境界說是中國詩論中的重要觀點,莊子最早提出“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文外曲致,言所不追”,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提出“思與境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對境界說進行了全面的闡述。作為詩歌中的特殊類型,兒童詩同樣推崇境界的創造與表達。如何帶領兒童進入兒童詩的境界,關鍵是要發揮兒童的想象力,使兒童的心靈進入所寫的情景,主動去構建、理解、欣賞美。
   所謂言志、緣情及達境之說,在具體的一首兒童詩作中,只是更多地體現一種傾向,三者往往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情感為紐帶,交融交合在一起,情中有志,志中有情;志以境呈,境因志上;情融境中,境緣情趣。因此,兒童詩的教學要做到志情境融合,從多角度促進兒童的體驗與理解。
   3.從詩意棲居到詩意創造。
   對于兒童來說,詩意是兒童精神世界的一種理想狀態,是擁有積極的學習生活態度,形成詩意理解、詩意創造的思維習慣與能力;對于學校來說,就是要全面地創設兒童詩意學習生活的環境與載體,使兒童的學習生活豐富精彩,并促使兒童人人自信而樂于詩意地表達與創造。
   一方面,構建兒童詩意的學習環境與學習生活。校園建筑呈現、規劃布局、綠化與美化,都應該立足兒童立場、審美立場來構建,使兒童身臨其境,悅目悅神。例如:對校園的墻壁、樹木、樓梯、走廊等加以設計,涵育兒童的人文精神;在走廊、樓梯等公共場所展示學生的兒童詩作品;在教室里設計兒童詩角,使兒童置身濃郁的兒童詩意的氛圍之中。同時,有計劃地開展兒童詩主題活動,讓兒童在活動中發現自我、展示自我、實現自我。每學年開展一次兒童詩詩歌節,進行兒童詩歌創作比賽、朗誦比賽、表演比賽、歌唱比賽、繪畫比賽等等。學校成立苔花詩社,班級成立兒童詩興趣小組。詩社及興趣小組經常組織學生走出校園,去大自然尋訪、去社會觀察,用兒童詩來表達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另一方面,培養兒童詩心,學習詩意創造。課程是推進兒童詩教育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年的摸索,本校開發了寓誦讀、欣賞與創作于一體的兒童詩校本課程“童心詩韻”,在小學一至六年級系統實施。同時,依據教學內容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可操作的教學模式與流程,如閱讀教學模式、欣賞教學模式、創作教學模式等。本校的兒童詩教育還與英語、音樂、美術等多門學科融合,實現了跨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與整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及創新能力。學校專門建立起兒童詩學習互動平臺,方便師生教與學。
   在不同形態的兒童詩課堂教學中,兒童始終處于課堂的中央,感受著詩歌語言的熏陶,創造、享受著充滿詩意的學習與教育生活。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洛陽中心小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09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