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閱讀經驗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為何要閱讀?這不是一個我們可以選擇的問題,只要你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就是在不斷地進行閱讀。生活就是一本大書,生存本身就是閱讀行為。我們通過解讀關于這個世界的編碼來獲取知識,來應對所有生存的挑戰。世界上只存在消極的閱讀和積極的閱讀,不存在沒有閱讀的人生。
積極的閱讀,就是打開通往一個嶄新世界的大門。一本書就是一個可能的世界,閱讀一本書就是去學習我們未曾擁有的知識,去體驗我們從未經歷過的生活。人類生命有限,注定了人不可能去掌握整全的知識,不可能去體驗所有異彩紛呈的人生,但是積極的閱讀能夠讓我們最大限度地拓展自己的知識和人生經驗。
開始閱讀一本書總是困難的,尤其是當你抱著“讀懂”它的想法開始閱讀的時候。任何一本書的周圍總是縈繞著無數的書:在它之前寫成的書,在它之后即將問世的書和與它相關的無數本書。只讀一本書,是不可能讀懂這本書的,你必須閱讀縈繞著它的所有書本。由于縈繞著它的書本不可勝數,所以真正意義上去完全讀懂任何一本書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們既不可能帶著空空的腦袋開始閱讀一本從未見過的書,也不可能通過一次淋漓酣暢的閱讀來洞曉這本書的一切秘密。一本我從沒讀過的書,它的遣詞造句總有某些地方是似曾相識的,它要表達的某些東西往往是已然深藏我們心底,只是我們從沒發現。而一本我已熟讀的書,在相隔多時再重新閱讀,又總能發現它的陌生面孔。因此,與一本書的相遇,既是蓬門初見,也是久別重逢?!皽毓识隆?,不外如是。閱讀總是“重讀”,在不斷地重復之中,我們不求窮盡知識,只求獲得新知。
讀研究生時,當我想要了解一個學術領域的最新進展之時,我先閱讀一些導讀類書籍,通過它提綱挈領地了解關鍵的研究問題和代表性的觀點文獻,此即歸納式閱讀;當我想要錘煉我的寫作水平的時候,我閱讀一些名家的論著,學習他們的遣詞造句和寫作思路;當我想要鍛煉我的外文閱讀能力的時候,我通過閱讀來掌握新的詞匯和表達。我剛開始閱讀英文學術著作,一天下來頭暈眼花只能讀20頁,每一頁都有十多個單詞是陌生的,可謂痛苦。我告訴自己要咬牙堅持下去,后來隨著陌生詞匯和表達的不斷重復出現,它們逐漸變成了我的老朋友。我每天閱讀10個小時,堅持了幾個月之后每小時閱讀10頁,幾乎沒有什么不認識的詞匯和表達,讀起外文學術著作來就跟讀中文一樣暢快。
對一本書而言,真正意義上的“讀懂”是不可能的,知識必須在不斷的重讀之中日漸精進。因此,如果我們已經摒棄了“讀懂”的執念,學會退而求其次,想要從一本書上讀到有意義的東西,那么我們就可以完全無視一些閱讀的陳規。我們不一定需要從頭到尾地閱讀一本書,因為這種循規蹈矩的閱讀雖然是最舒適的讀法,卻又常常限制了你的思維活躍性。
閱讀一本書,可以試著從結尾部分開始,可以先讀到答案再回頭閱讀問題;也可以從中間開始,這樣我們可以預測之前敘述的是什么內容,之后將會遇到的是什么內容,如此也趣味橫生;還可以跳躍地閱讀,這樣的閱讀路線就充滿了斷續和未知,如同在迷霧的叢林之中穿行,我們的心靈和大腦被充分地調動起來,艱難地辨識這條征途上的重重險阻,努力地預測濃霧彌漫的前方到底有何等絕美風光。
生活就是一場戰斗,閱讀也應該如此;生活充滿著未知,閱讀亦不例外。難道不正是因為這樣,一切才更有意思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11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