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研究生要力求寫出有靈魂的科研論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分析了當下研究生科研論文質量不佳的主要原因,結合客觀需求提出了研究生需要寫出有靈魂的科技論文,并從靈魂論文的內涵著手,比較了優秀論文和靈魂論文的差別,探討了寫出一篇靈魂論文的基本元素。文章希望研究生教育主體在研究生培養環節增加靈活性,鼓勵并引導其寫出有靈魂的科研論文。
  關鍵詞:研究生;靈魂;科研論文;科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0-0005-03
   近年來在查閱各類理工科文獻時,發現問題論文(本文特指期刊論文,以下同)越來越多。通過綜合比較可以看出,這些論文主要存在科學問題不夠明確、材料不夠完整、方法應用上較為粗糙、行文煩冗拖沓以及結論缺乏新穎性等問題,即便已經見刊發表,仍經不起檢驗。從文筆特點或署名信息可以判定其中的多數作者皆為研究生。一些學生在回顧自己的第一篇學術論文時,亦自認為不堪回首。這樣的現實不禁讓人深思,研究生應如何利用有限的科研時間做一些有價值的學術探索?或是僅僅為了完成培養環節的各個任務而最終順利畢業?就論文撰寫而言,我們是否可以創造一個更合理的環境,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根本上重視學術問題?如能如此,即便學生不一定都能寫出專家眼中的好文章,但必然使他們的科研過程及其結晶充滿學術探索精神,論文必有靈魂。
  一、科研論文質量不佳的原因
  當前逐漸增多的“經不起推敲、吸引不了眼球、看完就忘”的科研論文,一方面和研究生自身科研積累不足直接相關,但另一方面也與當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質控環節的不完善有關。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增[1],國內研究生培養中又幾乎都要求發表若干科研論文方能滿足基本的畢業條件,同時附加各種創新要求,必然使有限的科研資源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成果產出需求,最終可能加劇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論文發表重數量輕質量的趨勢。
  研究生科研論文質量下降的原因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2-4]:
  1.管理機制不夠靈活。在論文發表的相關制度上,高校和科研單位既要求學生投稿至特定級別、收錄到主流數據庫的期刊,又明確了發表的文章數量,這讓多數研究生一開始就對著這個標準去準備論文,無意中抑制了其深入探索科研問題的意愿。同時這也給不少基礎稍差的研究生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無端地對科研產生逆反甚至抵觸情緒。此外,很多學生研究生階段疲于完成導師交予的各項科研任務,以致難以投入足夠的精力去踐行本該周密嚴謹的論文撰寫工作,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提升論文質量的行動。
  2.學生自身積累不足。國內研究生的培養周期通常為3年左右,甚至更短。在這樣的培養周期中,達到各自研究方向上理論學習的系統化和實踐鍛煉的充足化實屬不易,很多學生往往到研究生中后期才逐步進入真正的科研狀態,然而有限的培養時間卻只能讓其選擇草率完成畢業任務,其科研工作更多流于表面,此時理論學習的不深入和實踐積累的不充分從另一方面阻礙了其科研論文質量的提升。
  3.導師指導不甚到位。導師的科研水平能很大程度上影響其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科研潛力。無論導師水平有多高,如果沒有認真地去指導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和學習活動,就有可能使學生失去科研興趣,其后續學習和科研成為形式上的任務,難見積極自主的科研行為。而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導師未能很好地發揮“引學生入門”的作用。不可否認現在的導師教學和科研任務繁重,但這并不能成為其忽視或者降低學生培養投入的借口。
  4.缺乏團隊合作和跨學科交流。在團隊合作方面,國內通常局限于團隊內部的合作,而不同團隊間的合作往往難以達到信息和數據的有效共享。對一些學科而言,沒有跨團隊合作,則很難實現研究內容的突破和創新,學生也無法得到各個層面的鍛煉和培養,闡述學術問題也自然形成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很多研究生參與學術交流可能是為了應付考核要求,因此很少帶著問題去交流,甚至不會考慮跨學科的交流可能。這限制了其在交流過程中發現新問題的能力,“閉門造車”的習慣最終阻礙其科研工作的進步。長此以往,這種研究生培養模式必然會泯滅很多人的科研熱情,抑制了大家的創新潛能。
  二、靈魂論文的現實需求
  事實上通過上面對論文質量不高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解決該問題必將阻力重重,絕非一蹴而就之事。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其根源性,而尋根究底并對癥下藥,在理論上可行,但現實的科研環境不允許我們大動干戈。為此,本文認為:與其通過制度改革提高論文形式上的質量,不如將注意力放在論文的精神質量上——創造環境、鼓勵學生充分融入科學探索,寫出有靈魂的科研論文。這其實也是當前科研環境的客觀需求。
  1.自主創新的原動力需求。大環境上,我國一直大力提倡科研創新,因為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尤其一些核心技術依然受限于發達國家。此時如果盲目地模仿或復制他人的東西,對我們自身的提高并沒有多大幫助;現實中要沉著冷靜,分析問題的根源,排除制度上的干擾和生活上的后顧之憂,鼓勵科研工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探索,學習“兩彈一星”精神,長此以往,必能實現技術突破。這樣的工作其實是一種忘我的犧牲精神所支撐下的靈魂科研。
  2.個性發展的客觀需求。小環境上,我們也必須認識到許多科研團隊的軟硬實力沒法給學生提供完整的科研鍛煉機會。加上有限的培養時間,學生不可能在數年內完成所謂的創新性科研鍛煉。在硬件條件不充足、時間投入不充沛的情況下,如果依然維持“流水線培養模式”,皆要求學生寫出立意新穎、內容充實的科研論文,可能促使一些學生為了達到要求而作出學術造假這類違背科研道德的舉動。此時,我們應實事求是,根據學生的特長和合理的主觀意愿,鼓勵學生就其真正觀察到的問題進行自主探討,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完整或完美性,個性化培養研究生。只要學生在實踐探索過程中融入自主思考,并大膽提出新的觀點,哪怕有缺陷,都要積極鼓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放下各種思想包袱,投入到真正的科研探索中去。而通過這種方式得出的科研結果,必然具有靈魂。   三、科研論文的靈魂內涵
  在闡釋靈魂論文內涵之前,先要明確優秀論文的基本要求[5]:一般我們認為主題集中、資料完整、方法具體、數據準確、結果可靠、結論客觀和文字曉暢的文章,必然是一篇合格的學術論文。也就是具備明確的科學問題,圍繞該問題的相關實驗材料或觀測數據完整無缺,闡述該問題的方法經得起推敲,實驗過程和數據經得起檢驗,文章結果和結論經得起考驗。此外如能加以通暢的語言和合理的邏輯,以及理論或方法上的創新內容,就必然成為一篇優秀的學術論文。但至此并不意味著這是一篇具有“靈魂”的科研論文,因為這種形式上完美的論文并不意味著其承載著最基本的科學精神——實踐與探索。很多研究生利用團隊或前人積累的數據在沒有參與觀測或實驗的情況下也能寫出這樣的論文。當前似乎有更多的學生傾向于使用電腦等設備、利用各種處理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足不出戶,一年四季在辦公室“做科研”,在完全缺乏必要實踐的情況下撰寫相關論文,并最終見刊。但這樣的論文其實缺乏科學精神,思想上天馬行空,內容上毫無靈魂可言。學生可能通過類似鍛煉掌握了一些數據處理和分析方法,但卻忽略了科研鍛煉的精髓所在——實踐出真知。
  可見有無科學精神是評判一篇論文是否有靈魂的核心標準??茖W精神是研究人員探索自然和人文發展過程中,對知識的主觀渴求、對真理的客觀追求,并以高度負責的態度研究自然與社會的現象和本質[2]。麥克阿瑟認為科學研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觀測,是受探索奧秘的熱情所驅使的觀測。這是一種思想獨立的探索精神。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的發展和精神的創新活動需要自由,而自由體現為思想能夠擺脫獨裁主義和社會偏見的約束,保持獨立性”[6]。這也是一種實事求是、不帶主觀偏見的求真精神。詩人陸游在其《冬夜讀書示子聿》就概括了這樣的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大千世界萬分復雜,但科學本身上下求索,只為求真,也就是闡明研究問題的事實真相,且在探索過程中不能被社會大眾的觀念所干擾,也不能被服務對象的要求所左右。
  真正有靈魂的科研論文就是在這種科學精神的指導下,所做的不拘一格、思想獨立、雅俗共賞并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研究論文。即便圍繞這些論文的研究工作不再繼續,但其獨特的思想早已深深扎根,其精髓以及字里行間折射出的科學精神永不褪去,這就是國內外老一輩科研工作者的諸多成果被我們視為典范、其工作被傳為佳話的真正原因。
  四、靈魂論文應具備的基本元素
  一篇有靈魂的論文可能在結構上不完整、方法上有缺陷、表述上稍顯另類,但從始至終都傾注了研究者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謙虛謹慎的辯證風格。這樣的態度和風格與其理論水平和實踐積累緊密相關,缺一不可。要成為一篇有靈魂的科研論文,需要具備以下基本要素:
  1.觀點表述上不拘一格??蒲姓撐脑趯懽魃嫌泄潭ǖ母袷?,無論是參考前人的做法還是遵照當前的各種標準,都需要實現結構上的完整性和格式上的規范化。但在這過程中,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既有方法或標準的局限性,沒有任何一種方法“放之四海皆準繩”,也沒有任何一種觀點會普遍適用各種案例,因此研究過程中需緊密結合自身觀測到的結果,要努力使自己客觀所得的數據完整化,就需要打破常規,不拘一格闡述自身的觀點——也就是論文試圖要告訴人們的完整真相。這種觀點的表達可能是研究方法上的,也有可能是研究結果方面的,但無論如何不能受限于既有的方法或標準,而是完全客觀的呈現自己所發現的一切。做到這一點,說明研究工作在方法論上是自由的,并沒有被束縛住。這樣的工作自然是充滿求真精神的科學探索過程。
  2.研究內容上實踐共鳴。值得注意的是,共鳴的產生是因為各自在實踐過程中都觀察到了一樣或類似的現象,而非僅僅依賴數據分析得出類似結論時所產生的認知共鳴。要讓自己的論文使讀者產生基于實踐的認知共鳴,前提是作者本人具備大量的實踐積累。這種積累是帶著問題在實地調研和室內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基本認知,通過和前人或同行進行縱橫比較,貫穿于論文的始終,以盡可能完整地呈現科研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靈魂的論文可能沒有華麗的語言,但是卻把研究人員觀測到的各種細節完整地記錄下來,任何人都有可能對其中的現象之一產生實踐認同。這樣的論文不但經得起檢驗,也會被更多的人視為典范而傳承下去。要寫出具備實踐共鳴的論文,則學生必須堅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信念,投身科研實踐舞臺,堅持不懈積累認知。但凡偷懶或想著走捷徑,則真理會離科研人員越來越遠。
  3.核心思想上獨立自主。在科研道路上慢慢積累的過程中,對于任何現象的觀測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而非簡單地迎合已有的研究結論。也就是在實際研究時,首先要有明確的科學問題,其次是對科學問題的獨立思辨和客觀分析,要善于把握細微差別,在揭示真相過程中不受已有結論的左右。一些研究生在總結個人的工作時,總是努力通過橫向或縱向的比較證明自己的研究和他人一致,似乎這樣的結論就是可信的,其實已流于俗套,不知不覺中失去了結論的獨立性;而另一方面,為了保持論文核心思想上的獨立性,有些學生在得到一些看似完整實則不足的數據時,就努力去證明前人研究的不足或不正確之處,這又是一種極端。當我們通過實踐探索發現,用相同的方法所得的結論和前人不一致時,就需要保持清醒,做到不盲從,不迷信權威,不簡單否定自己而去迎合別人,也不輕易否定他人而實證自身。做到所有思想的闡述皆基于實踐觀測、源于客觀實際,則自然能保持論文核心思想的獨立性。
  4.知識傳播上雅俗共賞。科學研究本質上是探索和創造知識。這種知識必然夾生自然或社會屬性,因此是屬于社會大眾的精神食糧。優秀的科研論文會被同行贊賞并在業內傳閱,但一篇有靈魂的科研論文則不僅僅在學術界受關注,普通民眾也能得到科學知識上的熏陶和感染,從而面對自然或人文現象時豁然開朗。國外許多民間人士亦熱衷于看《自然》和《科學》雜志上的文章,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這些文章對知識的呈現形式已經能被民眾所接受。任何科學研究,如果僅僅是為了滿足一小部分人的認知或參考需求,就很可能失去其社會價值。沒有普通民眾的參與,再高深的知識也只能禁錮于學術的象牙塔內,使其喪失自然或社會屬性,淪為科學的“玩物”。因此,要努力寫出雅俗共賞的科研論文,在業內傳播學術思想的同時,也為民間普及科普常識,豐富社會認知,使科研工作真正地面向社會、服務他人。
  五、結語
  要寫出有靈魂的科研論文,研究生還需要具備必要的理論基礎,以及多學科交叉學習和跨學科知識應用能力,如此才能為日后的實踐提供更全面的指導。
  在當前稍顯浮躁的學術界,我們需要向前輩和身邊的優秀科研工作者學習,不忘初心,創造健康的學術環境,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踏實勤懇地開展各項科研工作,讓我們的研究生從一開始就能積極自主地投入科研探索,做有靈魂的科研工作,寫有靈魂的科研論文,則科技創新自然而來,科技實力必然提升。
  參考文獻:
  [1]潘鍵.淺談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下降的問題[J].知識經濟,2011,(23):143.
  [2]吳宏翔,顧云深.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7,(12):22-26.
  [3]姚秀穎,李秀兵,陸根書,吳宏春.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影響因素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01):2-6.
  [4]李春根,羅麗.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現狀及提升措施——基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視角[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15(02):62-66.
  [5]弘揚科學精神撰寫優秀的學術論文[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01):1-2.
  [6]徐淑英.科學精神和對社會負責的學術[J].管理世界,2015,(01):156-1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64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