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量感”在課堂中真實發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素養作為公民最基本的素養,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筆者認為在“認識單位量”的教學中,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 “量感”,要想培養學生的“量感”就應在課堂中讓學生反復構建,積累直覺經驗。
  關鍵詞:量感 認識單位量 直覺強化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2-0083-01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四個方面闡述數學課程目標。特別指出要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其中通過理解常見的量達到能夠理解身邊有關數學的信息,會用數學語言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發展數感。筆者認為在“認識單位量”的教學中,數感的建立離不開“量感”的培養,怎樣建立學生的“量感”是每個一線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1.研讀
  小學數學教材中關于長度單位的認識學習,有一個比較穩定的順序認識米和厘米——認識分米和毫米——認識千米。“認識分米和毫米”是這個鏈條的中間環節。
  (1)學生怎樣才算真正形成“分米和毫米”的量感?數學學習中,“量與計量”的內容學習,是發展學生量感的重要內容。而計量單位的認識教學,一般需要體現三方面的要求:①體會相關單位產生的現實意義,初步形成單位的觀念;②掌握學習用所學的單位進行計量;③掌握有關計量單位間的進率和換算率。這些正是衡量學生對某個計量單位“量感”是否形成的重要標志。
 ?。?)分米和毫米,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怎樣應用呢?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應用意識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有意識利用數學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另一方面,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與數量和圖形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的方法予以解決。
  讓學生估一估自己的課桌長、寬、高各是多少分米?每個學生都有事情可以做,而且桌子是一樣的也有個標準,估完之后再讓孩子用尺子驗證,然后再估。在一次次實踐中孩子就會形成準確的量感。
  2.思考
  經過研讀,筆者認為這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只有三個,一是為什么要學習;二是怎樣才能建立準確的“量感”;三是在生活中有什么真問題需要解決。
  關于為什么要學習新的長度單位,就是要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奧蘇貝爾說過學生的認知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之上,當現有的知識解決不了眼前的問題就會產生生長的需要。要想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教具的準備就需要精心設計,也就是米和厘米都不適合作單位。經過研讀筆者將教具定為一個長70到80厘米之間的物體,這樣教具的好處不夠1米不能用米作單位,用厘米作單位時數字又太大,不方便。因此順理成章就要介紹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分米。關于怎樣才能建立真正準確的“量感”,需要讓學生在反復中才能習得。學生在獲得一個新知識之初是需要反復刻意練習,刻意練習才能在短時間內真實的形成“量感”。關于長度單位的量感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應該是估計。比如估一估你的課桌長、寬、高各是多少分米,一本書大約厚多少毫米等等。
  3.實踐
  教學中,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的學習活動,保障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量一量”——產生認知沖突,體 會“分米”產生的必要性。為每位學生準備一根長80厘米左右的繩子;并提出要求:先估一估長度,你認為用什么作單位好呢?再用尺子驗證一下你估的長度;交流匯報,有學生說不到1米,有學生說80厘米……
  引導思考:這根繩子不到1米,用厘米作單位數字又太大,不方便。怎么辦呢?先人們早就幫我們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就是引進一個新的單位名稱“分米”,這樣就可以解決測量不到一米但數字又很大的物體的長度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認識分米
 ?。?)“認一認”——在原有知識上生長,積累“分米”的直觀經驗。活動可分為三個層次進行操作。層次一:在米尺上找1 分米,認識1 分米就是“米尺子上10厘米的長度”;層次二:從生活中找1分米的物體。如:一根粉筆的長度、1 根吸管的長度等。當學生說到這些物體時,可直接由學生去量一量,體驗確認。層次三:找一找生活中能用分米表示長度的一些物體。
 ?。?)“畫一畫”——構建1分米長度量感?;顒涌煞譃槿齻€層次進行操作。層次一:借助手頭工具畫1分米長的線段。要求:我們已經認識了1分米,你能在紙上畫出1 分米長的線段嗎?學生動手畫1分米長的線段。完成后同桌進行相互的檢查。得出:畫1分米長的線段,只需要畫出10 厘米的長度就可以了。層次二:在腦中畫一個長1分米的線段。用兩個手指比劃一下1分米長的線段,然后把手合起來,閉上眼睛想一想,再在頭腦中畫一條1分米的線段,然后把頭腦中的線段用手比劃出來,在用尺子量一量。反復進行2到3次,直到大多數同學用手比劃的距離是1分米。層次三:畫中溝通“分米”與“厘米”的關系。如:展示一位學生畫的1分米長的線段。教師請其他學生驗證他畫的線段是不是1分米,或許是9厘米或十幾厘米。
  (4)“估一估”——應用中,鞏固“量感”。同學們請你估一估我們課桌的長大約是多少分米,用我們小手比劃一下,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他們比劃的課桌長是多少?然后在用我們的尺子驗證一下。同樣的方法估一估我們課桌的寬和高。在3次練習中學生估計的也越來越準確,1分米的表象就建立在孩子的手上。最后再讓孩子測一測1米中有多少個分米。
  用同樣的四個活動環節教學認識毫米……
  4.啟示
  作為教師在教學對于具有明顯生活特征的計量單位時,應該盡可能多的讓孩子在課堂中多動手,形成深刻的表象夯實直覺判斷的基礎,也就是讓量感在課堂中真實發生。
  參考文獻
  [1]郭學強.淺談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幾點做法[J].教育,2019(10)
  [2]盧雪環.讓小學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情趣[J].考試周刊,2019(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191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