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問題發生,又如何解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學過“混合運算”的老師大都這么認為,混合運算順序是一種規定。如何理解這一數學規定,真的沒什么好探究也沒什么可探究嗎?在教學中,如果對這些符號化的結果性知識作加工處理,情況就可能大不相同,我們“以問引學”教學,第一步就是如何讓學生對此產生疑問。
關鍵詞:提出問題;促進理解;大膽質疑
一、如何把數學規定化為問題?
數學教學本質上就是將“學術形態”的數學變成“教育形態”數學的過程,還原知識的“生成過程”?!盎旌线\算”一課,我們嘗試“以問引學”的方式來設計。
借助意義,設計好的提問資源讓疑問蘊含其中。問題不可能自然發生,常規的情境呈現往往缺乏問題。不同版本教材對這節課的設計,我們作了分析。我們看到先有規定再有計算操作,明顯是將符號化知識直接搬到課堂教給學生,學生以被動方式接受這些抽象知識后進行熟練練習。我們思考:它是怎樣規定的,是否有學生可以接受或探究的成分在?暴露規則形成的最初形態,感受規則的普遍性與必要性,是否可以把接受的學習變為以問引學的探究。
有的設計中突出了以理馭法,借助了對運算的意義的生活化認識,把“為什么先乘后加”作了合理解釋,學生獲得了對規則的理解。那如何讓解釋轉變為學生的疑問來展開探究呢?教材的設計中有這樣的意識,但不夠明顯:三位學生陳述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就概括了混合運算順序。我們認為,好的規定應該是自然的,有其合理性,對學生來說應有“過程形態”,那么才能理解乘法是連加的簡便運算,先乘后加相對比較合理。而且這個設計還缺少對于除法的解釋。因此,我們在“留白”之處作了“以問引學”的處理。
二、問題如何讓學生提出來?
我們的“留白”之處“以問引學”是這樣處理的。改變例題因為是“正向情境→算式”較難有學生提問空間的狀況。我們以算式計算入課,在“試一試:4×3+2=2+4×3=”這組題目中制造認知沖突。
反向構建,制造認知沖突讓問題隨之而來。當老師明確告知14是對的,那此時學生的問題隨之而來“怎么先算后面的呢?”我們實踐中發現,“2+4×3=”結果是18還是14,學生自然會出現爭議,老師告知14是對的,“怎么先算后面的呢?”學生就會產生心理不平衡,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學生探索思考的過程是逐步展開的,提問也就有深淺層次。
在“2+4×3=”老師告知14是對的,此時我們讓學生把疑問“怎么先算后面的呢?”規范地提出問題:“為什么先算乘法?”這是系列問題的第一層次。教學過程我們改變或增補一些背景內容,作圖(1)如下教學。
?。ㄒ唬┯们榫潮碚饕饬x與運算順序。
出示生活情境圖。
求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
2+4+4+4=14(個)
?。?)改寫加法算式成:2+4×3=
?。?)解釋算式意義。
?。?)確定計算順序。
?。ǘ┯脠D示來表征算式的意義。
?。?)練一練:1+5×3= 3+2×4= 2+3×3=
?。?)任選其中一個算式用圖示表征其含義。
反向構建“2+4×3=”,先有算式及結果,在“留白”處作“以問引學”,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先算乘法?”借助生活化認識找原型,把運算順序規定的合理性作了探索。
第二層次的問題“如果遇到減與除混合計算,那是不是也先算除法?”
?。?)學生提出進一步探討的學習問題。
(2)理解減與除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出示生活情境圖:求還剩多少錢?
有了反向構建“2+4×3=”的基礎,此處的“以問引學”留出更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試寫算式,借助生活原型來最合理解釋。
三、提出問題后又是怎樣解決?
?。ㄒ唬D換,感知數學信息實現語言轉換
會把疑問轉換成問題,如入課“2+4×3=”結果是14,學生爭議后疑問就有了“怎么先算后面的呢?”此時我們讓學生把疑問“怎么先算后面的呢?”規范地提出問題:“為什么先算乘法?”。
?。ǘ撓耄鶕畔⒑侠聿聹y直覺創新
會把研究的問題拓展延伸,如本課中,兩層次的問題“為什么先算乘法?”“如果遇到減與除混合計算,那是不是也先算除法?”學生以一定的教師指導為基礎,通過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活動,對要解決的問題從邏輯意義上的缺失到心理意義上的認同,進而超越已有的知識,逐漸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
?。ㄈ爬?,學會概括聯想促進理解
會歸納學習知識點,學生的概括能力弱,就知識來說主要表現在難以建立新舊信息之間的聯系,導致遷移能力弱,本課中運算順序的規定是識記的知識,如果把教學規定展開探索,那么對知識的歸納帶有自身的理解,學生概括的結果豐富多彩,從乘法是連加的簡便來看,先乘后加相對比較合理。
“學起于思,思緣于疑”。教師設計適合提問的資源,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把數學規定源頭所體現出的人類思維的自由性呈現給孩子們,不僅完全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改變數學之于孩子們的“疑問→解決”——數學不光是規定,而且背后有道理,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
參考文獻:
[1]鄧靈英.讓我疑來讓我問——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1(9):221-221.
[2]著眼生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淺談如何讓數學融于生活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C]//201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8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